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細化監管資本的定義、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并設置了流動性和杠桿率監管的國際標準。2012年6月8日,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作為銀行業監管新標準的核心內容,并從2013年1月1日起實施,2018年底前全面達標。新資本監管辦法執行后,商業銀行新舊資本充足指標比較發現:新舊資本充足率均較為充裕,但新指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資法人銀行下降趨勢更為明顯。監管層和商業銀行需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保持銀行資本充足情況下的長效運營。
關鍵詞:資本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新舊資本充足率
一、 引言
本輪金融危機表明,現行的銀行資本監管國際規則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導致所計提的監管資本不能充分吸收危機期間的損失。為此,2010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Ⅲ),細化了監管資本的定義,強化了資本工具的損失吸收能力,擴大了資本覆蓋風險的范圍,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系統性風險的資本措施,提高了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并設置了流動性和杠桿率監管的國際標準,以進一步增強金融和經濟環境不利情況下銀行體系的風險承受能力。為推動我國銀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和穩健運行,提升銀行業資本監管有效性,2012年6月8日,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 (以下簡稱《辦法》),作為銀行業監管新標準的核心內容,并從2013年1月1日起實施,2018年底前全面達標。它的實施將對我國銀行業經營產生重大影響。截至2013年6月末,我國商業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12.24%,一級資本充足率達到9.85%,從資本充足率監管指標來看,多數商業銀行該指標的達標壓力較小,但是新的監管標準不僅設定了資本對風險資產的敏感程度,同時還限制了資本對資產規模的敏感程度,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前被各國監管層忽略的方面。與此同時,撥備覆蓋率標準直指信貸規模和不良貸款,流動性比率方面設計出的兩個新指標——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也從提高銀行優質資產和控制表外業務風險等方面嚴格要求銀行資本標準。
資本監管新規執行前,一些機構、學者關于《辦法》出臺對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大小做了較多測算,普遍認為新規實施后,資本充足率平均下降約0.5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針對此問題,本文以2013年6月末數據對北京地區法人金融機構新舊資本充足率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轄內機構新舊比率總體上均保持較為充裕的水平;但新規下不同類型機構資本充足率下降幅度波動較大,遠非1個百分點所能反映;外資法人銀行下降程度最為顯著,部分機構甚至下降高達100個百分點。
二、 新資本監管的主要標準及變化
《辦法》關于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要求、監管資本的定義、各類資產的風險權重、銀行分類監管和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訂。《辦法》設置了資本充足率過渡期內的分年度達標目標,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最終達標時分別不得低于11.5%和10.5%,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提前達標,同時對資產減值準備、操作風險資本要求、不合格的二級資本工具的處理方法設定了單獨的過渡期。
在新《辦法》執行之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于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遵照此前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在該辦法中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為:
資本充足率=(總資本-扣減項)/(風險加權資產+12.5倍的市場風險資本)×100%,(不得低于8%);
核心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扣減項)/(風險加權資產+12.5倍的市場風險資本)×100%。
新《辦法》中資本充足率的相關指標也有所調整,除了資本充足率指標計算有所調整外,還取消了核心資本充足率,新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
新資本充足率=(總資本-扣減項)/風險加權資產×100%,(不得低于8%);
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扣減項)/風險加權資產×100%,(不得低于6%);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扣減項)/風險加權資產×100%,(不得低于5%)。
在具體指標計算上,《新辦法》的調整主要體現在:(一)擴大資本覆蓋風險范圍。除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外,將操作風險也納入資本監管框架。(二)在對信用風險的計量方面采用權重法與內評法兩種口徑并行的方法測算。(三)權重法下按照審慎性原則重新設計各類資產的風險權重和表外資產的信用轉換系數。其中:(1)取消對中央政府投資公共企業50%的優惠風險權重;(2)對我國公共部門實體的債權設置為20%(僅指鐵道部,不包括下屬分公司);(3)對國內商業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從“原始期限4個月以內0%,4個月以上20%”上調到“原始期限3個月以內20%,3個月以上25%”;(4)對符合條件的微小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從100%下調到75%;(5)對非住房個人債權的風險權重從100%下調到75%; 在對表外業務信用轉換系數的調整方面:對原始期限在一年以內不可無條件撤銷貸款承諾的信用轉換系數從0%上調到20%,對原始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可無條件撤銷貸款承諾的信用轉換系數維持50%不變;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額度的信用轉換系數設置為20% 和50%。
與舊辦法相比,新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包含內容更全面,新公式首次將操作風險納入風險資本中,有利于反映操作風險對資本充足率的影響。二是提供了多樣化的風險資產計量方法,有利于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情況更準確的測度風險資產大小。三是對資本扣減項制定了更加嚴格的規定,剔除了一些財務角度上屬于資本概念范疇,但對于銀行風險防范沒有意義的項目。四是調整了不同資產的風險權重與信用轉換系數,更加符合中國國情與信貸政策導向。
三、 《辦法》出臺對我國銀行業的潛在影響
1. 資本充足率和資本質量的要求提高后,短期內對商業銀行業資本充足率影響不大。各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升降,取決于單個銀行資產組合和所采用的不同的風險計量方法。此外,辦法首次提出了對銀行操作風險的資本要求,且具體指標設定為總收入的18%,高于巴塞爾Ⅱ規定的15%,現行資本要求中并沒有針對操作風險計提資本金,這有可能平均降低0.5%左右的銀行資本充足率。操作風險和同業資產將使風險資產提高,為了降低銀行的關聯度,銀監會針對同業業務提高了資本要求,同業占比較高的銀行將具有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而貸款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也給商業銀行資本金的后期補充帶來較大壓力。
2. 《辦法》實施意在引導銀行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資產質量和結構,促使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從做大改為做強,改變盲目擴大信貸規模,為完善資產質量加快向小微企業和零售業務方向轉型。
《辦法》將符合條件的微小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從100%下調到75%,住房抵押貸款風險權重下調到50%,也體現了對小企業貸款和零售貸款的支持。除了過渡期安排和內部評級法之外,銀行還可以通過主動調整經營結構來節約資本,具體方式可能包括:壓縮同業業務規模,降低考核時點的同業資本占用,將富余資金更多地投向高等級的債券市場,增加個人貸款、小企業貸款,資本節約與風險定價相掛鉤,對資本消耗型業務進行更多定價補償。
3. 對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方式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比較單一,附屬資本占比較小,在《辦法》出臺之前發行次級債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辦法》出臺后銀行互持次級和混合資本債需要在二級資本中扣除,目前二級資本的補充渠道除了超額撥備以外,只有一些資產重估可以計入。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方式有國家注資、銀行上市、發行次級債,加大利潤留成,提高資產質量等。國家注資受限于財政赤字,上市融資主要存在操作成本高,耗時長等問題,且對于一些中小商業銀行來說上市還比較困難。因此,國家也希望商業銀行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善經營管理和公司治理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盈利能力低,管理水平落后等問題,在資本補充方式上引進戰略投資者和采用混合資本工具將日漸重要。
四、 新舊資本充足率變動情況及原因分析
1. 新舊資本充足率變動情況。一是新資本充足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北京地區為例,2013年6月末,北京地區法人金融機構的新資本充足率為11.79%,較現行資本充足比率降低1.66個百分點,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二是外資法人機構下降程度最為顯著。6月末北京地區外資法人機構新舊資本充足率對比,平均下降程度達到7.71個百分點。其中,部分外資法人銀行下降幅度分別達到100個百分點,其他多數外資法人機構下降程度在3到8個百分點之間,也遠超平均1個百分點的下降水平;三是新舊資本充足率總體保持充裕水平。雖然各家機構新資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與銀監會要求的非系統重要性銀行2013年末資本充足率8.5%的達標要求相比,總體上均保持較為充裕的水平,預計多數金融機構都能達到2018年底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
2. 原因分析。一是部分法人銀行資本凈額有小幅下降。一方面,資本新規下明確將無形資產和因經營虧損引起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列為核心資本扣減項,而現行辦法不存在此項要求;另一方面,少數以外幣為資本金計賬的外資銀行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需折合成人民幣,按照現行規定外幣折算差額部分不納入核心資本中,而在監管新規中被納入到核心資本。受人民幣升值影響,該部分外幣折算差額為負值,從而降低了新規中資本凈額的數值。二是信用風險涵蓋范圍擴大以及部分風險權重調整增加了信用風險加權資產。首先,新辦法增加了證券、商品、外匯交易清算過程中形成的風險暴露,包含了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加權資產,信用風險加權資產有所增加。其次,調整了表內部分債權主體風險權重,如調高商業銀行同業債權風險權重,現行規定中期限4個月以內風險權重為0%,4個月以上為20%;而新規中期限3個月以內為20%,3個月以上從20%調整為25%。這一規定對成立時間較短的銀行來說影響較大,因為成立時間短,貸款業務尚未展開,資產主要以1年內的商業銀行債權為主,尤其是短期債權,按照新規計算加權風險資產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第三,調整了表外項目中承諾與信用卡的信用風險轉換系數。新規將符合標準的未使用信用卡授信額度的信用轉換系數從0調高至20%,同時還將原始期限不超過1年的不可撤銷貸款承諾的信用風險轉換系數由0%調高至20%。三是交易賬戶閥值的取消增加了部分銀行市場風險加權資產。按照現行規定,交易賬戶總頭寸高于表內外總資產的10%或者超過85億元人民幣的商業銀行須計提市場風險資本,但在新資本管理辦法中,該閥值被取消,交易賬戶頭寸低于該部分的余額也需要計算到市場風險加權資產中,由此對一些原本不需計算市場風險加權資產的機構產生一定影響。
四是操作風險加權資產的增加對新資本充足率的下降影響較為明顯。從操作風險加權資產總量和占比看,操作風險資產在全部加權風險資產的比重中超過市場風險資產的影響。2013年6月末,北京法人金融機構全部加權風險資產為49 931億元,市場風險加權資產為1 020.97億元,占全部風險資產比重比為2.04%,操作風險加權資產為2 986.60億元,占全部風險資產比重比為5.98%。不考慮其他因素變化影響,若剔除操作風險加權資產,將使得法人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約1個百分點的提高。
四、 政策建議
1. 中央銀行應對商業銀行進行多維度監管和指導,確保宏觀審慎監管的力度和效果。《辦法》對銀行設定了逆周期超額資本以及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從橫截面和時間序列兩個方面降低系統性風險的蔓延,但中央銀行仍需進一步創新結構性宏觀審慎管理工具,形成穩健的金融市場,將市場力量與監管約束形成合力共同防范系統性風險;結合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中央銀行應根據不同資本規模、資本充足程度的商業銀行,采用差別的動態存款準備金,加強商業銀行存款穩定性;積極運用窗口指導等手段,確保商業銀行保持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信貸規模及結構;密切跟蹤巴塞爾協議Ⅲ和我國監管部門關于銀行業資本監管的最新動態,及時研究應對之策, 尤其是加強對表外加權風險資產的監測表外項目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如表外不可撤銷的貸款承諾。表外項目一旦發生風險,將會使得資本充足率出現快速下降。
2. 金融監管層亟需明確資本監管目標、區別監管對象、把握監管尺度,達到切實可行的微觀審慎監管。金融監管層除了通過提高資本充足率,以保護存款人利益外,還應幫助銀行樹立風險資本意識,建立經濟資本的觀念,充分發揮資本管理在銀行內部經營管理和風險管控中的作用;金融監管層在資本監管的對象上,要在總體保持公平的前提下,分時間、分類型的把金融機構涵蓋進來,比如先商業銀行、后信用社和非銀行機構等。此外,還要充分認識到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特殊性;金融監管層在要求商業銀行滿足資本充足程度的前提下,也要關注資本充足程度與其盈利能力和流動性方面的一致性。資本充足水平高,不代表銀行流動性強,還需要保障商業銀行能夠持續穩健的經營。
3. 商業銀行要積極拓展表外業務,調整信貸資產結構,加快研究推進內評法。表外業務收入占比相對較低,業務創新能力不足,因此需統籌規劃,積極穩妥地發展表外業務;要適當改變目前銀行資產結構過于單一、集中在信貸資產的情況,而拓展多元化的金融業務,提高流動資產,如短期證券、短期票據、短期投資、信托等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率;調整信貸資產結構,多開展資本占用少的業務,加大對小微企業,個人貸款的發放,減少對政府投融資貸款、大企業的貸款,逐步降低信用風險資產權重;加快研究和逐步建立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的數據庫和計算模型,推廣內部評級法,通過內部評級體系對不同類型資產池的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以及違約風險暴露的估計和計算,有效降低信用風險資產。
參考文獻:
1. Kenneth J.Kopecky and David VanHoose, Ca- pital regulation, heterogeneous monitoring costs, andaggregate loan quality.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06,(30):2235-2255.
2. Jacques and Nigro, Risk-based capital,po- rtfolio risk,and bank capital: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97,(49):533-547.
3. 戴金平,金永軍,劉斌.資本監管、銀行信貸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經濟學(季刊),2008,7(2).
4. 劉斌.資本充足率對我國貸款和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2005,(11).
5. 吳瑋.資本監管與銀行貸款:影響機制及原因分析.上海金融,2011,(5).
6. 李文泓,羅猛.關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順周期性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2010,(2).
7. 胡海鷗,歐平.新資本充足率實施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上海金融,2010,(6).
8. 李揚,彭興韻.存款準備金與資本充足率監管的貨幣政策效應.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5,(5).
作者簡介:錢珍,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經濟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