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耕地面積有持續減少的趨勢,耕地保護多功能效應外溢是主要原因之一。以耕地的外部性理論為依據,運用收益還原法估算了2011年吉林省耕地保護的生態服務價值、社會保障價值和國家糧食安全價值,并計算了吉林省耕地保護外部性價值和補償額度。在此基礎上與其他省份和省市進行了對比分析,針對吉林省省情,提出了相關建議并歸納總結了相關結論。
關鍵詞:吉林省;外部性;耕地保護;經濟補償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4-4008-03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產的重要資源,但是隨著當今人口增長、社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和土壤-沙漠化日益加劇等問題的不斷涌現,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據中國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1997-2009年,中國的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達到61.5×104 hm2[1],耕地總量離紅色警戒線已近在咫尺,因此從全國的角度來說耕地保護壓力很大。
吉林省作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同樣也面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問題,而不斷減少的耕地面積必然威脅國家的糧食安全。對于吉林省來說,影響耕地面積減少的因素除上述的相同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區域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得不到補償,耕地保護收益區域分配不平衡[2]。因此,構建符合吉林省省情的耕地保護區域補償機制勢在必行。
1 研究區概況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部,在東北三省地區的中部,地處東經121°38′-131°19′,北緯40°52′-46°18′之間,耕地面積553.4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9.53%。2011年吉林省總人口27 4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 235.8萬人,人均耕地0.21 hm2。吉林省耕地分布具有空間規律性,其中中部耕地質量較東、西部好,西部地區耕地質量也明顯優于東部地區。但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導致耕地保護各區域差異明顯。這種區域差異又導致了整個省內耕地保護收益區域分配的不平衡,使得耕地保護外部性得不到補償。因此,對吉林省耕地保護補償機制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2 吉林省耕地保護外部性價值測算
2.1 吉林省耕地生態服務價值(Ee)測算
其中,bi為評價區耕地生態系統經濟產量;B為平均經濟產量;Pk為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年價值的平均值。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數據PK根據謝高地等[5]的研究取值為5 140.9元/hm2,B值根據王萬茂等[7]的研究成果取值為10.69 t/hm2,bi選取的是2011年吉林省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平均經濟產量5.69 t/hm2(2011年吉林省糧食產量為315億kg,由耕地面積按553.46萬hm2計算得出)。而土地還原利率r是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與同期物價指數之商,這里選取2011年的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3.25%,而同期物價指數為106.2%,經測算土地還原率r為3.1%。利用前面的公式可求得吉林省耕地生態服務價值Ee為8.83萬元/hm2。這個數值比辛輝[8]報道的沈陽市耕地生態服務價值18.96萬元/hm2小了一半多,和江西省的9.87萬元/hm2基本相當[6],比吉林省2006年報道的0.42萬元/hm2增加了20倍[9],而王利敏等[10]2009年針對吉林省長春市耕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了計算,發現2009年長春市耕地生態服務價值為12.79萬元/hm2。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吉林省耕地生態服務價值還偏低,并且省內各市縣分布不均,這種狀況不利于吉林省的水土保持、生物的多樣性發展。
2.2 吉林省耕地國家糧食安全價值(Er)測算
國家糧食安全價值(Er)的測算采用替代成本法,可以用國家對占用耕地所收取的費用T(包括耕地占用稅T1、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T2和耕地開墾費T3)和保護現有耕地支出的費用(Cp)之和來計算。即:
Er=T+Cp (4)
T=T1+T2+T3 (5)
吉林省2011年耕地占用稅(根據吉林省耕地占用稅實施辦法中各區占用額度取均值所得)為21.42萬元/hm2;吉林省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根據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征收標準取均值得出)為32.36萬元/hm2;耕地開墾費(各不同類型的均值)為10.17萬~13.67萬元/hm2,本研究在計算過程中總開墾費取其上限13.67萬元/hm2。
經計算:T=21.42+32.36+13.67=67.45萬元/hm2
近5年來,吉林省為保護現有耕地,全省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546個,累計投資675 700萬元,整治規模31.92萬hm2。因此Cp為2.11萬元/hm2。可得吉林省耕地的糧食安全價值Er=67.45-2.11=65.34萬元/hm2,與辛輝[8]報道的沈陽市耕地糧食安全價值為31.32萬元/hm2相比較大了近1倍,和重慶市的57.36萬元/hm2基本相當。
2.3 吉林省耕地社會保障價值(Es)測算
由上述公式和相關數據計算可得,吉林省耕地提供的養老保險價值Vx為38.21萬元/hm2。單位面積耕地承載的人口數為4.96人/hm2,單位勞動力培訓費M為1.48萬元/人。另計算可知吉林省耕地保護就業保障價值Vy為7.34萬元/hm2。由公式計算可知,吉林省耕地社會保障價值為45.55萬元/hm2。而遼寧省沈陽市的耕地社會保障價值為135.96萬元/hm2[8],重慶市的為86.74萬元/hm2[1],江西省的為41.84萬元/hm2[6]。可見吉林省僅與江西省的數值相當,但和遼寧省沈陽市及重慶市相比明顯偏少,僅占它們的三成到五成,對吉林省的農業人口就業穩定和社會整體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2.4 耕地資源外部總價值(E)的測算
3 吉林省耕地保護補償額度的測算
4 結論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原耕地保護主體只獲得了耕地的經濟價值。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耕地提供了較高的外部性價值。基于外部性理論中的內容,可知若邊際私人收益得到提高,則耕地保護主體的積極性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并可解決耕地保護效率缺失的問題。
2)通過對吉林省耕地生態服務價值(Ee)測算顯示吉林省耕地生態服務價值為8.83萬元/hm2,說明吉林省耕地生態服務價值還偏低,并根據該結果和省內長春市的數據對比發現,吉林省內的耕地生態服務功能各縣(市)分布不均。
3)經計算吉林省耕地的糧食安全價值為65.34萬元/hm2,耕地社會保障價值為45.55萬元/hm2,說明吉林省農業人口的就業存在著不穩定性。
4)通過對吉林省耕地保護補償額度的測算,發現吉林省現行耕地補償標準偏低,造成耕地面積持續在減少。
通過以上分析和討論,可以發現吉林省耕地保護主體獲得更多的是耕地的經濟價值;耕地補償主體積極性并未得到充分調動,但鑒于吉林省財政承載力的考慮,也不可能一次性將補償額度提高到一個合理水平,應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抑制耕地向非農業用地轉化,還應建立吉林省耕地補償建設資金,將吉林省耕地生態效益、糧食安全效益和社會效益補償融為一體,使吉林省耕地除經濟價值之外的其他功能得到經濟上的補償,以有效控制耕地面積減少。
參考文獻:
[1] 鄧春燕,廖和平,姚 玲,等.基于外部性理論視角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 37(3):85-89.
[2] 苑全治,郝晉珉,張伶俐,等.基于外部性理論的區域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研究——以山東省濰坊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4):529-538.
[3] 蔡運龍,霍雅勤.中國耕地價值重建方法與案例研究[J].地理學報,2006,61(10):1084-1092.
[4]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5] 謝高地,肖 玉,甄 霖,等.我國糧食生產的生態服務價值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3):10-13.
[6] 金姝蘭,金 威,徐 磊,等.基于耕地價值的江西省征地補償標準測算[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5):3054-3057.
[7] 王萬茂,黃賢金.中國大陸農地價格區劃和農地估價[J]. 自然資源,1997(4):1-8.
[8] 辛 輝.沈陽市耕地保護外部性測算及其補償[J].吉林農業,2011(4):22-23.
[9] 陳源泉,高旺盛.中國糧食主產區農田生態服務價值總體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30(1):33-39.
[10] 王利敏,歐名豪,荀秋陽,等.長春市耕地資源價值補償及對策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9(6):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