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燁老師是南崗區語文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幾年來,她和工作室的老師們一起不斷探索、實踐著“讀學分開”的教學思路。每一次的公開教學,都能感受到董老師學習的痕跡,成長的過程。董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對“讀學分開”的“讀”的部分進行了深入的實踐和探索,在引導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嘗試運用了“連結”的導讀策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1.導讀有策略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共識,而董老師在這節課上把這個方法呈現得更加實在,“特別有感受的地方要做記號,讀書要留下你思考的痕跡?!蔽覀冎?,作為一個讀者,每讀到一些文字,內心總會有一些感受,對于小學生來講,這種感受可能會轉瞬即逝,所以,董老師引導學生做記號,寫感受,然后馬上交流感受,這樣做充分尊重了學生作為閱讀者最本真的閱讀感受,教師從孩子們的閱讀感受中發現和梳理出教學的切入點。
董老師引導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段的時候,巧妙地運用了連結策略,設計了學生活動:給打亂順序的句子重新排序,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注意力從課文的內容引向文章的架構,每一個孩子都參與排序、思考。交流的過程,老師對于學生發現的文章結構特點是否準確,并不急于作出評價,而是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創造更多讀文驗證的機會。并且把朗讀的指導細膩自然地融入其中,借助生活經驗體驗朗讀;借助圖畫對比體驗朗讀;借助想象畫面體驗朗讀……朗讀策略靈活多樣,富有實效。讓孩子們想象還能有哪些根據古人詩情畫意創造的景觀,更是很好地連結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積累,激活了孩子頭腦中的“內存”。
2.學生有活動
本課的設計簡單清晰,就是讓孩子們在一步步的讀中感知和發現。教學中隱去了老師單純講授的角色,更多的是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除了自由讀、默讀、指名讀和合作讀等多種讀的實踐活動之外,教師設計了學生活動卡:引導學生把亂序的句子重新排列,引導學生產生與文本的思維碰撞,引導學生追問本文的內在結構,引導學生內化文本的思路,引導學生嘗試遷移運用文本的對應思想和構段方式。這一系列的設計均以學生為主,均為學習服務,很多學習過程是在師生的對話中展開的,而非簡單的一問一答,或一問幾答。例如:讓孩子們給句子排序這一活動,兩個孩子說得不一樣,誰對呢?老師不評價,學生也不評價,但是,不是就此了事,留下懸念是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去讀讀課文,在課文的表述中再去比較,誰的更好、更巧妙就不言而喻了。這樣開放的學習過程,讓孩子們獲取和體驗得更多,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課堂上,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不是教師的講解和告訴,而應是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知,在實踐中體悟,當然,當孩子在“讀“的過程中仍有讀不出來的感受,適當的告訴、講解也是必須的。整節課,教師用給句子排序,在朗讀中發現,在背誦中鞏固,這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串聯起了學生學習的過程。
3.背誦有方法
第三自然段的文字寫得很優美,董老師引導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書,浮想畫面,交流感受,體會結構,讀著讀著,董老師把這段話中一些重要詞語去掉,試著讓學生填空,可以說,水到渠成,孩子們從發現作者對應思路中掌握了快速記誦的方法,不知不覺已經把這段優美的文字積累下來了,這就是“潤物無聲”的效果吧。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也正因如此,才吸引了那么多熱愛語文的老師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下去,希望董老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對于說得流暢的孩子,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表達不是很流利的孩子,要耐心地聽他把話說完,給予他鼓勵。讓這些孩子克服畏懼心理,敢于表達,樂于表達,提高表達的能力,才是更大的收獲。
“讀學分開”的研究還將繼續,它的精華在于不是為孩子一節課或者一本書、一次的考試去花心思,它是著眼于孩子們一生的閱讀和發展。按著這樣的方式進行“閱讀”“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孩子,如果離開老師,離開學校,他依然會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正確的閱讀方法、良好的閱讀習慣。他會在讀之前有閱讀期待,帶著愉快和好奇去接觸文本,讀著讀著,他會不自覺地圈畫,會有一些想法冒出來,會回頭去讀一些文字再有新發現,再去驗證自己的某種猜想、某種感受,讀后他會樂于和伙伴交流。當完成了一個逐層深入的閱讀過程后,他能回過頭想想,有什么是值得我學習的、積累的,或者是引入自身現實生活的東西。當然,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這樣的課堂,這樣的閱讀,這樣的學習,是要教會學生在今后離開老師、離開學校的更漫長的歲月里,會閱讀、會思考,從閱讀中汲取營養,這種習慣和能力的獲得遠比我們煩瑣的講解、甚至是精彩的分析更利于孩子的終身閱讀。
希望董老師不但做一個熱愛語文的老師,更要做一個語文方面的名師,更要有成為語文大師的理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病釔壅Z文的老師們,自省一下,我們到達哪個境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