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語文,教師都會覺得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學科,因為它涵蓋的內容極為廣泛。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歷史、政治;既包含閱讀、寫作,又包含傾聽與表達。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然而,我們發現學生享有這么豐富的課程資源,語文素養的提升卻是緩慢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接下來,筆者就從閱讀教學的實施方面來交流自己的思考,針砭利弊,剖析根源,希望能帶給語文老師們一些思考。
一、請老師把手松一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4個詞語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要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閱讀感受,能夠走進文本情境中,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去經歷、體驗,文中所描述的場景仿佛就出現在眼前,仿佛和人物經歷同樣的命運,能夠如見如聞、感同身受、身臨其境,這樣才是一個優秀的讀者。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師的引導語言有時過于主觀,目中無“學生”,實施起來,只能是學生跟著老師走。聽到的是老師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學生就是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不斷思考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已經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喪失了獨立閱讀的能力。
記得有一次,我聽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我記錄下這樣一段內容:
師: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知道了荷花哪些特點?
生:我知道了荷花非常多。
生:我知道了荷葉很大,很多,而且還很綠。
師:哪些句子寫了荷葉很多?找一找!
…………
師:哪些句子寫出荷葉很大?找一找!
…………
師:哪些詞語寫出了荷葉的大和多?找一找!
…………
學生的回答內容可想而知。葉圣陶先生寫得這么生動的一篇文章,竟然被教師一個個主觀的問題肢解了。學生讀這樣的文章應該是身臨其境的,仿佛站在了荷花池邊,仿佛聞到了荷花的清香,仿佛看到了那你擠我、我擠你的荷葉的樣子呀!這種美感學生全然沒有感受到。我們的教學已經把一個個充滿童真的孩子變成了麻木的理性分析者。看到一篇文章,沒有喜悅、沒有悲傷、沒有憤怒、沒有同情、沒有崇敬、沒有向往,第一反應則是分析其中的原因,儼然成為冰冷的人了,讀課文拿腔拿調,沒有情感的共融,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要想讓學生說真心話,教師首先要轉變理念,讓學生明白自己是不會輕易從老師那里知道答案的,要有自己的真思考和真感受才行。那老師又該說什么呢?難道老師就不能提問題了嗎?不是的。老師的問題應該是有導向的,引導學生注意到他沒有細細體會或根本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引導在對文章理解的難點處。這樣的一些話,應該成為教師課堂的常用語:
你感受到了什么?能具體說說嗎?
你們再讀一讀,看看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聽了別人的話,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你想象到了什么?
…………
當然,這樣的教學對老師的要求就更高了,這就需要老師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要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有的時候,學生的感受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有的時候,學生的疑問也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學生的感受有偏差或不準確,就說明對于內容理解得不正確,這時就須要引導和點撥了。
二、請孩子們慢慢欣賞
中國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那就是——“慢慢走,欣賞啊!”的確,我們的語文教學沒有關注過這一點,這在一些大賽課上都能看出來。學生讀完一遍課文,教師馬上就問學生,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短一些,學生還比較容易概括;長的文章,就須要顯示教師的水平了。試想一下,我們是不是有些急功近利了,我們是否給了孩子“慢慢走,欣賞啊”的機會了呢?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要急,要讀一讀,停一停,思考一下,你讀懂了什么?你對下文有什么期待,時時回頭看看前文,又有了什么新的體會,這樣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用這樣的方法讀一篇文章的經歷。
這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題目是《魚游到了紙上》。文章記敘了一個聾啞青年專注地、持之以恒地觀魚、畫魚、把魚畫得栩栩如生的事。
看到這個題目,就須要停下來,咀嚼一番:魚在水里游,怎么能游到紙上呢?難道是魔術師的魔術?難道是畫上去的?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文章。作者開篇就說道: “我喜歡花港,更喜歡泉白如玉的玉泉。”作者喜歡玉泉的原因是什么呢?與課題勾連一下,是不是因為那的魚能游到紙上,所以才喜歡呢?帶著這樣的期待我接著讀下文,對于作者為什么喜歡玉泉,又有了新的理解。因為那里景色美,環境閑適、賞魚愜意,而且還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此時,我期待著下文向我們好好介紹一下喝茶觀魚的情景,同時也期待著魚游到紙上這一幕的發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接下來的語段中,作者濃墨重彩地介紹了一個人,這個青年特別的舉止也會給我們留下印象,為什么說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什么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為什么他從來不說一句話?我也預感到這個青年與魚游到了紙上這件事一定有關系。 這樣讀一讀,停下來細細體會、思考,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接下來謎底解開了,原來不是魔術師變的魔術,而是這個青年把魚畫得栩栩如生,所以才說魚游到了紙上。回過頭來看前面的內容,明白了他舉止特別的原因,同時又產生新的疑惑,為什么圍觀的人都稱贊著、議論著,他卻沒有一點反應呢? 謎底已經解開了,下文還有一些段落會寫些什么呢?
讀完之后,心中對這個青年的敬意油然而生,原來他是一個聾啞青年,他每個周末都來這觀魚,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只有這樣專注、忘我地做事才能成功;只有愛上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
此時,將這樣的理解與前文的描寫勾連起來,又產生了更豐富的理解。因為他是聾啞人,所以當別人贊嘆時他才沒有任何反應嗎?聾啞人,雖然聽不見,不能說話,但是能看見,能感覺到旁人的存在呀?只有他真的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真的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才會有這樣的表現呀!再看第一段,原來作者喜歡玉泉還因為這有著這樣一位青年,對于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我們看,這樣的讀書過程是會被文章內容吸引的,是在閱讀期待的過程中構建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的,同樣能夠讀懂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在這樣的閱讀中,我們同樣要展開想象,要上下勾連,要回過頭來品味的。如果我們用上三五篇課文,交給孩子這樣的閱讀方法,相信會對孩子今后的閱讀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然,閱讀的策略和方法還有很多,這需要老師的傳授和點撥。
三、幫孩子發展語言
提起閱讀教學,不得不提閱讀教學的目的,那就是:發展語言、培養語感、促進思維、深化思想、增加閱歷、豐富情感。而發展語言才是重中之重。語言學習以積累和運用為主。
學什么呢?學字、學詞、學詞語搭配、學句式、學布局謀篇。我們常說,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中積累,在有靈感時創作。如果沒有語言材料的積累,寫作也就成了無水之源。學生的表達能力、遣詞造句能力都是須要培養的。
可能有的老師認為到了高年級,重點應該放在寫作手法上。當然,筆者不否認這點。但學詞語、學詞語搭配、學句式卻是需要我們每天都要做的。這些才是語言的根基、語言的建筑材料,而寫作方法更像是設計圖紙。二者不可偏廢。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一課出現了許多體現做事專注的句子,須要篩選梳理出來并加以運用的。下面給大家呈現一段課堂實錄:
師:這篇文章出現了很多表現青年做事專注、忘我的句子,同學們能把他們找出來,積累下來嗎?
生梳理:
1.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2.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3.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
4.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師:同學們,我們只積累了這些語句還不夠,我們還得想一想什么時候能用上。
生:老師,我覺得在寫咱們班的小琪專注看書時能用上!
生:老師,我覺得描寫我看動畫片的時候能用上!
生:老師,我覺得在描寫我爺爺下象棋的時候也能用上!
幾個學生應和:是,我也經常能見到這樣的情景。
師:同學們真是善于觀察生活的孩子,要經常把學過的語言運用到生活中。同學們,夏天到了,我們經常到松花江邊游玩,常常會看到一些老人用海綿毛筆沾水在地上練字。老師也把這樣的情景錄制下來,請同學們來看一看,一會將你看到的寫一寫。看誰寫得生動,寫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觀看視頻。動筆寫。
之后的反饋發現:很多孩子都會運用文章的語句,并進行適當的改寫。
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人物描寫練習呢?因為這個單元的習作要求寫“我敬佩的一個人”,要求把事情說清楚,表現人物令自己敬佩的品質。把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散到每一篇文章中去習得,到寫作時就會事半功倍。
另外,語言是否得到發展,要看學生是否能夠在恰當的時候用得貼切。這就說到了重要的一點——學習在于運用。《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語言文字的運用,可見創造或激發相關的生活情境是重要的。正像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提到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如果教師們從每個單元第一篇閱讀課文的教學開始,就考慮閱讀與習作的關系,相信我們的閱讀教學就不是空中樓閣。
以上三點,都是從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角度出發的,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真的做到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去教學,讓學生形成學習的能力,相信學生的語文素養會在更廣闊的語文實踐中形成。我們相信,那一天不會太遠!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虹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