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樂學的習慣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教學中,老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轉換角色,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完全健康地發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逐漸養成會學樂學的好習慣。
【關鍵詞】興趣 求知欲 主人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
1 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求知欲。
興趣是孩子們學習的內在動力。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就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和熱情;有了興趣,才會使課本成為學生的朋友;有了興趣,學生才會順藤摸瓜,輕松愉快地掌握所學知識;有了興趣,才會使學生養成樂學的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1 教師要盡快更新教育觀念。
打破以往以教師為主,學生圍著教師轉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樹立教育平等的思想,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大力提倡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和諧的課堂氣氛。
作為教師應該用一顆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主動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思想動態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平臺,也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校才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其次,教師要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相信自己的教鞭下有瓦特,愛迪生。在課堂上哪怕是教師的一個友善的微笑,一個慈愛的眼神,一次輕輕地撫摸,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期待的目光都會使學生倍感溫暖,信心頓增。學生喜歡老師,自然喜歡上老師的課,對老師所教的知識自然感興趣。久而久之,自然會養成樂學的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2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充滿激情地言語,耳熟能詳的事物問起,或播放多媒體課件,與課文有關的音象圖片資料,或以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這樣可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 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成功的一半。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只是傳授課本中的知識,而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其學會如何學習,使學生能夠具備終生學習的動機,態度,方法和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新知識只有通過他的再創造活動,才可能內化為他自己的知識。而如今隨著知識的快速增長和不斷更新,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已遠遠不足以應付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學能力便成為21世紀人才的重要能力。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懂得課前預習,自學生字詞,自讀課文,自己發現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學會與人合作,課堂上能夠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感受與體驗,使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真正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做學習主人的強烈愿望。
3 幫學生樹立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自主學習的核心正是從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出發的,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潛能,激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而創新活動來源于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強烈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創新動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創造的機會,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使學生自主參與的心理傾向,增強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通過自我描述,創新表演,各種形式的朗讀,動作模仿等方式進一步深化理解知識,通過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自學成果,引導學生互評互學,取長補短,以此來不斷優化和豐富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4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知識重在積累,貴在創新。要學好語文單靠語文課本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開展課外閱讀,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才是學好語文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們可在班級制定讀書計劃,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還可舉辦各種主題的手抄報或者墻報比賽,還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作文競賽,各種知識競賽,講故事大賽等活動,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樂學的習慣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教學中,老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轉換角色,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完全健康地發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逐漸養成會學樂學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