【摘要】學生樂團是校外教育的一個窗口,更是少年兒童成長的搖籃。本文通過樂團編制組成、演奏曲目選編、演奏技能訓練、輔導教師精心、實踐經驗積累5個方面來闡述學生樂團的作用,讓學生在音樂中得到鍛煉,得到收獲。
【關鍵詞】學生樂團 音樂審美 綜合素質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宮更是校外教育重地。切實培養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提高少年兒童的自身綜合素質,是我們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作為一名音樂專職教師,在音樂教育上更要花一些心思,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平衡和諧發展。組建一支學生樂團,使他們在這個環境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育,給更多的人以音樂的感染,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藝術氛圍,促進校外教育的發展。 下面就從本人音樂教學經歷談談,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得到鍛煉,得到收獲。
1 樂團編制組成
學生樂團有其特殊性,按照交響樂團編制來分配的話是不太容易辦到的事情。少年宮基本培養的對象是小學生居多,少數有部分中學生。就地取材,因地適宜才是可取之處。培訓促進樂團,樂團帶動培訓。我區少年宮目前開設的器樂科目有鋼琴、電子琴、小提琴、竹笛、古箏、琵琶、古琴等。交響樂中的管樂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有一定的肺活量支撐,因其還在生長發育階段,固要想演奏好管樂是件很難的事情,所以學的人很少;雖然學校有鼓號隊,但一般學校都由音樂老師負責,并非專業是管樂,所以更難有好的苗子。弦樂中的中提琴、大提琴也會碰到跟管樂同樣的問題。交響打擊樂,如定音鼓、木琴這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力和財力投入,一般少年宮可能不會具備這么好的硬件設施,但對于小件打擊樂,如軍鼓、鈴鼓、鈴鐺、沙錘,卻是學生在音樂課中常用的音樂器具。因此,如上所述,組建適合學生對象并能長期維持樂團發展的一支電聲樂隊比較適合,電子琴可以模仿各種樂器音色,用電子琴充當管樂聲部,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管樂學生難找的境地,電子琴的自動和弦功能又極好的補充了低聲部(如大提琴、貝司)和打擊樂聲部的匱乏。小提琴作為主流弦樂聲部,小型打擊樂由具備一定音樂素質的學生即可勝任。民族樂器在這里就作為色彩需要,根據曲目的選材需要進行配合選用。
這樣一來,門檻降低,就會有更多熱愛音樂的學生投入到樂團中來。樂團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良好的保證,畢竟樂團不像獨奏、重奏那樣要求技術層次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境地,集體演奏對于學生來講他們更容易接受,更愿意表現自己,演出成功所帶來的喜悅不是個人榮譽所能替代的。
2 演奏曲目選編
選擇音樂形象鮮明,具有欣賞價值,能喚起美感的樂曲為主要教材,如不同題裁、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中外樂曲等。流行音樂充斥著現在孩子的耳朵,但諸如健康向上的各國流行歌曲還是挺多的,如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輕音樂,久石讓電影配樂,保羅?莫里埃音樂等。這些音樂,旋律優美動聽,能產生共鳴,學生樂于被接受。
曲目難度適宜,總譜很關鍵,有些曲子可能沒有現成的,需要自己扒譜;有些曲子有總譜,但作品難度較大。所以要根據學生現階段的的實際演奏水平進行編曲(包括每個聲部的改編,音色轉換,色彩樂器的融入等)。這樣學生才不會對自己的演奏實力沒有信心,技術能駕馭了,自然得到美的享受。我區少年宮專職音樂老師杜順明改編的《中國名曲聯奏》(內含金曲選段《黃河船夫曲》、《北京喜訊到邊寨》、《紅色娘子軍》、《姑蘇好風光》、《梁祝》主題、京劇《打虎上山》、電影《海霞主題曲》、《春節序曲》),在《燦爛的陽光下》(內含選段《歌聲與微笑》、《在燦爛陽光下》、《五星紅旗》),改編《走進新時代》等,深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寓教于樂。
中國音樂博大精深,未成年傳統文化傳承也必須考慮,通過對古琴曲《陽關三疊》的改編,古琴由古琴班的學生獨奏,交響配樂通過改編適合電聲樂隊,讓同學們對中國的音樂文化更加深了解,提高審美能力。
這些豐富的作品,在每次排練前先給孩子們聽下原版音樂,建立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欣賞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聽辯”能力。“聽”是欣賞器樂作品的渠道和橋梁,它可以直接感知作品的音樂基調、音響效果。一部器樂作品首先賦予人的感覺是通過“聽”而得到的。因此,器樂作品的欣賞離不開“聽”。然而,在欣賞中僅僅停留在“聽”的表面是不夠的,要領略各器樂作品的藝術思想、藝術形象、藝術風格,還要通過“聽”來強化其“辯”,在辯中“聽”、辯中“想”、辯中“賞”,在“辯”中感悟音樂的情感與內涵。器樂作品欣賞,直接考驗人的聽辯能力。各種器樂的不同音色,好比我們視覺中大千世界的繽紛色彩,有著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需要我們準確地分辨出來。同時,一部作品中音樂的速度、強弱、和聲、色彩的明暗、線條的流動以及風格特點等等,都要通過聽辯來明確它、理解它。聽辯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提高對音樂藝術的感受能力、審美能力和鑒別能力。因此,聽辯能力的訓練要持久地進行下去。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欣賞器樂作品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3 演奏技能訓練
通過樂團合奏訓練,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演奏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器樂演奏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徑。器樂演奏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多向性,使學生的眼、耳、口、手、足多種器官得到協調發展,同時也可提高學生的識譜、視奏、視唱等方面的能力。演奏樂器時,由于左右手經常運動,人的反應能力提高,更加靈敏,同時其智力也得到提高,表現在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鮮活的創造力等方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能陶冶情操、凈化思想,從而培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自覺性。在樂團合奏訓練中,學生要不斷磨練、不斷克服困難,經過不斷揣摩、反復練習、細心體會,才能掌握各種合奏的要領。在合奏訓練中,學生必須手、腦并用。一個演奏者不僅演奏自己的聲部,還要聆聽別人演奏的聲部,如果停留在個人的平衡協調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投入到集體的演奏中去,從而體會集體的協作性,體會音樂的和諧和均衡,體會多層次的織體,培養協調能力,這樣就拓展了學習音樂的空間。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首先要解決好技術問題, 沒有成熟技術的表演是不可想象的。其次要解決的是對作品本身的正確認識。這是所有表演的學生都很難引起重視的大問題。樂譜的每一個音符的準確性, 表情術語及其它術語的使用都必須認真地鉆研。作品風格特征等更是他們的“ 荒原地帶” 。在處理一部作品的過程中, 要把握作品的歷史與當代的關系( 即特定歷史階段的作品肯定受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思想動態、文化傾向的影響,,跟它所處的歷史潮流有密切關系 )。學生要在尊重作品的歷史前提下,體現特定的當代精神、民族與民族風格的關系以及社會與個人等辯證關系。
樂團訓練能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具有集體團隊精神是學生迎接未來挑戰,適應集體工作、生活,增強集體榮譽感的有力保障,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極為有利。拿合奏來說,合奏作為一種集體的藝術形式,通過全體演奏員的團結一致、互相協作來共同表演作品,表達作品的情感,在藝術中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每一個同學都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將自己溶于其中,在這個基礎上,再力求演繹好作品。他們在什么時候應該突出,什么時候應該配合,什么時候應該出現,什么時候應該沉默,都應該通過實際的訓練和心理過濾,才能確立一種整體的和諧與協作。這種集體的學習和創造過程使參與者在領略合奏藝術魅力的同時,也學會了怎樣和別人相處,明白了自己在整個集體中是一個怎樣的角色,自己怎樣做才能使自己有所提高,從而帶動整個集體的提高。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正是我們當前學生們所需要的。
4 輔導教師精心
兒童的學習,比成人更多地期望別人的肯定與贊揚。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兒童就會把學習樂器當作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甚至會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學生在演奏后受到老師的表揚,就會體驗到一種愉悅感,如果這種情況一再發生,就會增強學習器樂的興趣及對器樂教師的好感!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說服和督促下練琴的,但如果教師和家長不去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習慣,這樣不僅會抑制學生的音樂智力和才能的發展,也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學習器樂的目的首先應著眼于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孩子通過樂器學習,獲得美的享受和愉悅,獲得審美需求和審美能力的逐步提升。一定要注意在器樂學習的過程中保護兒童的童真和創造天性,使他們在一個寬松愉快的環境中自己想學習器樂并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
5 實踐經驗積累
作為樂團負責人,定期給他們進行指導,安排好學習場地和時間。進行經常性的交流和演出活動。如宮慶、對外演出,直至參加市、省、全國的藝術展演和比賽,做到每個人都可展現才藝、每個人都有演出機會,在學生群體中各種不同樂器的學習得到沿襲發展,傳統項目更加發揚光大。形式多樣的器樂學習和表演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同學們的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舞臺上他們更自然、自信,充滿青春的活力,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得到了加強。還使人感到驚喜的是,由于藝術體驗的日久積累,同學們在器樂演奏的基本技術、技巧、心理素質等都有了長足進步,在任何喜慶的場合都離不開他們的身影,樂團許多同學如愿地考上了理想的藝術院校,如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等著名藝術院校,一些傳統項目,如小提琴演奏員、電子琴演奏員在全國、省市比賽中都分獲一、二、三等獎。器樂合奏《中國名曲聯奏》曾獲蘇州市少兒器樂比賽一等獎。電子琴四重奏《紅旗頌》獲江蘇省電子琴比賽重奏組二等獎,蘇州市第五屆區少兒藝術節一等獎。古琴與弦樂《陽光三疊》獲得蘇州市第五屆少兒藝術節二等獎。器樂教學成為了我區少年宮的一大特色。
樂團能夠使學生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多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的空間,在體驗成功的同時,培養綜合素質和自我管理能力,樹立服務社會、奉獻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操。另外,樂團所創設的寬松和諧的氛圍以及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交流,幫助學生擴大了交際圈,鍛煉了組織協調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長。樂團的一些公益性活動,如獻愛心公益演出、送藝下社區、下鄉,這大大提高了學生關心和參與社會和社區事務的自覺性,培養和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意識,使學生超越了狹隘的自我意識,改變了只求索取不講回報的思維模式,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主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自己貢獻出一份力量,從而有意識地調節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以適應和諧社會發展的要求。學生積極廣泛地參加社會公益性演出,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能夠激發學生報效祖國、回饋社會的熱情,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
從樂團組建到最后演出,把握好每個環節,讓學生真正的熱愛音樂,抒發真情實感,受益匪淺。
⑴ 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以情動人是音樂教育和其他教育最本質的區別,特別是當集體欣賞音樂作品和參與音樂活動時,往往能夠產生一種共鳴的情感氛圍,呈現出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樂團就是一個很好的組合體,為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學們在欣賞和活動中不斷地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情感、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變化,并且能夠是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鍛煉,學會向別人展示自己,獲得肯定感,增強自己的信心,最終獲得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⑵ 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群體氛圍能提高工作效率, 成員之間充滿信任, 從而能激發成員的創造力; 群體內高度的凝聚力, 會提高群體成員的士氣, 明確活動的動機, 自覺地努力完成工作。而當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時, 則產生了高峰體驗, 加強了對自我的肯定, 從而自信心有了顯著提高。
⑶人際關系是生活中的一門藝術, 如何進行恰當的溝通, 在一個人的成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樂團活動的參與, 增加了與同學們接觸的機會, 交流也隨之增多, 增進了同學們的友誼。而且, 也學會了如何化解對于一個活動方案產生的不同意見的沖突, 學會了如何能夠在競爭中合作。
⑷ 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多參加公益性活動,讓孩子從小有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