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壯大和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因素,文章從微觀要素、中觀組織和宏觀政策三個層面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要完善土地、人才、資金和技術的要素投入機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或合作聯社)和加快法律制度供給、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關鍵詞]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競爭力;都市型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21.42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10-0033-04
伴隨著北京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北京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這個過程中自發產生了多種合作經濟組織,這些合作經濟組織在組建方式、社員構成及內部機制等方面也呈現出多專業、多類型、多成分、多形式的特點。在各種不同的合作組織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北京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主流形式,也是發展最為迅速、最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一種。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實施以來,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從2007年的1 203個,迅速發展到2012年的5 179個①。
一、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農民專業合作社確立了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地位、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民能夠參與市場競爭,形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實施以來,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有利于解決小規模的家庭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轉變農民在市場交易中所處的弱勢地位、有利于降低農民的市場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的優勢得以迅速發展。
截止到2012年底,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共5 286個,按《登記條例》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 179個,其中種植業2 901個,林業150個,畜牧業1 462個,漁業99個,服務業260個,手工業52個,其他255個。按《登記條例》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數約24.1萬個,輻射帶動農戶約20.4萬戶①。
當前首都北京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三農”工作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還存在一些與之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和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一)存在著“小、弱、散”的現象,組織化程度不高
2012年底,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5 179個,合作社成員數約24.1萬個,輻射帶動非成員農戶數約20.4萬戶。也就是每個合作社的成員平均為46.5個,輻射帶動39.4戶。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合作社的規模狹小、組織化程度不高。憑借這幾十名成員組建起來的合作社,在規模上要提高其在市場競爭中的談判地位是遠遠不夠的。目前雖然已經出現部分合作社聯合社或者合作聯社,但是數量較少,規模上仍然有限。
組織規模偏小,導致了農產品規模相應的較小,缺乏市場影響力和產業帶動力。盡管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的產品有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銷售平臺,但就超市、企業的需求來說,大多數合作社存在品種單一、產品質量不統一、數量過少的問題,遠不能滿足超市和企業的需求[1]。
(二)產業融合成為發展趨勢,但是仍然以從事第一產業為主
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合作社正在成為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重要載體,比如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產生了觀光休閑農業;農業與加工業融合,產生了加工農業;農業與物流業融合,產生了農產品配送業;農業與科技融合,產生了科技農業、籽種農業等[2],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合作社增加迅速,但是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仍然以從事第一產業為主。
最近幾年出現的民俗旅游合作社、沼氣合作社、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特色種植養殖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聯合社或者合作聯社等,有效地將第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在一起。比如2012年5月份成立的北京井莊柳溝村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以“火盆鍋——豆腐宴”為主的民俗旅游,名氣打響之后,除了發展鄉村旅游接待,還帶動了豆腐加工、果品采摘、土特產品等的發展,有效的將農業與服務業結合起來,提高了農產品的產品附加值;密云縣的奧金達蜂產品專業合作社,2007年投資320萬元建起了自己的蜂產品加工生產線,產品涉及4大類18個品種,年加工能力達到2 000噸,申請注冊了“花彤”牌商標;2008年,合作社投資40萬元建成養蜂科普觀光園,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①。但是總體上以從事第一產業為主,產業融合發展仍然較慢,此類合作社數量有限。2012年在5 17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從事種植業、畜牧業的分別有2 901個、1 462個,分別占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的56.0%、28.2%,也就是總計占比84.2%的專業合作社從事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從事服務業、手工業和其他行業的共567個,占比只有10.9%。
(三)注冊商標和實施質量認證的合作社數量不多,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北京5 17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擁有注冊商標的只有278個,獲得專利技術的有16個、擁有使用農產品質量認證的有557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的有226個①。注冊商標和實施質量認證的合作社總體數量不多,大部分沒有品牌,即使有品牌,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品牌意識和質量認證意識還不強。
品牌和質量認證不僅僅是商標標識,更是信譽的標志、產品品質的保證,也是獲得高附加值的重要來源之一。農民作為合作社成員往往關注銷售和獲利等短期利益,而不注重自己的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容易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且難以控制。這不利于品牌和市場的培育,無法改善其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從而也難以獲得較高的利潤和產品附加值。
二、影響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原因分析
在當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推進農業市場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都市型現代農業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但是在實踐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面臨很多問題,深入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約因素,突破其發展的瓶頸,實現從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換,對今后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微觀要素層面
第一,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土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北京農村土地資源呈現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北京土地總量不斷減少,人地矛盾尖銳。二是規模小,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北京耕地呈現規模小、細碎化的特征,這增加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的談判成本和產品生產的成本,不利于農業生產集約化和規模化,不利于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等的推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
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相應的管理人才、專業人才。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特別是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多數是農民,自身文化素質、農技素質不高,合作社的發展狀況主要取決于大戶、能人、公司等領辦者,但是大多數合作社的領辦人和管理人員缺乏市場經濟所需的知識經驗和現代管理手段[3],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也比較缺乏。此外,隨著北京城市快速發展和擴張,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向城市轉移,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直接從事合作社的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越來越緊缺。
第三,資金缺乏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總額不高,貸款融資能力不強,政府財政扶持力度有限且覆蓋不均勻。北京市2012年已按《登記條例》登記的專業合作社:每個專業合作社平均資產總額為116.94萬元,平均固定資產凈值為43.69萬元;平均負債總額17.37萬元,平均銀行貸款余額3.14萬元②。北京市2012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獲得財政扶持資金的專業合作組織③有386個,其中獲中央財政扶持的有17個,市區縣財政扶持的有371個,其他財政扶持35個④,資金總額13 880.45萬元①,平均每個專業合作社2.68萬元。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說,無論外部融資還是內部信用合作都困難重重[4],政府財政支持也有限,資金缺乏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
第四,高新科技成果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應用不夠廣泛。當前北京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發展時期,如何將工業化、現代化的成果應用到農業中,是今后發展的重點。都市型現代農業是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相融合的產物,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都市型現代農業在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已經有部分發展,如石城鎮民俗旅游合作聯社,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北京綠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設施農業,致力于發展無公害蔬菜和有機蔬菜等,但是在生產經營中充分應用現代化、信息化農民專業合作社還不多,高新科技成果尚未廣泛推廣。
(二)中觀組織層面
第一,橫向聯合不足。由十幾戶、幾十戶農民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較低,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都是同類產品或者同類服務的聯合,產品品種比較單一,這決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具備市場談判能力,無法掌握市場的供給需求狀況。面對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產品滯銷的情況時,合作社不能有效地抵御市場風險,農民急需更高層次的組織起來,增加合作社橫向的聯合,實現規模化經營、多樣化經營。
第二,縱向一體化程度不高。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從事一產為主,主要在生產環節發揮作用。在“產”和“銷”兩個環節上,總體來說“銷”的環節比較薄弱,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也以銷售初級農產品為主,無法實現產、供、銷和農、工、貿一體化的目標,從事加工流通的合作社很少,即使進入加工流通領域,也主要是提供農產品原材料,缺乏深加工環節[5],產業縱向一體化程度低,不能充分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也不能帶動更多的從業農戶。
規模較小、結構單一,橫向聯合不足、縱向一體化程度不高的現狀,導致了農業無法實現規模經濟,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農民仍然不具備市場談判能力,無法掌握市場的供給需求狀況。
(三)宏觀政策層面
第一,法律法規不健全,阻礙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6]。對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組建的專業合作社,民俗旅游、運輸、編織等副產品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或者合作聯社)等,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不能明確各種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組織性質、業務范圍以及相應的責權利關系,就不能規范合作社內部成員關系和外部交易關系,保障合作社及其成員合法權益。
第二,政府扶持、引導力度不夠。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是以農民為主體,以自發為前提,自下而上發生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方向、組織方式和內部規范等方面沒有成熟的組織經驗和相關知識,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與指導,但是當前的政府扶持、引導力度不夠。當然這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首都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任何試驗改革的效果都會被放大,因而在國家沒有相關法律政策出臺之前,北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支持相對謹慎。
三、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土地、人才、資金和技術投入機制,合理配置微觀要素
根據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四大微觀要素——土地、人才、資金和技術的不同特點,完善土地、人才、資金和技術的投入機制,使生產要素得以合理配置,提高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率和勞動生產率。
第一,保障農民的流轉收益,鼓勵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改革完善承包土地流轉制度,保障農民的土地流轉權益。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完善農村產權交易,鼓勵和規范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二,加強合作社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的培育與引進。一是加強對合作社社長及主要管理者的培訓,使他們樹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理念,增強經營管理才能。二是適當的引進管理和專業人才,包括聘請專門的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配備大學生理事長助理等。三是與農業類高校、院系合作,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機構,進行短期培訓和長期教育,壯大合作社專業人才隊伍。
第三,采取多方舉措改善合作社融資難的局面。一是支持農村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建設真正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的正規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二是解決銀行貸款和合作社資金需求之間存在的期限和用途方面的結構性矛盾,使銀行貸款與合作社需要相匹配。三是總結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的經驗教訓,完善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7]。四是加大中央政府及北京市地方政府的財政扶持力度和廣度,尤其是急需財政支持的弱小農民專業合作社。
第四,加快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用高新科技成果支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因地制宜, 加強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基地建設。充分利用高科技農業、品牌農業、安全農業、觀光農業、組織化農業、信息農業等,提供高質量、高品位、高附加值、無污染、多樣化、功能化的農產品,建立農產品追溯機制,建設從田頭到餐桌的完整的食品安全體系[8]。
通過對生產要素的調整,合理配置要素資源,使各要素充分發揮作用,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效率,促進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和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或者合作聯社,增強組織化程度
當前北京自發產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或者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具有更高的組織化程度,很好的適應了生產的需求,能夠有效的解決橫向聯合不足、縱向一體化程度不高的問題。但是現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沒有提及關于合作社聯合社或者合作社聯社的內容,這就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法律地位、組織性質、業務范圍以及相應的責權利關系缺乏法律依據和利益保障,此外合作社聯合社或者合作社聯社在注冊登記時也會遇到一些困難。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沒有修改完善之前,政府應該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合作社聯合社或者合作聯社,鼓勵組織化程度更高的合作社形式的發展。
(三)加快合作社法的制度供給,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諾斯認為有效率的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但它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而政府需要承擔對所有權的保護和實施。因此,政府應該根據實踐的需要,盡快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擴大本法的適用范圍,明確各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組織性質、業務范圍以及相應的責權利關系,規范合作社內部成員關系和外部交易關系,保障合作社及其成員合法權益。
自發產生的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還不規范,需要更多法律法規的支持、政策規范的引導,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解決合作社實際發展中的困難,在新技術推廣、規范管理、教育培訓、倉儲、物流等環節給予引導,并在土地流轉、融資平臺建設、減免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