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曼是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成員——并且是以球員身份先進了一次,又以教練身份再進了一次。在凱爾特人做球員時,他是NBA早期最好的中投手之一,四次贏得總冠軍,并連續八年入選全明星陣容。在湖人當教練時,他又帶領紫金軍團打出了迄今為止聯盟最長的33連勝,還奪得了1971-1972賽季的總冠軍。這一生,以球員、教練員和管理者三種身份,沙曼共先后贏得過12個總冠軍。
自己在場上打球的年代,沙曼是個純投手,純到什么地步?他當時最親密的戰友兼室友鮑勃·庫西就曾說過:“跟沙曼玩H-O-R-S-E比投籃,一點意思都沒有。”
的確如此,當年,在玩H-O-R-S-E游戲時凱爾特人的其他球員都會去嘗試各種各樣富有創造性的投籃方式——比如從籃板后面高拋呀,閉上眼睛投籃呀等等。可沙曼卻偏偏不這么干,他永遠都只是跟你來最簡單的定點投籃,再不就是比罰球或12英尺以外的打板投籃,沒有人能擊敗他。
當然沒人能擊敗沙曼。在球員時代,他有七個賽季的罰球命中率都領銜全聯盟,并有三次連續罰進至少50球的壯舉,這在NBA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中,1959年季后賽,他曾連續罰進56個球,這至今都仍是季后賽的歷史紀錄。
上高中時,沙曼就是個運動全才,在橄欖球、棒球、籃球、網球、田徑這五個項目上都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在從波特維爾高中畢業后,他參加了海軍服役兩年,待到1946年歸來后,又進入到南加州大學深造。大四那年,沙曼在籃球場上場均能夠為南加大得到18.6分,并入選了全美大學生最佳陣容。

大學畢業后,沙曼和那個年代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由于擔心打職業籃球掙不著錢,放棄了這項運動,轉而把精力全都投入到了棒球場上。可即便如此,他在籃球場上的才華也沒有沉淪。1950年,就在沙曼和布魯克林道奇隊簽下一份價值12000美金的大合同后不久,NBA華盛頓國會大廈隊也向他拋來了橄欖枝,且當時的球隊主教練“骨頭”麥金尼還不遺余力地親自勸說沙曼加盟。最終,在麥金尼的游說之下沙曼做出決定:給兩項運動平等的機會,籃球、棒球都打打試試。
當年,沙曼在國會大廈隊的隊友包括黑人新秀厄爾·洛伊德。眾所周知,洛伊德是NBA歷史上的首名黑人球員,可與此同時他也是那時國會大廈隊里惟一一個沒有車的球員,于是沙曼每天早上便都會開著車到華盛頓的黑人街區先去接洛伊德。對這段經歷洛伊德刻骨銘心,以至于他在后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道:“比爾是一個體面的人,在那個還不時興體面的年代。”
沙曼只為國會大廈隊打了31場比賽,1951年1月,該隊解散,球員們也就都只能全部再次投身選秀了。當時,沙曼雖然還沒有正式打過哪怕是一場職棒大聯盟比賽,但他參加道奇隊的“農場系統”(即球員發展系統)卻已經三年,再加之在籃球場上又遇到重大挫折,幾乎所有人都認定:沙曼必定會就此對籃球心灰意冷,進而全身心的轉投棒球界了。
除了當時的凱爾特人主教練雷德·奧爾巴赫……

“紅衣主教”相中了沙曼。“我見過他的投籃,他永遠都能投。”——奧爾巴赫說。然后,他就通過交易得到了對沙曼的選秀權,并像麥金尼那樣親自去勸說沙曼留在NBA,還讓球隊給他開出一份價值14000美元的合同。就這樣,沙曼留在了職業籃球的賽場之上。
庫西、沙曼雙雙在手,奧爾巴赫接下來要琢磨的就是怎樣才能把這對身高同為1.85米的后衛搭配起來。他并沒有煩惱太長時間,因為在沙曼和庫西并肩作戰的頭一場比賽里,兩人就聯手攻下了44分。“鮑勃讓我在比賽中變得輕松,我要做的就是跑出空位,然后等他把球傳給我。”沙曼說。1952年12月在費城,沙曼得到了他職業生涯最高的42分,而他和庫西也構成了NBA里最早的“現代化”后場組合。
眾所周知,奧爾巴赫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教練——在那個其他球隊都只打8場季前賽的年代,他總是習慣給球隊安排20場季前賽,在這一點上沙曼和他的恩師很像。比如他的訓練之道,就曾令庫西倍感驚訝。庫西說:“比爾是一個非常信奉有條理熱身程序的人,每場比賽開始前,像我通常都會坐在更衣室里聊聊天或者喝點水,但比爾卻就只會在地板上做仰臥起坐、俯臥撐、肌肉拉伸等。”而當時尼克斯隊的后衛卡爾·布勞恩也記得:每當他和沙曼夏天一起訓練時,天天早上去球館沙曼都是讓妻子開著車在前面走,他自己則跟在后面跑。“比爾真是太有毅力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那樣做,換我我是絕對做不到的。”布勞恩說。
當年,去客場打比賽時,凱爾特人的其他球員往往都會把自己的行李放在箱子里,特別是當他們要在一座城市呆上至少12乃至24小時的時候。但沙曼卻不這樣做——別人出去吃飯了,他會把自己行李箱中的所有東西都拿出來,然后一件件掛好(除了內褲和襪子),而等到離開的時候,他再把東西一樣一樣的又收回行李箱里,放在原來的位置上。“比爾絕對是所我見過的最有條理的人。”庫西說。
就是這樣一絲不茍的生活態度它也深深影響著沙曼在比賽中的選擇——不該投的球,他不投,并隨身攜帶著索引卡,時刻提醒自己投籃動作要規范。“他的投籃動作永遠都是一個樣,”當時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的球員弗恩·米克爾森說,“一個手投,雙腳都站在地上,而且不跳。”
當庫西八次在聯盟助攻榜上封王時,沙曼有六個賽季的投籃命中率都高居聯盟前十。不過,光是有這兩人的通力協作,對凱爾特人隊來說卻還是不夠——從1951到1956年,他們雖然每個賽季都能打進季后賽,但卻從來沒有突破過第二輪。“我們拿不到球。”——這是奧爾巴赫在失敗后痛苦的總結。于是,1956年夏天,他們在選秀大會上摘下比爾·拉塞爾,而局面也終于就此扭轉了過來。拉塞爾會防守、會搶籃板、還能發動快攻,這對沙曼和庫西來說是個本質上的補足,有了這座鐵塔保護籃板,綠衫軍一個賽季可以比其他球隊多出手300到700次。在拉塞爾職業生涯前三個賽季里,沙曼不斷打破自己的賽季出手紀錄,并連續三年場均得分突破20分大關(在拉塞爾到來之前,他沒有一個賽季場均得分超過2 0),還在最后五個賽季里拿到了四枚總冠軍戒指,給自己的球員生涯畫下了完美的句號。1961年,沙曼正式宣布退役,與此同時,他人生的第二個輝煌篇章也就此掀開。
退役后,沙曼很快就在新創建的ABL聯盟獲得了執教機會,執教第一個賽季,他就帶領球隊奪得了冠軍。
1971年7月,洛杉磯湖人隊正式聘請沙曼來隊執教。當時,沙曼接手時湖人已經是一支略顯蒼老的球隊——雖然擁有三位巨星,但埃爾金·貝勒卻已經37歲,威爾特·張伯倫也有35歲,而杰里·韋斯特則是33歲。可即便如此,沙曼卻還是決心要把湖人打造成如八連冠時期凱爾特人那樣的球隊——他讓張伯倫像拉塞爾那樣專注于防守和搶籃板,再讓其他人跑起來打快攻。沙曼成功了,1971-72賽季湖人在常規賽打出了震古爍今的33連勝,而韋斯特和蓋爾·古德里奇則成為了他手下如同球員時代自己和庫西一樣的后場組合,在一場合力拿下69分的比賽之后,沙曼甚至還稱贊他們是“這項運動有史以來最好的后場搭檔”。
最終這個賽季湖人的常規賽戰績定格在了69勝13負,緊跟著又在季后賽中向雄鹿成功復仇,總決賽再挑落了尼克斯并奪冠。還記得就在球隊奪冠后,當時的湖人總經理弗雷德·紹斯曾經說過:“你能想象得到這個場景么?有一次,我和比爾一起打網球,比爾正準備發球,卻忽然又扔下球拍,然后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本來,給自己寫下一條備忘——他恨不得讓自己一天24小時都能活在籃球里。比爾執教就像過去他為凱爾特人打球時一樣努力,所以才能獲得了如今天這般巨大的成功。”其實不止是紹斯,球員吉姆·麥克米蘭也說:“我以前從來都沒有見過像比爾這樣的人,在飛機上,他就總是一個人坐著,滿腦子里想的都是籃球。他永遠都是在探索,好讓我們能擁有對對手的優勢,從不放松。”
在紫金軍團執教了五個賽季后,1976年沙曼從主教練的位子上走了下來,不過,作為總裁和總經理,他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湖人王朝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隨著年齡的增大,他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這就是沙曼——一個優秀的投手、傳奇的教頭,他的籃球人生充滿精彩,如今雖然已經永久離開了我們,但他所散發出的光芒卻將如明星一般永遠閃耀在籃球的歷史星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