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的一種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小學數學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門主要基礎學科。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實施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 巧妙設疑,培養思維的積極性。
思維是由問題引起的,問題是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習興趣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創始問題情境,巧妙設疑,力求從題材上求趣,從形式上求新。例如,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后,教師出這樣一道題讓學生討論:一個長方形,長減少一米,寬增加一米,它的面積和周長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一提問,使學生對問題本身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大家憑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講清道理。
學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確答案,教師抓住這啟迪思維的最好時機,讓他們舉例說明。在學生講明道理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如果你按照這樣的變化去思索,能發現什么規律?”這時學生興趣更高,經過小組討論探求,很快說出結論: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長與寬越接近,面積越大;長與寬相等時,面積最大;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積較大。由于教師不斷設置問題情境,引疑誘導,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潛力得到深層開發,感覺自己的聰明智慧,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更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
2 數、形結合,培養思維自主性
數形結合就是把抽象難懂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形象的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結合起來,通過“以形助數”或“以數解形”即通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可以使相對的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起到優化解題途徑的目的。數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是具體的實物。數和形是緊密聯系的,學生只有先從形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觀察操作進行比較分析,在感情材料基礎上進行抽象,才能獲得數的知識。
例如,在一年級教學“6的認識”時,教師在講述老師和學生一起打掃教室衛生時,啟發學生觀察圖畫,要求學生回答下列三個問題:1、圖上有幾位老師,幾位學生,一共有多少人?2、圖上有幾個男人,幾個女人,一共有多少人?3、圖上有幾個掃地的,有幾個擦窗戶和擦桌椅的,一共有幾人?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學生不僅能較系統地感知6的組成知識,而且能不由自主的把數和形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
3 參與操作,培養思維的主動性。
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也得到發展,使它變成了思維的工具和鏡子。通過讓學生參與操作,引導他們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邊操作、邊思考、邊敘述、邊歸納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各自主動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要使學生獲得長度單位1厘米的長短的表象,可讓學生先用直尺量手指的寬,圖釘的長,知道的手指寬,圖釘的生大約是1厘米,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要使學生獲得1平方厘米大小的表象,就讓學生先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大拇指的指面,大拇指的指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還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畫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這個圖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通過這樣在實際中量一量,比一比1厘米的長短,1平方厘米的大小,這樣就在學生大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空間的觀念。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4 巧設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思路閉塞,受舊方法束縛,只會從單一角度思考問題,而思維活躍的人往往能從新的角度、利用新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能擺脫早已過時的處理問題的方法的束縛,多方探尋,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巧妙編制習題,引導學生求異變通,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如“24÷6=?”這道算式就可敘述成:
① 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② 24里面包含幾個6?
③ 24除以6,商是多少?
④ 6除24,商是多少?
⑤ 被除數是24,除數是6,商是多少?
⑥ 24是6的幾倍?又如,以基本題“果園里有蘋果樹600棵,梨樹200棵,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為例,就可把問題改為:
① 蘋果樹比梨樹多多少棵?(梨樹比蘋果樹少多少棵?)
② 蘋果樹是梨樹的幾倍?
③ 梨樹是蘋果樹的幾分之幾?
④ 蘋果樹、梨樹分別占果園里果樹的幾分之幾?
⑤ 蘋果樹比梨樹多幾分之幾?(梨樹比蘋果樹少幾分之幾?)等等。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效地創設數學思維情境,讓他們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去感受、去體驗數學知識所包含的深刻思維和豐富的智慧,讓他們在生動活潑、饒有興趣的學習中發展思維,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多方面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學習上的主動權,多給學生一些參與的時間和思考的機會,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自我投入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