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和范圍,分析了農業高校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方面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知識產權成果數量偏少且成果類型單一、專利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等問題,提出了加強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的5條措施,即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獎勵機制、推動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實施、培育高校知識產權文化。
關鍵詞: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6-4027-04
2008年出臺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是中國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國家戰略,2009年以來國家每年都制定并實施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在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日益提升,加快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已成為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是中國知識產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業高校作為中國農業領域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主力軍,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產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如一些重要農作物的核心基因專利、植物新品種權等。農業高校依托自身的科技和人才的優勢,將科技成果作為無形資產,以知識產權的形式,在盤活學校存量資產、優化當地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農業高校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還不夠規范,科研人員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不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尚不明確,“重專利,輕其他形式知識產權”的現象十分普遍,知識產權的流失比較嚴重。因此,進一步強化農業高校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建立科學、規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已刻不容緩。
1 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
1.1 農業專利技術
在中國,農業科技領域可申請專利權的發明創造主要有:①動植物育種的新方法、植物栽培新方法和動物飼養新方法;②農機具和漁機具的發明創造與改進;③新的微生物、微生物學及產品;④食品、飲料、調味品的釀造技術、農產品深加工的產品;⑤農藥、獸藥、植物生長調節劑、肥料、飼料等,其產品本身可以授予專利權,主要是保護它們的配方和合成工藝[1]。
1.2 植物新品種
植物新品種是農業知識產權最重要的保護對象之一。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以下簡稱《品種保護條例》),彌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未將植物品種列入專利范疇的缺陷。1999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成為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的第39個成員。同年農業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公布了《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代理規定》、《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侵權案件處理規定》和《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審理規定》[2]。依據《品種保護條例》規定,授予品種權的植物新品種,是指經過人工培育的,或者對發現的野生植物加以開發,具有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并有適當命名的植物新品種。當前,中國農業植物新品種包括糧食、棉花、油料、麻類、糖料、蔬菜、煙草、桑樹、茶樹、果樹、觀賞植物(木本除外)、草類、綠肥、草本藥材、食用菌、藻類和橡膠樹等植物的新品種,共計68種。
1.3 作品著作權
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其在文字、藝術、科學研究活動中創造的成果依法享受的權利。著作權包括署名、發表、出版、修改、復制、保護作品完整、轉讓及使用其作品獲得經濟收益的權利。農業高校涉及著作權的作品主要有農業科學方面的論著、論文、教材、影像、工程和產品設計圖紙及說明、計算機軟件等。
1.4 商標
農業高校的商標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無形資產的商標,如校名(如華中農業大學及其易混淆的簡化名稱,如“華農”、“華中農大”等);二是有形的商品名稱,主要是指自主研發的新產品的名稱。農業高校研發的新產品應及時設計產品商標、申請使用商標和商品名稱,一旦取得了商標注冊權,就獲得了在市場上暢游競爭的通行證。隨著學校“產、學、研”機制的建立和深化,技術合作將成為最廣泛的一種形式,學校無形資產無疑是許多合作者看重的資源,因此,及時申請保護對學校有著重要的意義。
1.5 技術秘密
技術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的,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農業高校在從事科學研究、生產經營中,需要注意保守的技術秘密有:沒有申請專利而作為技術秘密的發明創造;申請品種權的植物新品種和新材料,本單位的遺傳資源、育種信息和品種技術資料;處在研究開發中的階段性技術和信息;進行科學研究調查獲得的統計數據資料,科學試驗的資料、程序等[3]。
2 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
在中國,“知識產權”的概念是舶來品。早在1893年,西方國家就成立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聯合局,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式成立,而中國是在1980年才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隨后,中國相繼頒布施行了《商標法》、《專利法》、《民法通則》、《著作權法》,標志著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逐步建立起來。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廣大科研單位、綜合性大學、企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從中國知識產權法的發展歷史來看,是一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實施的法律移植史。因此科研人員在思想根源上對知識創造的尊重和保護意識還不夠,特別是在思想觀念相對傳統、學風不夠開放的農業高校中,大部分師生尚缺乏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知識,不知道或不善于利用知識產權法來保護自己的無形資產,比如在學術交流會、技術洽談會、現場驗收會,以及各種展覽會上,在發言或接待參觀人員時,過于詳細地介紹自己的技術和科研成果;在申請專利之前將專利技術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導致后來申請的專利喪失新穎性;特別是當學校的知識產權遭受侵權,而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又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護學校的權利,有的是缺乏法律意識不知該如何維權,有的是怕麻煩不了了之,最終都導致學校的權益受損。
2.2 知識產權流失嚴重
農業高校擁有眾多類型的農業知識產權,是無形資產的富集部門之一。而正因為是無形資產,伴隨著科研人員的流動以及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監管不當,極易造成學校知識產權的流失。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學生及合作研究人員在離校時帶走了一些本該屬于學校的知識產權;高校科技人員在工作單位發生變動時,將在原單位取得、但尚未及時申請專利的成果以新單位為申請人去申請專利;在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中,對職務智力勞動成果與非職務智力勞動成果的區分是比較困難的,一般情況下,成果產生的職務與非職務性質對發明人、培育人的收益懸殊較大。不少本應屬于單位的職務成果被轉化為個人的非職務成果,造成學校知識產權的嚴重流失。
2.3 知識產權成果產出偏低且成果類型單一
近年來,盡管農業高校在專利、軟件著作權申請量方面保持著持續增長的勢頭,但由于受到學科面窄、學科門類單一的影響,農業高校與一些綜合性大學、工科大學相比,專利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申請量、授權量均偏少。據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截至2011年底)的前50名中,農業高校僅有中國農業大學以728件排名第25位,而該校尚低于前50名高校發明專利擁有量的平均值982件[4];在全國高校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前50名中(1992~2010年),農業高校中也僅有中國農業大學以637件排名第7位,其中還有19所理工類大學和3所師范類大學榜上有名[5]。此外,農業高校與專門從事繁育推廣的科研單位、種業公司相比,植物新品種的申請量和授權量也偏低。據統計,1999~2011年國內植物新品種權申請、授權最多的依次為科研單位、企業和農業高校,新品種的申請量所占比例分別為47.1%、33.5%和7.8%,授權量所占比例分別為54.1%、31.5%和8.3%。由于農業高校多為單科性學校,科技創新活動最活躍的領域集中在傳統農業學科,所以知識產權成果主要以農業專利和植物新品種為主,而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地理標志、商標等其他形式的成果偏少。
2.4 專利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
一方面由于專利維持時間短、轉化實施率低,大多數專利是在實驗室被束之高閣而沒有被及時轉化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有研究顯示,中國高校2000~2006年專利授權量為35 749 項,轉化量 4 018 項,僅占 11.12%[6]。農業高校的專利轉化率也不容樂觀,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該校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2007~2011年全校專利授權量為387項,轉化量為38項,僅占9.82%。專利轉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專利技術本身質量不高,難以授權,或是專利技術脫離市場的需要,轉化難度大;二是發明人對專利的市場價值判斷不準而提前放棄了一些具有產業化潛力的專利;三是專利轉化渠道不暢、缺乏轉化資金。另一方面是代表中國農業科技領先水平的專利偏少,對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引領作用不強。以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申請為例,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已躍居世界第四大國際專利申請國,在2010年PCT全球申請前50名的大學中,共有30所美國大學名列其中,這些美國大學的年度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有30~306件;日本大學也有10所,而中國高校則無一入選[7],這說明中國高校整體產出世界性和高水平的專利偏少。
3 加強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幾條措施建議
3.1 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首先是農業高校的各級領導、科技人員應增強對知識產權的了解和認識,認識到知識產權的存在、作用和價值,從主觀上自覺地去重視它、運用它和保護它;其次需要加大宣傳和學習知識產權的有關法律法規的力度,依托中國知識產權遠程教育網絡平臺高校分站(http://hzau.ciptc.org.cn/public/index),鼓勵在校生上網學習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專利電子申請及專利代理實務等課程,普及知識產權的常識;邀請知識產權代理機構深入實驗室幫助科研人員做好專利或植物品種權的申請規劃,讓師生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成果。
3.2 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制
一是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隨著農業高校知識產權成果產出量的快速增長,建議有條件的高校設立專職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歸口管理全校的知識產權工作,包括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普及教育、制定各種相關的規章制度、知識產權的日常管理工作等。二是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知識產權工作隊伍,專職人員除了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外,還應接受較為系統的法律培訓,包括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經濟法等,可在專利申請、成果推廣、申報獎勵、簽訂合同、侵權維權等方面做大量工作,防止和控制學校無形資產的流失,切實保護學校利益。三是建立知識產權審核制度。重點是對非職務智力成果進行審核,學校師生以個人名義申請專利或對外轉讓技術時,必須向學校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申報,接受學校審核,審核通過后方能申請,這一點要形成制度;對于未向學校主管部門申報、擅自申請非職務專利或以個人名義轉讓技術成果的,學校發現后可視情節輕重進行處理,并及時通報。此外在知識產權成果進行權利轉讓、投資入股或許可貿易時,學校資產經營公司和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必須同時參加,要了解、熟悉從談判、簽約到履行合同的全過程,掌握各種保護手段,重點審核合同條款,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這樣可防止因未及時發現問題時或未及時提出各種條件而造成學校權利的被侵害和流失。
3.3 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獎勵機制
一是設立知識產權獎勵基金。對于知識產權成果總量不大的地方農業高校而言,知識產權獎勵基金主要用來鼓勵對專利、新品種權、軟件著作權的申請,以此提高廣大科研人員保護知識產權的積極性。對于幾所中國的重點農業大學而言,由于各校知識產權成果的總量較大、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因此應從單純地鼓勵提高申請量轉化為提升知識產權成果的質量,建議知識產權獎勵基金主要用于知識產權成果授權或是轉化實施后的獎勵、PCT專利進入國家階段后的獎勵,以及資助一些具有較好前景的專利的申請和維持;二是擴寬高校知識產權獎勵基金的資金來源渠道。大多數農業高校的知識產權獎勵基金都來源于學校的財政預算,而每年該項預算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學校專利、新品種權申請量和授權量的增幅水平,因此在每年幾百件的知識產權成果面前,學校投入的獎勵基金仍顯得杯水車薪,如果將獎勵基金與專利的實施許可、植物品種權轉讓結合起來,即在專利實施許可或者品種權成功轉讓后,明確發明人與學校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其中一部分作為學校的收益,一部分分給院系和發明人用于新的研發,還留一部分作為學校的管理費用歸入知識產權的獎勵基金,這樣,就可以保證知識產權獎勵基金實現收支平衡,處于一個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狀態[8]。
3.4 推動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實施
加強校企間的協同創新,推動技術轉移和產業化。在國家創新體系中,高校的優勢源于其知識人才的集聚和學術前沿的把握,企業的優勢源于其市場的敏銳性和資本運作的專業性。所以,高校和企業有足夠的動力進行需求對接,可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協同創新實現技術成果的轉化。推動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實施,首先在于構建完善的創新網絡,依托各級技術轉移中心,打造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網絡;其次,加強知識產權管理與服務,定期組織相關學科專家與企業的對接洽談會,一方面主動宣傳推介學校的科技成果,一方面及時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再次,通過積極整合校企各種創新資源,促進跨邊界的創新組織與研發合作,農業高校需不斷加強優勢學科與重要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創新中心。通過以上三條途徑,促進知識與資本、技術與產業、成果與市場的高效對接、深度合作,提高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益[9]。
3.5 培育高校知識產權文化
高校的文化導向影響著廣大青年大學生步人社會之后的發展方向。做好高校的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育高校知識產權文化,首先要注重融入校園文化。每所高校的校園文化都是在其長期的發展進程中所形成并倡導的價值觀念、文化精神、行為方式等,它是師生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念,校園文化對高校師生行為起著引導作用[10]。因此,在高校已有的校園文化中融入知識產權文化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高校校園文化大都會鼓勵大學生勇于開拓創新,保護他們的科研興趣與創造積極性,倡導大學生尊重別人的智力成果,要求大學生在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保護的過程中保持誠實的態度,杜絕學術剽竊,這些都是高校培育知識產權文化的重要任務,因此可以將培養和保護大學生創造力、尊重知識、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培育工作,融入到崇尚創新的校園文化中去;其次,應發揮農業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加快農業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對諸如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已經開設知識產權法碩士專業的農業高校而言,要以農業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來助推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打造師資隊伍,優化課程設置,加快培養產業急需、實務能力強、熟悉知識產權運行規則的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在尚沒有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農業高校,也應將知識產權教育作為一項普及性教育,通過開設公共選修課、定期組織知識產權講座等形式,向大學生傳達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方面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董毅士.高等農業院校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J].高等農業教育,2000(5):67-70.
[2] 向 欣,羅玲萍,李競生,等. 農業高等院校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探討[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9(3):390-393.
[3] 郭久榮.論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71-74.
[4]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2011年底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前50名[EB/OL]. http: // www. cutech. edu. cn/cn / zscq / 2012 / 02 /1331845499322787.htm.2012-03-16.
[5]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中國高校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前50名統計(1992~2010年)[EB/OL].http://www.cutech.edu.cn/cn/zscq/2012/03/1331845503523757.htm. 2012-03-16.
[6] 邢科慧.中國高校專利產出狀況對比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學管理學院,2010.
[7] 劉 洋,王 昭.中國躋身全球國際專利申請4強[EB/OL].http://www.sipo.gov.cn/mtjj/2011/201102/t20110210_574884.html. 2011-02-11.
[8] 向 欣.農業高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的探討[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11-113.
[9] 楊 衛. 推進校企協同創新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N].中國教育報,2012-05-14.
[10] 孫秀麗.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研究[J].前沿,2010(16):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