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
未來8年中國社會保障任務艱巨
9月1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說,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用這一目標來衡量,未來8年養老保險還應將近2億人納入覆蓋范圍,任務相當艱巨。
胡曉義是在杭州舉行的金磚國家社會保障擴面研討會上作上述表述的。會上,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秘書長漢斯·康克樂伍斯基向胡曉義授予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功勛獎章,感謝其為國際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
胡曉義對中國社保面臨的難題也毫不諱言:除了養老保險的問題,醫療保險雖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由于城鄉制度銜接不暢,還有幾千萬人游離在制度保障之外,需要及早納入;工傷保險已覆蓋了傳統的職業群體,但新興產業中就業群體的職業傷害問題逐步凸顯,擴面還有很大空間。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基本養老保險覆蓋7.88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4億人,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分別覆蓋1.52億人、1.9億人和1.54億人,分別比10年前增長了4.3倍、13.3倍、47.6%、3.3倍和3.4倍。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先后將800多萬關閉破產企業未參加醫療保險的退休人員、500多萬未參加養老保險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等職工、300多萬國有企業“老工傷”人員(指2004年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前認定工傷、由企業自行保障的職工)分別納入了醫療、養老、工傷保險制度。
在針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者進城務工的實際,中國以工傷保險為重點,7年中先后實施兩期“平安計劃”,將近7200萬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使大部分在企業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的職業傷害風險得以分散和化解。
胡曉義說,下一步,中國將盡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對就業群體和城鄉居民的全覆蓋。對城鎮就業群體,以小微企業、非公單位員工、勞務派遣員工、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個體戶等為重點,通過適當降低費率等方法,持續擴大覆蓋面。爭取到2020年,全國城鄉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達到95%。
“我們準備出臺職工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銜接政策,使職工和居民的養老保險關系能夠更加順暢地接續,使參保群體的連續性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胡曉義說,“我們準備整合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經辦管理系統,使城鄉居民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醫療保險權利。”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制作
大學生就業政策宣傳片《路在腳下》
為幫助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及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近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制作了國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措施宣傳片——《路在腳下》。
據介紹,宣傳片包括就業政策篇和就業服務篇兩個部分。就業政策篇從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自主創業、基層就業、靈活就業、就業見習、職業技能培訓等10個方面,闡釋了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就業服務篇分高校畢業生離校前和離校后兩個階段,介紹了畢業生能享受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重點結合今年啟動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從實名登記、職業指導、就業信息、創業服務、就業幫扶、就業見習、職業培訓、代理服務、權益維護9個方面,闡釋了各級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采取的一系列服務措施,確保離校后服務不斷線。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將把宣傳片發往各地、各高校,同時,置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戶網站、全國公共招聘網、中國國家人才網等網站,高校畢業生及用人單位可下載閱覽。
內蒙古:著力縮小城鄉公共就業服務差距
近日從內蒙古自治區就業服務局傳出消息,內蒙古將組織實施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計劃,以實現公共就業服務供給均等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過程精細化、服務手段信息化、服務組織一體化、服務主體多元化。
據悉,內蒙古自治區將通過公共就業服務基層網點建設,實現城市公共就業及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向農村牧區覆蓋,縮小城鄉間、地區間、群體間在公共就業服務方面的現實差距。逐步形成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蘇木鄉鎮(街道)和嘎查村(社區)五級就業服務體系,整合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健全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規范服務的市場運行機制。
同時,自治區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將針對城鄉勞動者求職就業需要,及時收集、發布崗位信息,提供免費的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服務,并在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全面實施各項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提供統一的基本服務項目,服務對象要覆蓋到城鄉各類勞動者,使每個勞動者在公共就業服務網點享受到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務。
北京:養老金代發銀行增至14家 網點3300余個
9月11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北京市關于增擴與自選基本養老金代發銀行的通知》,將基本養老金代發銀行從原來的4家增至14家,銀行網點也由1000余個增至3300余個。
據悉,北京200多萬名離退休人員可以自選銀行,就近就地領取養老金。為方便離退休人員選擇代發銀行,14家銀行出臺了10余項不同的優惠措施,如免收養老金賬戶年費、免收養老金異地代發手續費等。
同時《通知》指出,長期居住外埠的離退休人員可以選擇的代發銀行有11家。這11家銀行辦理手續與北京市一致。相關人員在長期居住地領取養老金,免繳相關手續費。
成都: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可獲百萬元補貼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首批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獲批為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將獲得10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資金補貼。
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聯合出臺的《關于印發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實施辦法的通知》、《關于實施2013年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的通知》提出,2013—2020年,全市將建成30個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基本形成覆蓋重點產業和區(市)縣的高技能人才培訓網絡。據悉,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涵蓋全市主導產業、潛力產業、新興產業、高效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凡符合規定條件的各技工院校、行業及大中型企業培訓中心、其他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均可向所在區(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或市級主管部門申報。獲批為成都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市財政將給予每個培訓基地100萬元的一次性資金補貼,主要用于購置高技能人才培訓設備,以改善高技能人才培訓條件,提升培訓質量和水平。
寧夏:九成市縣公務員
納入工傷保險
近日,從寧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傳來消息,全區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中,已有4個地級市20個縣(市、區)將公務員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實現各類用人單位工傷保險制度全覆蓋。
據了解,為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險制度頂層設計,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寧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積極指導地市出臺公務員等國家工作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政策。工作人員參加工傷保險費用,按照財政供給關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由其所在單位繳納。公務員遭遇工傷后,其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待遇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規定執行,有效解決公務員工傷認定脫節、勞動能力鑒定標準不一致、申請享受工傷待遇周期長、部分待遇項目缺失等歷史遺留的制度缺陷問題。
截至今年6月底,寧夏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達到70.4萬多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6%。其中,事業單位人員、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較大。
上海:吸引優秀海外留學人員
來滬創新創業
為吸引優秀海外留學人員來滬創新創業,日前,由上海市外國專家局組織,上海國際人才交流協會駐英國倫敦聯絡處承辦的2013英國牛津等五所大學中國留學人員上海職業見面會舉行。350余名博士、碩士和學士與滬上40家用人單位進行了人才交流與對接。
參加見面會的留學人員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經學院和倫敦商學院,專業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數學科學、工程、金融、會計、管理和社會科學等領域。在參會的40家用人單位中,有2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和20家跨國公司。
據了解,截至目前,來上海工作、創業的留學人員達10萬余人。來滬留學人員實際創辦企業已達4500多家,注冊資金6.4億美元。有524人被納入“雛鷹歸巢計劃”人才信息庫。
甘肅: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覆蓋城鄉
從9月份起,一項新的惠民措施普惠甘肅城鄉困難群眾: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在病種上由7種擴大到26種,在范圍上由58個貧困縣擴大到全省城鄉。
甘肅省政府日前出臺城鄉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意見,提出覆蓋全省城鄉困難群眾的26種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實行即時結算服務。
據了解,甘肅全省農村五保供養、城鄉低保以及家庭人均收入不高于當地低保標準150%的其他困難家庭中,患有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急性白血病等26種重特大疾病的患者,政府給予0.45萬元到6萬元不等的救助。
這26種重大疾病,甘肅省將按照就近診療的原則,除重度精神病、老年性白內障等患者到所在地診療醫院就診,其余重特大疾病患者可直接到省級診療醫院就診,醫療救助金將在各定點醫療衛生機構實行“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
新疆:面向海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
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決定面向海內外公開發布333個高層次人才引進需求崗位,為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據悉,此次發布的人才需求崗位都是自治區各企事業用人單位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主要特點是人才引進范圍廣,專業涉及科技教育、衛生醫療、現代農林牧、資源環境保護、交通水利、城市管理等領域;人才需求單位多,有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校、醫院、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50余家企事業單位;需求數量大、層次高、待遇條件優惠,各用人單位提出的待遇比較優惠,有的年薪達100萬元以上;引才重點突出,把帶有項目、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經濟社會效益的高層次人才作為引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