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低年級,更直接影響著學習的質量。因此,對“聽”的習慣的培養也變成了低年級的必修課。一年級時,學生剛入學,我就未雨綢繆,利用很多情境進行了生動而刻意的教育,效果還是令我滿意的。可沒想到,二年級一開學,“聽”的情勢卻發生了變化……
上課就像打仗
開學還沒幾天,課堂上暴露出來的“聽講”問題就讓我應接不暇了。經過了一個暑假的放松,一年級時初步養成的“聽”的習慣完全被拋到了九霄云外。上課時,他們都想讓自己獲得回答展示的機會,便“耍”出萬般手段引起老師的注意:或“啊啊”作響,或將手伸到你的眼皮底下,熱情十分高漲。一旦老師叫了別人,整個教室便在一聲失望的“哎”后歸于平靜。總算能安靜幾分鐘了,而隨之而來的各種現象更讓你坐立不安:有的看起來聽得還專心,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輕輕走過他的身邊都會嚇他“一跳”;有的苦于無施展之機,便與同桌如蜂音般竊竊私語;若對別人的回答產生共鳴或反對,個別人在座位上就大聲發表意見,雖人數不多,卻足以掩蓋發言同學的聲音,聒噪一片。等到新穎、有趣的環節來臨,這些孩子便熱血沸騰,激情四溢,熱情得讓你束手無策。害得我上課就像打仗一樣,邊調控邊得觀察“敵情”,四面出擊。“聽”的不良情緒也直接影響到了說的質量。有些學生舉手只為一爭發言之機,等到真的花落他處,卻又撓頭搔腮,支支吾吾。而那些回答質量甚好的孩子因失去了良好的說話環境,也草草了事。課堂上“聽”“說”的無心與浮躁必然影響作業的質量,不是這道題里少了一個答案就是那個字里多了一個筆畫,經常讓我只有搖頭的份。
難道是忘記了怎么聽講?一次,在一個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當即“逮”了幾個“溜神大王”:“別人回答時,你知道該怎么聽嗎?”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知道,要認真聽講,還要動腦筋,如果他說錯了,要指出他的錯誤。如果自己還有什么意見,要在他講完以后舉手再回答!”呀!全知道呀!那怎么做不到呢?可轉念一想,也不能全怪孩子,我是否也應承擔一部分責任呢?看來,我又得發動一次“聽”的革命了。
有趣的“提醒”
苦口婆心的勸說已使學生麻木,聲色俱厲的教育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怎么進行調控呢?靈感就在看到賀某的時候出現了。看到他時,他正憑借“地理優勢”(最后一桌)忘情地玩著打仗的游戲:鉛筆盒變成了天然屏障,橡皮是一個個沙袋,而鉛筆則成了戰斗武器,或一支支并排成步槍狀,或一支支交叉、連接呈機關槍狀,還有些新式武器我就叫不出名了。而賀某儼然一位指揮官,一會兒安排這邊攻,一會兒又指揮那邊擋,不亦樂乎!“哇,好精彩的戰斗呀!”我佯裝贊揚,被突然發現的尷尬讓他頓時滿臉通紅。“我是你的上級——本次戰斗的最高指揮官,命令你暫時停止戰斗,收好武器,投入聽課!”他對我咧嘴一笑,很快便打掃了“戰場”,坐端正了。在此后的聽課中,他的目光就一直緊緊地追隨著我,好像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什么事情一樣。
嘗到這一甜頭后,我便經常在課堂上進行有趣的“提醒”,讓當事人“改之”,也給其他同學“加勉”。班上有一個聰明的孩子,上課發言的積極性很高,每個問題都搶著回答。若沒叫到他,他便在座位上搶著回答,或對他人的回答大加評價。就這一問題,我已與他溝通多次,但效果不大,有時還耍脾氣,不高興,影響了他的學習積極性。怎么辦呢?于是,在又一次的當堂搶答后,我馬上按照體育競賽的規則判了一張黃牌:“當堂搶答,違反規則,黃牌警告一次,如果出現3次,就要換成紅牌,罰下場。”教室里馬上響起了一陣笑聲,他吐了吐舌頭,安安穩穩地坐好了。有趣的“提醒”在一段時間里成了調控學生聽講質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課堂上難得的輕松調和劑,真可謂一舉兩得!然而,這樣的手段畢竟是在教師的主導下發揮作用的,如何讓學生能萌生自育的意識呢?我又陷入了深思……
情不自禁的掌聲
今天,學的課文是《月亮灣》,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也許是這個村子與我家鄉的相像觸動了我記憶中的思鄉之情。范讀時,我格外動情,課文被我讀得格外美。最后一個字還沒讀完,教室里便爆發出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始料未及的我真是有點受寵若驚,再看看:一雙雙小眼睛里滿含著對我的認同與贊揚,一雙雙小手還在有節奏地拍打著。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謝謝大家,你們聽得真認真,聽出了月亮灣的美,聽出了老師內心的感情。我非常愿意有感情地為大家朗讀!”孩子們很興奮,在品味了月亮灣的美后,又收到了老師感謝的饋贈,無疑是一只強心劑。接下來是請個別同學朗讀,他們也像我一樣收到了情不自禁的掌聲。這幾個孩子很興奮,畢竟,這是第一次,而且是班級里最高的獎賞了。當然,對其他孩子來說也是滿足的,因為,這一片掌聲不光贊揚了別人,更肯定了自己。
接下來的日子,掌聲接連不斷,孩子們的聽講效果逐顯良好。他們學會了認真傾聽,學會了發掘別人的閃光點,并用自己的掌聲予以肯定。最讓我難忘的是那一次,掌聲在學困生沈某回答后響起。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心中無底的我小心翼翼地詢問:“你們為什么把掌聲送給他呀?”“沈某雖然說得不太好,但他進步了,要知道他以前連手都不舉的。”“他大部分都回答對了,只有小部分說錯,這是很不容易的!”望著沈某激動的眼神和其他孩子恬靜的微笑。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同時,一個新的念頭又在我心里冒了出來……
“同一代”的交流
今天,王某回答問題時,我擺出了一個夸張的傾聽POSE:側著身子,豎起耳朵,還面帶微笑。很多孩子都注意到了,也模仿著我。回答完畢,我贊揚了王某的回答轉而又問蔣某:“你喜歡我這樣聽你回答嗎?”“喜歡,您聽得很專心,我越講膽子越大。”“當你回答問題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么聽?”我的目光開始在全班掃視。“要認真聽我一個人講,周圍不要發出聲音,否則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就聽不到了!”“不要打斷我,不要‘啊、啊’地叫。要講可以在我講完以后再講。”這樣換位體驗的效果如我所料。“所以,我們在聽的時候要注意……”我正準備鳴金收兵,意外的驚喜又發生了。
輪到我們班的“老成男孩”李某進行情景介紹了,他亮了亮嗓子,煞有介事先教育了一番:“小朋友們好,我要開始介紹了,請大家聽好。×××,請你不要趴在桌子上,××,你聽得很好,表揚你……”一席話說得我目瞪口呆,也在孩子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受警告的直起了腰,受表揚的神采飛揚,其他的孩子則在竊笑之余對李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此時的我終于不用為聽講效率而勞心勞神了,終于做了一次名副其實的傾聽者。真沒想到,孩子之間的教育竟然會比師生的交流更親切,更有效,更有影響。于是,在以后孩子們回答之前,我總在“幕后”操縱,刻意授意孩子們來點“自我教育”,經常是我說一句,學生學一句,或我說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從發言之前的“表揚……”至結束后的“非常感謝……,讓我覺得……”簡短的幾句話使孩子們的聽講熱情,聽講意志都得到了強化,使這次聽講革命從師生的“上下代的教育”到“同一代的交流”跨越中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堂生動的習慣培養課
一個階段的“戰斗”后,學生的聽講習慣有了一定提高,該進行一次階段小結了。我籌劃著上一堂生動的習慣培養課,小品和歌曲演唱是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小品中的素材就來自平時的課堂,看到角色們演繹著上課時的不良習慣,孩子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對他們也是一種觸動。歌曲仿照的是就近學過的一首歌,歌詞則是我的“杰作”:“上課學會聽和說,集中注意認真聽,別人回答耐心聽,不講空話安靜聽。說前答案藏心里,說時大方又響亮,別人說完再補充。上課學會聽和說,越來越聰明。”歡快的旋律蕩漾著聽講知識的滲透,也蕩漾著對良好的聽講行為的再鞏固。
俗話說:“三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孩子的情緒易變,行為習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學生的聽講習慣的培養將是一個反復而長期的過程,而我,誓將這場“聽”的革命進行到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老子山鎮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