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就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歷史學科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閱讀歷史、感受歷史、發現歷史, 從而達到歷史教學的目標。歷史教師應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變“教”學為“導”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開拓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 自主學習精神 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主體 能力培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對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他的話正好指出了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培養的學生自主學習精神與能力。
所謂“學生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自行組織學習,把學習的自主權放到學生的手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擁有權放到學生手里,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當然,這一提法絕非從“教師包辦一切”的極端走向“放任學生完全自學”的另一極端。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是輔之導之,是提供學生頓悟的條件或情境以及相關的方法,是及時地調整學生的思路。葉圣陶先生對此有精彩的比喻——譬如走路,教師指點一下,或者在前邊走,但路還是要學生自己走的。因此,這種學習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的過程,也是師生協調呼應,形成和諧共振的“教學場”的過程。
歷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與能力?我主要從以下二大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注重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丁肇中說過:“興趣比天才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就等于初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由于歷史具有“過去性”特點,決定了其內容比較刻板,沒有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是不易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的。因此,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要注重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在學習情景創設上,我作了以下的嘗試。
1.結合時政熱點,創設問題情景。
高中的學生具有比較敏銳的時事嗅覺,特別是對時政熱點問題非常地關注。在歷史教學中,若能結合時政熱點,巧妙引出歷史問題,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自覺進入自主學習。如在《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這一課的教學時,我就先投影2004年美國總統競選候選人克里和布什電視辯論新聞圖片,要求學生講出圖片反映的時政事件后提出問題:“從這則新聞圖片中,同學們可以知道美國總統是怎樣產生的嗎?美國總統有哪些權力?總統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于什么地位?”又如在《歐洲的經濟區域一體化》這一課的教學時,我先播放了一段有關《歐洲憲法》在法國公投遭到否決電視錄像畫面,然后提出問題:“《歐洲憲法》是那一組織起草的憲法?這一組織建立于何時?是一個什么性質的組織?法國在這一組織中的地位如何?《歐洲憲法》在法國公投為何會遭到否決?”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結合時政熱點,創設問題情景,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精神有較好的效果。
2.提供歷史資料,創設體驗情景。
歷史由于具有“過去性”的特點,學生不能身臨其境進行體驗。但豐富的歷史圖片、文字資料、音像資料等卻為我們重新創設歷史情景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只要教師能善于運用,可以重現一定的歷史情景,讓學生感受歷史、體驗歷史,這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具體做法是:(1)通過歷史歌曲、歷史錄音、歷史圖片、電影片斷、原始材料、歷史實物,“再現”歷史,以生動教材、豐滿教材、補充教材、延伸教材。如讓學生從《國民革命歌》中涉入北伐;從《開國大典》錄音中掀開歷史的畫卷;從《南昌起義》的電影剪接中,領掠人民軍隊創造的艱辛;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圖片中感悟革命者先行者的品格。這樣就使學生從新的視角審視歷史,從而在新奇中增強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興趣。(2)通過角色變換,介入歷史等方法,營造課堂教學新情境。如在講授“大革命的發展”一節時,我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上講臺指圖講解北伐勝利進軍的經過;在講到北伐之前,國民革命軍面臨著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時,讓學生“介入歷史”,充當北伐的決策者,制定以弱克強的方略;在講近代史上三次論戰即:洋務派與頑固派論戰、維新派和封建頑固勢力論戰、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論戰時,讓學生擔當論戰雙方角色,進行論戰模擬。如在講授《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這一課中的“坊市與城鎮”這一內容時,教師投映“清明上河圖”、要求學生觀察圖畫,想象自己是當時北宋東京的一位市民,說出你在東京會看到哪些情景?學生從“我是教師”、“我是歷史人物”的體驗中增長了見識。由于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情境,這一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結合學生生活、思想實際,創設討論情景。
很多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有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和思想中的影響還顯而易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創設討論情景,一定會更容易激起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如在《近代科學技術革命》一課的“愛迪生與電的應用”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我先提出問題:“電在現代人們生活中作用如何?如果有一天停電,我們生活會怎么樣?”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見解,一下子學生討論的熱情就被激發出來了,然后教師趁熱打鐵引出問題:“有誰知道電是如何被發現的?電力得到廣泛的應用哪些人貢獻最大?除了你們剛才講的電對我們生活的巨大作用外,對社會的發展還有哪些深遠影響?”這樣不僅拉近了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也達到了創設討論情景的目的。
在歷史教學中創設學習情景,使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精神,輔之以教師及時的輔導與點撥,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會得到不斷提高,從而為以后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二、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多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的把“教”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中心,而忽略了學生是的“學”才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因而容易出現有“教”無“學”的現象,特別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這一現象更加普遍。很多走上社會的人士,都說中學時基本沒有真正學習歷史。這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悲哀,中學歷史教師的悲哀,亦是民族的悲哀。因此,要讓學生喜歡歷史,學習歷史,一定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多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與能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讓學生多動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往往需要從培養學生簡單的動手能力開始,因為思行結合,通常會比單純的思維訓練更有效。但傳統教學中手腦分離的現象相當嚴重,現代教學思想特別強調手腦結合。早在四十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反傳統的“六大解放”中,就包含有解放學生的雙手與大腦兩項要求;不僅如此.他還主張把學生的手腦結合起來,指出:“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才可能進行創造。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制作相關的歷史知識結構圖表、歷史大事年表、歷史事件示意圖、歷史知識圖表、歷史事件發展過程示意圖等,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引導學生交流互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與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與能力,還應該包括學生之間的自覺合作探究精神與能力。現代社會,由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很多工作都無法由單個的個體獨立完成,因此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就顯得異常重要。我們作為教學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自覺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與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自覺合作探究的精神與能力。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學生分成原因探究組、歷史追溯組、綱領考查組、綜合評價組四個探究活動小組,每一個探究小組給出一至二條問題讓學生在課堂進行探究。如原因探究組組的問題是:(1)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綱領考查組的問題是:(1)太平天國運動綱領是什么,綱領的主要內容、特點是什么?(2)太平天國的綱領有何進步之處與局限性? 綜合評價組的問題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課前需要作好一定的準備,例如學生分組、給出探究問題、給出探究具體要求等)在課堂上,要求本探究小組學生要回答其他探究小組提出的有關本探究小組探究內容的問題(其他小組成員也可以作出補充)。結果,做試驗班級學生的學習的效果比以老師講授或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回答為主的班級效果要好很多,表現在:其一,學生課堂學習氣氛異常活躍;其二,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如有關《天朝田畝制度》,就有學生提出“為什么說《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政治綱領?”,對《資政新篇》“缺少必要的條件,所以沒有真正實行。”,就有學生提出,“那么《資政新篇》的的實施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歷史事件的本質與歷史的發展規律。
3.引導學生自主創新,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與能力,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主創新,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檢驗,同時會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與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時刻不要忘記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持續發展為教學宗旨,多想辦法,多聯系學生實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與能力,一定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時代發展的要求。
(陜西省榆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