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其意義尤為深遠,但語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大部分老師是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語文教學再次陷入了困境,走向了低谷。許多有識之士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探索語文教學的新路子、新方法,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關鍵詞】教材創新 創設氛圍 因材施教
創新是我們民族的靈魂,語文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創新的體現是一個“新”字,而關鍵則在一個“創”字。因為“新”是結果,“創”是過程。創新需要實踐,需要大膽,需要主觀努力,需要徹底精神。創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識,這種意識越濃烈,創新的機會就會越多,創新的成果就會越顯著。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實施創新呢?
1 對教材的處理上進行創新。
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處理會產生明顯的教學效果。可利用增刪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如對《孔乙己》增加一個情節,文章結尾說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這是結局,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再增加一個尾聲,就是在某某地方,見到了孔乙己死了的情節,這樣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可以通過刪去一些內容來進行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如《懷疑與學問》中,刪去“三皇五帝”這個論據,文章論述內容也無任何變化,如此等等。這樣對課文局部進行刪減,進而體會刪減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對教材某種內容和某種寫法的認識。
2 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民主型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活躍,表現出較高的獨立性,學習效率高。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學生都能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有高考狀元自述“自己老師的最大優點是和學生做朋友,以寬松的方式管理學生”。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講求民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諷刺挖苦學生,允許學生犯錯誤并改正錯誤;要給每一位學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時間和空間。語文課上要堅決反對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堅決反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盡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分階段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以期達到共同提高。當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要有耐心,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錯了,教師也不應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讓回答錯的學生坐下,請別的學生來回答或請大家來討論。通過正誤比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得到了保護。當后進生出現這種情況時,尤其要注意顧及其面子,保護其自尊心。教師在課堂上千萬不能說“這樣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你怎么學的”、“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還不如某某某”等等有傷學生自尊心的話,更不能體罰學生,不讓學生坐著聽課或站在教室外面。在課堂上,語文教師還要教育全體學生,使他們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關心。
3 注重因材施教。
語文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學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從而保護學生學習語文的鮮活性,求知的進取性,思維的活躍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語文教學方法、手段的單一,教學思路的程式化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語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諸如激趣法、啟示法、點撥法、設疑法、討論法、談話法、講練法、誦讀法、串講法、評注法等等;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如幻燈、錄音、廣播、電影、電視、錄像、語音室、投影、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等;要不斷變換教學思路,尋找最佳切入口。例如對《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質疑法提出質疑:既然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婦,為什么不擬題為《我的父母》,將“于勒”放入題目中是否擬題不妥呢?經過討論明確,于勒是文中的重要人物,是測量菲利普夫婦認錢不認人冷酷自私性格的溫度計,是促使主人公思想態度改變的催化劑,又是“我”同情憐憫的對象,將“于勒”作為題目中心,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因材施教,其實質是教師以自己的創新之火點燃學生的創新之活,最終形成自己的燎原之勢。
4 大膽使用質疑教學法。
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思生于疑”。疑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發明的起點。“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時也難免有疏漏甚至是錯誤的地方,小到字詞的形、音、義,大到文章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在學生提出了問題之后,教師應給予表揚,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獨到的見解,尋找正確的答案。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大膽鼓勵,要注意保護學生的這種積極性和求索精神。
5 在寫作教學中加強創造性思維訓練。
創造性思維訓練是貫穿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的,但在寫作教學中可進行相對集中的訓練。具有創造性思維是創新的基礎,而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結構成分之一。培養發散思維要抓住變通性這個關鍵,著重啟發思路,引導思維換向。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可經常進行“一題多做”的多角度思維訓練。在進行多角度思維訓練的基礎上,要避免人云亦云,力求觀點的新穎獨到。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經常進行“反彈琵琶”的逆向思維訓練。逆行思維即“唱反調”,是從反面、對立面對一些常說乃至真理進行審視,從而得出新的結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過分夸大了環境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則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變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種新的觀點。又如“弄斧必到班門”、“酒香也怕巷子深”,觀點新穎,蹊徑獨辟,令人耳目一新。
6 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也只有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創新。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不僅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在于進一步突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活化課堂所學知識,并促使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近年來,我們在抓緊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課外活動,如征文、影評、演講、辯論、讀書活動、詩歌朗誦、學術報告、人物專訪、社會實踐等等,并且創辦了文學社刊物,為學生發表習作提供了一方樂土。事實表明,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空前高漲,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和發揮。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這是語文教學的大勢所趨,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所在。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扎實地貫徹創新教育。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落實創新教育。我們堅信,在全體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語文教學創新教育之路將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版
[2] 《陜西教育》2012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