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于質疑、敢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
【關鍵詞】學生質疑 能力 培養
新課程對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培養學生質疑。因為質疑是思維的精華,創造始于提問,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實踐證明,質疑作為一種學習能力,必須在相應的學習生活中反復實踐運用才能形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1 創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質疑,首先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的情境”,使課堂成為一個真正寬松自如的天地,成為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王國。還要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比如,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于不敢在廣眾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誘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認真去發現問題,為課堂上提問作好充分準備。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質疑和發問。
其次,教師的教態要親切自然,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熱情地鼓勵,積極地啟發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在學生熱烈討論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或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仍沒在放棄機會,仍舉著手,一旦這個學生的發言出了一點問題,有這些學生更是急不可待,手越舉越高,甚至站起來:“我來,我來”的要求。此時,發言的學生往往感到一種課堂壓力而失去自信,甚至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都缺乏信心,不敢舉手回答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發言,養成靜靜地聽別人說完再舉手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地學習。
另外,課堂上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作為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想法,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學生剛剛萌發的創造性念頭受到抑制,提供心理安全環境。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有的學生問,樹木為什么是抽出新的枝條,而不是長出來?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積極地思考起來,有的說,“枝條是長長的,不像葉子,一下就出來了”。馬上有學生說,“不對,枝條是長長的,用抽出就讓我們感覺到了枝條生長的過程,就像我們拔劍一樣。”在學生們爭論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鼓勵地微笑著,看著聽著學生毫無顧慮地大膽發表各自意見,到最后,才肯定了學生的意見。可見,教師延遲判斷,為學生提供了心理安全的環境,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勇于自我發現,表現自我,逐漸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2 培養學生質疑興趣,讓學生樂于質疑
我們的學生個個聰明,教師應以學生質疑為突破口,捕捉一閃即逝的智慧火花,甚至是“靈感”,及時肯定,不失時機地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當一個人的才能為他人所承認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發揮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師的熱情鼓勵,無疑是一種有力的催化劑,可以激勵學生發現問題,并樂于提問。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思想單純,有時,學生的問題只停留在知識的表層,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師不能有絲毫不悅的表示,哪怕是一個小小動作或一閃即逝的眼神。教師要理解學生的情感和想法。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學生問:為什么大家都不把尾巴借給小壁虎?教師鼓勵學生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自己解決。還有學生問:“蠅子”是什么?是不是蒼蠅?這些問題這是學生缺乏有關知識,教師可提供有關信息,并告訴學生可查詞典,提示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的問題和學生平時生活有密切關系,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從旁點撥,啟發引導。如教《小蝌蚪找媽媽》時,先布置學生回家觀察小蝌蚪,因為春天來了,田里小蝌蚪很多,上課時學生提出:“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呢?它怎么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教師及時將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平時所看到的,認真讀讀有關內容想想。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小蝌蚪和媽媽長得完全不一樣。并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這一過程。教師把學生的問題作交給大家討論,認真觀察過的學生就能很快找到問題并能回答,老師再不時地給予表揚,不時給予贊許地目光,學生自然產生一種濃重的成就感。以后也愿提問,也會注重觀察。
3 授以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勤于質疑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把著眼點集中于自己的課堂提問,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提問,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熱烈討論,積極思考,漸漸產生一種想要自己提問供大家討論的欲望。同時,教師的提問還在發現問題的方法等方面為學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師自己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問。在平時的每一堂課中,教師的提問要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如《燕子》一課最后一節有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
提問時,老師可先將句子讀一遍,接著說:“幾痕細線,細線一般用‘幾根’‘幾條’,這兒怎么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跡。”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學生通過平時聽詢,可從教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欲望和興趣。
另外,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會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這就是疑問,是感知過程的障礙。教師在指導閱讀中要啟發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嘗試提問,一般可有以下方法:圍繞課題提問啟疑;課文難點處設疑;課文重點處引疑。學生了解了這些方法,就能提高提問技巧,善于質疑。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于質疑、敢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
【參考文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