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送走教得得心應手的高年級學生,便面對新接手的這些天真稚嫩的一年級娃娃。對于剛入學孩子的無序、嘈雜、沒規矩,我其實早有心理準備。但是,當我真正面對這幾十個孩子,幾天下來,還是有些吃不消了。很多時候,甚至覺得束手無策。
對于孩子,上小學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新起點,必然會引發許多新的問題。孩子從幼兒園做游戲為主變為入學后的學習為主,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所以,可能大多數的一年級老師都會遇到這些情況:上課鈴響了,學生不知道回教室,得去操場上喊,他們才戀戀不舍地回來。進到教室,他們也不知道該把書拿出來,坐好準備上課,而是需要老師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時間已過了七八分鐘。上不了幾分鐘課,又有學生開始動了。然后又要整頓紀律。但是老師的教育批評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講有時簡直是“對牛彈琴”。整節課就是這樣在整頓紀律和教學知識過程中度過的。一節課上下來,真是腰酸背痛、口干舌躁。
其實眾人皆知,沒有誰是在生命之初就能懂事、就能聽懂話、就懂規矩的。孩子從小在父母的教導下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當他們踏進學校后就必須依靠老師的教育。在教育教學中如何讓低年級的孩子“懂事”“懂話”“懂規矩”讓他們走上學校的“正軌”,就得靠我們開動腦筋,想出“擺平”他們的招來。
一、注重身教——巧用肢體語言
一堂課的成功很多時候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而學生是否樂于參與,在于老師的組織引導。最傳統的組織教學就是“同學坐好了”“同學們注意了”……隨著新課改的展開,這些詞語在我們課堂上已經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同學坐得真好”“某某表現真不錯”等。但我在一年級課堂教學中還是感到了這些語言的蒼白無力。因此,在跟低年級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我一邊吸取別的老師的有效方法,自己也在不停地摸索適合我的學生的方法。
一次我背著手筆直地站著,無意間發現一個孩子也在學我的樣子,看著他,笑容在我的嘴邊蕩漾起來,一個新的“計劃”產生了……從那天起,我試著用肢體語言與他們交流,告訴他們一些固定的肢體語言模式。如:我兩手疊放、背挺直,就是告訴他們坐好;兩手疊放、頭側著放手上,就是要他們休息;把手指放在嘴前,就是要讓他們安靜;告訴孩子們發言要舉手,那么我就先把手規范地舉起,給孩子以提示……一段時間后,孩子們就習慣了這些無聲的肢體語言的內涵,我感覺課堂教學輕松多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這就要求老師的肢體語言也必須要做到“以身作則”,就是用自己規范的肢體語言來給孩子示范。只有老師把什么都做規范了,孩子的習慣才會規范起來。
二、不要吝嗇你的夸獎——五花八門的鼓勵評價
新課程改革中談得最多的、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多給孩子以鼓勵。但如果整堂課你都在不停地重復著那些枯燥的語言,不但孩子會膩,就連老師自己也會感到越來越無趣。那我們為何不換一種鼓勵方式,去尋求適合我們所面對孩子的有效方法呢?于是,教學中我試著改變鼓勵的語言,如把“用掌聲鼓勵他一下”改成“把掌聲送給他”或把“你認為他不錯就鼓掌”改成“為他歡呼一下”……我們學校留守兒童居多,這些孩子從小都是在爺爺、奶奶的身邊長大,無休止的溺愛對留守兒童的個性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面對這些比較特殊的一年級學生,我尋找學生自私、逆反、倔犟的根源,運用不同的表揚、鼓勵方式,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在鼓勵與表揚中慢慢改變自己的觀點,從而塑造良好的性格。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給予充分肯定,再加以語言激勵;作業本上,孩子書寫整齊,且正確無誤,我除了給予簡短的激勵性評語還為他畫上一個漂亮的笑臉……這些五花八門的鼓勵評價,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同時也讓這些“新晉”學生產生了對學習的興趣,消除了對陌生環境的懼怕。
三、 注意表情的力量——請讀懂我的眼神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除了用語言、用肢體動作進行交流來提高課堂紀律以外,老師的表情也是很重要的。在生活當中,我們都會感到微笑帶給人的力量。在我做學生時,我就時常感受到一些老師的微笑給我的鼓勵遠勝過老師一句面無表情的表揚。因此,現在我在教學工作中,在用語言鼓勵孩子的同時,更多地選擇以微笑面對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信任,對他們的理解,給他們以力量。即使他們回答錯了,只要他們認真聽課了,也給他們以寬容的笑,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如果老師很好地利用了這扇窗口,學會用眼睛向學生傳達信息——喜、怒、鼓勵、表揚、批評等,那讓孩子們讀懂我們的想法就會越來越容易了。
接手新生班時我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讀懂我的眼神。我告訴他們:“同學們知道嗎?老師有一樣特異功能。”孩子們好奇地睜大了眼睛看著我,都想知道我到底有什么特異功能。“老師的眼睛會說話,不信你們看看。”然后我夸張地做出喜、怒、表揚、鼓勵等眼神,讓孩子來辨別。通過我這樣有意訓練,久而久之孩子們就知道我的眼睛在說什么話了。這樣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多好處:一是我可以少費很多口舌;二是給一些初犯錯誤的孩子留了面子;三是不會影響課堂的教學秩序。而且,我也仔細觀察孩子的眼神,學著讀懂他們眼睛要講的話,從他們眼中看到很多語言和行動上難以表達出來的東西,及時地摸透孩子的想法,思考出解決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摸索,總結,我發現靈活地運用這三招,真的能很輕松地“擺平”這些一年級的娃娃,而且,這種教育方法最大的好處是這些娃娃從此喜歡與你親近,恨不能天天跟在老師身后。這時,除了累以外,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做低年級教學管理工作的樂趣。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可愛,作為老師,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要用贊美的眼光去看他們,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學習。我想, 裝著學生,感悟學生,體驗學生,是我們教師教學生涯中亮麗的環節和專業的品格,優秀的教師都應該具備這一點。
(作者單位:安達市安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