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對海南省黎族傳統食用的野生蔬菜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黎族傳統食用的野生蔬菜資源共有81種,隸屬于44科71屬。其中草本植物的種類最多,有58種,占總數的71.6%;其次是藤本植物,有11種,占13.6%;喬木和灌木植物的種類較少,各為6種,分別占7.4%。野生蔬菜資源食用部位以嫩莖葉為主,有56種,占69.1%;其中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少花龍葵(Solanum americanum Mill.)、閉鞘姜[Costus speciosus (Koen.) Smith]、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 ]、樹仔菜[Sauropus androgynus (L.) Merr.]、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ex Heller]、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薯蕷(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 DC]等種類具有很高的潛在價值,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開發應用,以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野生蔬菜;民族植物學;黎族;海南省
中圖分類號:S647;K892.25”281”(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6-3856-05
野生蔬菜具有抗逆性強、鮮嫩、營養保健價值高、無污染等優點,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1]。海南島地處熱帶,長夏無冬,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我國植物物種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2]。優越的自然環境為野生蔬菜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孕育了大量的野生蔬菜資源。最新的調查發現,海南島的野生蔬菜資源有267種,包括莖葉菜類、花菜類、果菜類及根菜類等4種類型[3]。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主要居住在海南島中南部山區,包括五指山、鸚哥嶺、黎母嶺、霸王嶺和雅加大嶺等著名的高山地帶[4]。長期以來,黎族以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方式及野外采集為主來獲取食物[5,6]。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黎族人民通過不斷實踐,積累了豐富的食用野生蔬菜的傳統知識;直至現在,野生蔬菜仍是許多黎族人重要的食物來源。雖然我國學者對海南島的野生蔬菜資源進行過整理[3,7,8],但至今未見黎族野生蔬菜資源民族植物學研究方面的報道。本研究應用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對海南省黎族傳統食用的野生蔬菜資源進行了調查,詳細記載了野生蔬菜的種類、食用部位、食用方法等內容,同時應用打分排序法對野生蔬菜資源的潛在價值進行了定量評估,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野外調查
運用關鍵人物訪談法(Key informant interview)及參與式觀察法(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對黎族村寨的采集能手和老人進行了重點訪問。跟隨他們在野外采集和認識野生蔬菜種類,記錄植物的名稱、食用方法、食用部位等。訪談過程中應用“5W+1H”方式進行了提問,即What(什么)、When(何時)、Where(何地)、Who(誰)、Why(為什么)及How much(多少)。如,“這種野菜叫什么?什么時候可以采摘?在哪里采的?食用什么部位?怎么吃?用多少?”[9]。同時,采集植物標本并拍攝數碼照片。采用集市調查法(Pedlars’ market investigation)對黎族地區的傳統集貿市場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在調查中認真觀察和提問,了解當地集市上銷售的野生蔬菜的種類、用途等[10,11]。走訪當地的餐館、飯店,記錄野生蔬菜的種類。
全程共訪問調查了59位當地居民,其中黎族老人和采集能手有32位,在餐館、飯店工作的店主、廚師等人員15位,傳統集市的野菜攤主12位。
1.2 資料整理
參考有關文獻[12,13]對采集的標本和照片進行分類鑒定,整理調查記錄,并進行黎族野生蔬菜資源民族植物學的編目,包括中文名、學名、食用部位、食用方法等。
1.3 黎族野生蔬菜資源的潛在價值定量評估
在查閱有關野生蔬菜方面的文獻[14,15]基礎上,采用打分排序法(Scoring the sort)對采集到的黎族野生蔬菜資源的潛在價值進行定量評估[16]。
在藥用民族植物學中,打分排序法常用來評價民間藥用植物的潛在價值,即通過對某一民間藥用植物進行分項賦值打分,最后根據所得總分的多少來判斷這種民間藥用植物在治療某種疾病方面的潛在價值大小[17,18]。在此借用藥用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對黎族傳統食用的野生蔬菜資源潛在價值進行定量評估,以期為野生蔬菜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參考依據。
打分標準借鑒Russo[16]、淮虎銀等[17]的方法,結合野生蔬菜資源自身的特點,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制訂下列打分標準:
每有一個黎族老人或采集能手提到食用該植物的加1分;
在集市調查中發現有該植物出售的加5分;
當地餐館、飯店有使用該植物做菜的加5分;
在文獻[14]或[15]中有收錄的種類加5分。
以上各項得分之和即是該野生蔬菜資源的潛在價值評價依據,得分高者則潛在價值大,說明該野菜使用范圍較廣,被較多的人接受,具有較大的開發應用前景。
2 結果與分析
2.1 黎族野生蔬菜資源種類組成
調查發現,黎族傳統食用的野生蔬菜資源有81種,隸屬于44科71屬,具體見表1。其中,屬于菊科(Asteraceae)的種類最多,有11種,常見的有一點紅、沼菊、野茼蒿、千里光、黃鵪菜等。其次是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有5種,常見的有鴨舌草、大苞鴨跖草等。莧科(Amaranthaceae)有4種,常見的有莧、刺莧、野莧等。白花菜科(Cappa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茄科(Solanaceae)、傘形科(Umbelliferae)、棕櫚科(Palmae)各有3種。豆科(Leguminosae)、椴樹科(Tiliaceae)、姜科(Zingiberaceae)、蓼科(Polygonaceae)、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茜草科(Rubiaceae)、桑科(Moraceae)、天南星科(Araceae)、仙人掌科(Cactaceae)各有2種。其余的27科都只有1種。
2.2 野生蔬菜資源生活型特征及食用部位
在81種野生蔬菜資源中,如果按植物的生活型區分,則草本植物的種類最多,有58種,占總數的71.6%;其次是藤本植物,有11種,占13.6%;喬木和灌木植物的種類較少,各有6種,分別占7.4%。
按野生蔬菜資源的食用部位劃分,可分為嫩莖葉、花或花序、果、全草、莖髓部、根或塊根等類型。其中以食用嫩莖葉為主的類型最多,有56種,占總數的69.1%,代表植物如益母草、假蒟、少花龍葵等;食用全草類的有11種,占13.6%,代表植物如馬齒莧、積雪草、蕺菜等;食用花或花序類型的有4種,占4.9%,如量天尺、野蕉、黃毛藜豆等;一些棕櫚科植物的莖髓部因含有大量的淀粉而成為黎族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調查發現食用莖髓部的植物有4種,占4.9%,其中3種為棕櫚科植物,如短穗魚尾葵、黃藤、刺葵;食用根或塊根類與果類的野生蔬菜各有4種,較常見的有薯蕷、粗葉榕、野葛及馬交兒、苦蘵、米椒等。
2.3 野生蔬菜資源潛在價值定量評估
根據打分排序法對采集到的黎族野生蔬菜資源實施定量評估打分,并進行潛在價值評價,結果81種野生蔬菜的得分情況見表1,依據得分的評估結果見表2。從表1、表2分析可知,得到40分(含40分,下同)以上的野生蔬菜有10種,如馬齒莧、刺芫荽、少花龍葵、閉鞘姜、積雪草、樹仔菜、蕨菜、假蒟、薯蕷、水芹;而得到40分以上說明該植物不僅被黎族人民所熟知,是黎族人經常食用的野生蔬菜,而且在我國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用法;同時這些野生蔬菜目前在市場上有銷售,并且常見于當地的餐館、飯店,其口感和味道能被大多數消費者接受,是較為常見、常食的野生蔬菜植物,具有廣泛的可靠性和市場普及率,開發應用前景廣闊。另外,表1中得到20~39分的野生蔬菜植物有31種,如米椒、野茼蒿、咖啡黃葵、益母草、甜筍竹、野葛、田字萍、華南遠志、莧、量天尺、一點紅、沼菊、蕺菜等;它們的食用也較為廣泛,尤其是在當地黎族民間食用較多,但這些種類目前在市場上的銷售不多,也鮮見于餐館、飯店;可見,此類野生蔬菜具有黎族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但尚未被廣泛認可,具有較好的開發應用前景。得到10~19分的野生蔬菜有26種,如白花菜、野芋、粗葉榕、野苦荬、紅球姜、牛尾菜、菊芹、酢漿草、黃鵪菜、刺莧、鼠麴草等,這些野生蔬菜通常只被少數黎族人使用,幾乎未見于市場銷售和餐館烹制,且缺乏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可以作為野生蔬菜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但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而得分小于10分的野生蔬菜資源有14種,如構樹、黃毛藜豆、火炭母、鷓鴣麻、山柑、臭矢菜等,它們僅在黎族居住區域的個別村寨作為野生蔬菜食用,可靠性較低,不大可能作為野生蔬菜資源開發利用。
3 小結
黎族人民具有食用野生蔬菜的傳統,可食用的野生蔬菜資源非常豐富,黎族傳統食用的野生蔬菜資源有81種,隸屬于44科71屬。其中草本植物有58種,占總數的71.6%;藤本植物有11種,占13.6%;喬木和灌木植物各為6種,分別占7.4%。野生蔬菜資源食用部位以嫩莖葉為主,有56種,占總數的69.1%;具有很高潛在價值的野生蔬菜資源有馬齒莧、刺芫荽、少花龍葵、閉鞘姜、積雪草、樹仔菜、蕨菜、假蒟、薯蕷、水芹,它們在市場上有銷售,并且常見于當地的餐飲行業,其口感和味道能被大多數消費者接受,是較為常見、常食的野生蔬菜植物,具有廣泛的可靠性和市場普及率,開發應用前景廣闊;另有米椒、野茼蒿、咖啡黃葵、益母草、甜筍竹、野葛、田字萍、華南遠志、莧、量天尺、一點紅、沼菊、蕺菜等31種的食用也較為廣泛,尤其是在當地黎族民間的食用較多,但這些種類目前在市場上的銷售不多,也鮮見于餐飲行業,此類野生蔬菜具有黎族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但尚未被廣泛認可,具有較好的開發應用前景。
現在海南島大部分的野生蔬菜種類仍停留在黎族民間“自采自用”的階段,僅有少部分種類走向了市場;而且除了樹仔菜等個別種類外,絕大部分還缺乏人工馴化栽培和規模化、規范化、商品化生產[3]。建議在深入挖掘黎族的民族飲食歷史積淀基礎上,從資源開發與農產品安全的角度出發,以安全性、營養價值、口感風味、生長適應性、抗蟲性與抗逆性等多個指標對黎族的野生蔬菜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綜合的評價,篩選出適宜的種類進行產業化開發生產,不斷滿足海南特區的市場需求,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邢福武,周勁松,王發國,等.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2] 黃凱豐,冉莉萍.野生蔬菜的研究現狀[J]. 長江蔬菜(學術版),2011(4):9-12.
[3] 黨選民,王祝年,楊龍天,等.海南島野生蔬菜資源調查研究及開發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0,19(5):27-30.
[4] 王學萍.中國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 李露露.熱帶雨林的開拓者——海南黎寨調查紀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6] 中南民族學院. 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下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7] 何 云,劉永花,劉國道.海南野生蔬菜資源概況[J]. 熱帶農業科學,2005,25(6):32-37.
[8] 鐘 義,鐘瓊芯.海南島野生蔬菜資源植物的研究[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12(2):84-94.
[9] MARTIN G J. Ethnobotany[M]. London: Chapman Hall,1995.
[10] LEE S W, XIAO C J, PEI S J. Ethnobotanical survey of medicinal plants at periodic markets of Honghe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SW China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8,117(2):362-377.
[11] MAC?魱A M J, GARC?魱A E, VIDAURRE P J. An ethnobotanical survey of medicinal plants commercialized in the markets of La Paz and El Alto, Bolivia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5,97(2):337-350.
[12]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植物志[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13] 廣東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14] 趙培潔,肖建中.中國野菜資源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15] (明)朱 橚,原著.王家葵,張瑞賢,李 敏,校注.救荒本草校釋與研究[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
[16] RUSSO E B. Headache treatments by native peoples of the Ecuadorian Amazon: A preliminary cross-disciplinary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992,36(3):193-206.
[17] 淮虎銀,裴盛基,許建初.民族藥物學研究中的常用方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0(2):63-66.
[18] 淮虎銀,裴盛基,許建初.民族民間藥物潛在價值的定量評判方法[J].中草藥,1999,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