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隨著教學整體改革活動的深入,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有利于教師創造各種條件,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盡最大可能地獲得更多的知識。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了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多媒體 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 激發 運用
語文課的教學任務是通過讀寫訓練,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不單指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對語言信息的查找、篩選、歸納、概括和刪改、編輯能力。信息技術豐富了語文教學的信息載體和傳輸渠道,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新的資源,通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學生能自覺地,有效地使用各種基本的信息工具,進行簡單的信息加工處理,并能使用這些工具去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1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語文課中利用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啟發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荷花》一文語言流暢,文質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荷花愛。然而,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少,特別是城鎮的學生對荷花沒有多少感性認識,對荷花的千姿百態,任憑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對荷花的“情”也難以激發起來。而借助電教媒體,進行情境教學,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上這一課時,我先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公園旅游。同學們興致盎然。我請大家閉上眼睛。然后,我播放課文配樂朗誦課件,學生聽這如詩一般美的語言,想象夢一般的畫面,仿佛來到了荷花池邊,聞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荷花,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給他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那準確簡煉而又美得像詩一般的語言,其后再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聽讀課文,使優美的畫面與精美的語句一起印在了他們的腦海里了,并且用自己的一雙手看著多媒體中荷花的姿態,表演含苞欲放的、剛開的、全開的荷花的形狀,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里運用信息技術,達到了“入境始與親”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樂于學習呢?
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雙邊互動,提升學生閱讀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情境,激發情感,啟迪思想,使他們通過直觀、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課文內容,達到既定的學習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有機融合,使語言文字也兼備了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為創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和信息技術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維教學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持。《橋》是新課標第十冊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寫在一次洪水中,一個老共產黨員為了全村人的安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的事,贊揚了共產黨員舍己為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優秀品格。課文中有大量描述洪水的句子。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對洪水的危害有認識,教師可以事先查找有關洪水的錄像資料,查找適合配樂朗讀的音樂,學生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看洪水的錄像資料,理解課文中“咆哮、獰笑、跳舞、沒腿深”等詞語,再去理解句子、理解課文。在最后一部分的教學中,讓學生帶著悲痛的心情試著配樂朗讀課文段落,從中讓學生用朗讀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就烙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比用說教式的語言教學,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3 運用多媒體,優化作文教學
3.1 發揮多媒體優勢,培養觀察能力。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學生參加實際活動,作文就有東西可寫;積極地參加實際活動,寫出的文章就有特色。但現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特別出于安全的原因,在校園里幾乎都沒有什么活動了,無話可說是一些學生寫作文時的最大苦惱,怎樣才能解除他們的苦惱?對小學生來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觀察。
觀察是一個有目的、有順序的知覺過程,人的許多感知是通過對事物的觀察思考得來的。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只有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認識事物,把眾多的表象,經過大腦的思維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組合,形成新的表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因此,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是至關重要的。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既能演示靜態圖像,又能模擬動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時空限制,展示課堂內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多媒體觀察目標集中統一的特點與作文教學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察,把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始終,抓住事物的特點,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就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興趣與能力。
3.2 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想象能力。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天真爛漫,想象力豐富,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學中,一個教師怎樣才能像一位高明的導游那樣,順理成章地把學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讓他們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聯想去欣賞美、體驗美,從而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呢?我認為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優勢去想象,教師須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創設這種情景,而運用多媒體就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
3.3 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訓練思維方法在語文教學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發展思維與發展語言是統一的。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是思維活動后的具體表現形式,學生只有說得“清”才能寫得“通”。而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借助課件,創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復述課文,編故事、想象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學生動腦,合理想象,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寫作就是人們把客觀事物的表象和對其本質特征的認識,用文字符號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寫是說的語言表達形式,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檢閱。小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雖然有一定的說寫基礎,但把握不好尺度。通過聲、圖、文并茂的情境引導,激發學生去說,然后再將心里想的,準備說的寫出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它必將為小學語文注入新的活力,為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能夠以新的思考和創造性的勞動,去精心搜集、選擇適合教材內容,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信息媒體,選擇適當的教學時機,靈活巧用電教手段,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學生也能充分發揮潛能,求得最佳“學”的效果。 標準。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版
[2] 《榆林教育》201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