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強調音樂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是音樂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每一位學生都應是教師關注的對象,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上興高采烈,樂融融地感受和體驗音樂。實踐表明,采用班級音樂會這一模式有利于考核學生音樂學科成績,有利于發揮音樂教學應有的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開展 班級 音樂會
我校每年的藝術節活動都貫穿于整個學年,其內容有不同的板塊,如“器樂展示臺”、“亮我歌聲臺”、結合教學開展的“班級音樂會”等,以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每天中午上學、晚上放學時,東西校園區總會不時傳來美妙的音樂與歌聲,整個音樂樓,時不時能聽到從各個音樂教室傳出的笑聲與掌聲。經過幾年實踐,“班級音樂會”這一教學模塊,學生的確很喜歡,熱情很高。新課程強調音樂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是音樂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每一位學生都應是教師關注的對象,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上興高采烈,樂融融地感受和體驗音樂。實踐表明,采用這一模式有利于考核學生音樂學科成績,有利于發揮音樂教學應有的的育人功能。“班級音樂會”是重結果還是重過程,教師如何參與,參與的度如何都會反映出教師新課標理念的認識程度。我們的做法是:
籌備工作:
激發培養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是新課標中學段的共性目標,班級“小小音樂”這種綜合藝術實踐形式,為學生搭設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雖然每學期最多開展1—2次,但設計得好,卻能有效地調動學生長時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班級“小小音樂會”這種綜合藝術實踐課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育行為,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膚淺的局限于表層的活動。一定要目的明確,有計劃有步驟地操作。
⑴ 設計在先 學期初做好計劃、宣傳工作使每個學生都有思想準備。要求人人參與,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以教材內容為主,自選內容、自選表演形式自選合作伙伴、自選節目負責人、自選時間排練、自選節目主持人和學生評委。
⑵ 激勵貫穿始終: 關注各個層面的學生,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隨時給予激勵。
⑶ 擇機恰當幫扶 :對個別小組、個別學生編演排練中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幫助。例如:提供排練場地、修改樂譜、訓練、演奏技術指導、策劃中提出合理建議,必要的伴奏等。
⑷ 重過程,大膽放手:相信學生中蘊藏著極大的潛力,給學生充分的自學空間,自己成立音樂會籌備小組、自己策劃演出程序、自定演出時間、自選節目主持人、設計打印節目單、請柬、編寫節目串詞、電腦設計音樂會主題展面,選擇節目服裝、會場布置等。
⑸ 多元評價: 音樂會結束后,及時進行評價、表彰,鼓舞士氣 ,尋找不足,為下一期音樂會作鋪墊。
開展情況:
一年級的小同學第一次開展班級音樂會,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一般采用毛遂自薦式、擊鼓傳花式。
二年級的班級音樂會開展了才藝展示、采用擊鼓傳花式、主持人報幕式,小能人主持等。
三年級各班的主持人組織能力強。節目安排有序,串詞生動。在活動中,主持人能隨機應變,靈活處理音樂會的突發事件。
四年級各班的節目精彩紛呈!有的班級還在節目表演的過程中穿插了小游戲。各班都選出了學生做小評委。評委們認真、公正的為每個節目評分,并在節目結束后對整個班級音樂會的活動情況進行點評。小評委將音樂課中學到的藝術審美常識用到了點評中,在評價的同時,為音樂會的節目提出了“有創意”“有特色”的努力方向!
五年級各班的同學非常重視班級音樂會,道具、服裝準備充分,節目的效果好!
作為畢業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六年級的同學不愿放棄這次展示自己的機會。各班的活動準備充分。無論是節目質量,還是活動的組織都顯示出畢業班學生音樂表現的成熟風范。個別班的音樂會更是與眾不同,節目經過“海選”、“預賽”與“決賽”,真是越來越精彩。除了主持人與小評委,還增加了記分員、監督員,完善了活動的組織機構!
實踐效果:
⑴ 融洽和諧了師生關系,形成了有利于情感體驗、交流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 ,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基礎。我與學生建立了良好 的教學關系 ,學生喜歡上音樂課 ,愿意敞開心扉談他們的想法和生活。班里的幾個大男孩 ,已開始變聲,不能唱歌,也不識譜 ,更不會吹豎笛 ,在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鼓勵和幫助下,也勇敢地走上了舞臺。實踐證明,只有老師先把感情的紐帶拋向學生,才能營造出平等、民主、溫馨的、有利于情感體驗、交流的教學氛圍。
⑵ 教學方法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小音樂會”給學生提供了情感體驗的平臺。六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感受體驗、探索創造的能力 ,有展示才華的欲望。
班級小小音樂會這種綜合性的藝術實踐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創造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學生沒有壓力,自由選擇展示的內容與形式,在參與中獲得了領悟、體驗的機會。
老師在這里只是策劃者、參與者、欣賞者、幫助者,而主角是學生,因此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⑶ 調動了孩子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孩子的創新能力?!耙魳返那楦兴囆g”,好的作品能引起人的美感,調動人的心理功能,誘發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理上產生感受,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學生們把平時課內、課外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加工后搬上小舞臺:薛湘聰用笛子演奏作品《掛紅燈》;鄺又君同學配樂朗誦四川汶川地震小詩;十幾個男孩子用葫蘆絲齊奏,電子琴伴奏唱起了《 哆來咪》 …
我覺得班級音樂會從提出——準備——舉行的全過程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是總策劃者——設計音樂會形式、專場、內容、提示學生積累節目,設定節目,把握整個音樂會的進度;是導演——將音樂會內容滲入日常課堂教學,用設問、鼓勵等方法吸引欣賞注意,引導和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并把一些內容延伸到第二課堂輔導和探討;是演員——用較規范的演唱、演奏、論述參與活動全過程。更是學習者——讓自己變成學生,蹲下來與他們一起傾聽,了解他們聽、賞心理狀態,調整自己的教學。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在指導學生開展班級音樂會活動時,老師更要注意孩子與眾不同的參與方式,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及時地發現他們的亮點,使學生的個性閃現光彩;關注不樂意表演不積極參與的孩子,要鼓勵幫助他們在音樂會上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要使成功的喜悅伴隨著孩子們的學習始終,讓孩子們在下一次的班級音樂會中有更出色更自信的表演?!?/p>
【參考文獻】
《中小學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