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班主任的工作,才能在忙碌中品出充實的快樂;選擇好正確的角色,你才能在平淡中體會到幸福的味道。
作為一個班的核心管理者,我們要做什么?相信這是每一個班主任都面對著的問題,“警察”“消防員”“保姆”“法官”這不應該是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如果我們能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特殊職業的話,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做……
當個大廚
大廚廚藝高超,烹出菜來,色香味俱全,是因為大廚深知每道菜的火候和搭配。許多班主任都有這樣的感觸:自己班級工作管理認真負責,對孩子要求嚴格,發現問題能認真對待,講了不少道理,孩子聽的時候好像什么都懂了,但實際的教育效果卻往往不盡人意。由此我想到我們班和我挺有“緣”的一個孩子(從一年級就跟著我),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孩子——“愛拿自己家的錢和別人的錢”,家長對此經常“拳打腳踢”,但最終也是毫無效果,攤上這樣的孩子,我得格外提防,每次開班會都重點強調,“別人的東西不要亂拿,用別人的東西要得到人家的允許……”,但是班級還是斷斷續續出現過學生丟飯錢、丟東西的事情。我對此大動肝火,聲色俱厲,反反復復加強說教。為什么對孩子的教育會如此事倍功半,結果使我們感到失望和苦惱呢?仔細想一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教育沒掌握住“火候”,教育沒有觸動學生的心靈。班主任就應該像大廚一樣為學生提供原料,營養搭配,火候點評,重在引導,反復錘煉,直至大餐成型。
做個中醫
班主任事務多,千頭萬緒,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讓你操心的事情,班內出現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如何管理個性十足,在家是“掌上明珠”或“小皇上”的孩子?“管住”他們,或者是“殺一儆百”鎮住他們,使其不再搗亂不再犯錯,在我們面前老老實、服服帖帖,這也許治標,效果快。但教育的目的是“喚醒”,是喚醒學生的內心,使其從心里產生一種自覺的行動和從而衍生出正確的行為,也就是教會學生做人,這如同中醫雖然效果較慢,但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在數學課上,有這樣一道題,是看圖編故事,圖一:一個小孩非常喜歡足球,就想買一個;圖二:打開儲錢罐只有3元;圖三:三個月后,小孩攢夠了,終于買到足球了。做到這個題時,該問題生高高舉起了手,我讓他先編故事,不能不說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圖意理解得非常好。我讓他坐下,接著問,“為什么這個小孩不向家長直接要錢呢?或者偷著拿點家長的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家長工作辛苦,不能亂花錢,更不能……”唯獨他沒舉手,而是低下了頭。最后我又讓那個孩子說說他的看法,他沉思了半天說:“我也要爭取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在我的帶動下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學會立標
班主任要樹立好的榜樣,在學生面前要注重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班主任就是一面鏡子,一根標桿。作為班主任,除了要明確指導學生如何去遵守規章制度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要做到。例如:教育學生做個講衛生的孩子,我們就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他們,每次見到教室地面的垃圾,我就把它撿起,丟到垃圾桶。如此幾次,學生看到地上有垃圾,也就能主動撿起丟進垃圾桶。
由此我也聯想到,每天的眼保健操學生做的質量較差,只要老師一轉身,學生馬上就會搞點小動作,任憑你怎樣強調,依舊我行我素。一次我從教室外面走發現一年級三班學生眼操做得好,沒有一個說話的,學生做得特別認真,原來是班主任老師坐在講桌前和學生一起做眼保健操,老師的行動帶動了學生,感染了學生。
給個支點
教育不是大面積的播種,而是個別的栽培。教育并不像種莊稼那樣,用機械化的方式撒種,集體打藥、管理,秋后就可以集體收割。教育如同園藝師,面對一株株形態各異的花木,須要用心琢磨每一個個體的生命習性,進而區別不同對象來修枝剪葉、灌溉施肥,使之成為美的化身來裝點世界。我們的學生,脾氣秉性習慣好惡皆不相同,如果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教育他們,勢必效果不佳,難以奏效,教育學生要找到那個撬動地球的“支點”。我們班有個孩子拖拖拉拉,吃飯、穿著、衛生、做事等一看就不利索,在班內沒有任何威信,其他學生還愛欺負他,從外表看該生特別不自信。怎樣才能轉變別的學生對他和他對自己的評價呢?我抓住了該生音樂比較好的“支點”,在音樂課上多給他展示自我的機會,針對他的回答給予積極的評價,慢慢的學生變得自信了,上課舉手次數也多了,手舉得也高了起來,學生們給他“告狀”的也少了,他也能融入到集體中去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煩瑣的工作,讓我們以真心為學生擎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以誠心來點亮學生內心深處的明燈;以熱心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愛心貫穿學生的發展全過程!不斷調試著自己心的頻率,用心去和學生進行心的交流,最后形成共鳴。感悟學生的感悟,快樂學生的快樂、幸福學生的幸福。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魏棉第三工業園開發區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