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皖北地區所采集的134例禽病料進行禽源性沙門氏菌(Salmonella)分離鑒定和耐藥性分析。經生化試驗和血清學試驗發現其中125株為沙門氏菌,其血清型主要為雞白痢沙門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腸炎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利用藥敏試驗對125株分離株進行了10種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檢測分析,結果表明,125株沙門氏菌均對頭孢克肟、丁胺卡那霉素最為敏感;而對利福平、慶大霉素、多粘菌素、鏈霉素、恩諾沙星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耐藥性。
關鍵詞:皖北地區;禽;沙門氏菌(Salmonella);分離鑒定;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S855.1+2;S85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7-4161-03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Fowl Salmonella in Northern Anhui
CHEN Pei-rong1,LIU Jin-ni1,HE Bin2
(1.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Xinyang 464000,Henan,China;2.Wuhan Institute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fowl Salmonella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134 suspected samples in northern Anhui by biochemical tests, serological tests and then taken to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lmonella were total 125 strains, and the main serotype were Salmonella pullorum, Salmonella enteritidis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he antibiotics sensitivity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isolated Salmonella had high sensitivity to Cefixime and amikacin, even had drug resistance to Streptomycin, Gentamicin, Polymyxin, Rifampicin and Enrofloxacin
Key words: Northern Anhui; fowl; Salmonella;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drug resistance
收稿日期:2013-03-29
作者簡介:陳培榮(1977-),男,陜西西安人,講師,主要從事獸藥檢測與分析工作,(電話)0376-6698010(電子信箱)haigang413@sohu.com;
通訊作者,何 斌(1986-),男,四川廣安人,碩士,主要從事獸藥藥理與毒理學研究,(電話)027-87282787(電子信箱)953355126@qq.com。
沙門氏菌病又名副傷寒(Paratyphoid),是一種常見的人畜共患傳染病,是由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中的不同血清型感染各種動物而引起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尤以禽類易感。該病不僅給畜牧業生產尤其是養禽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健康。近年來,由于藥物在農業、畜牧業和臨床治療中的廣泛使用,在預防和控制人類及畜禽的沙門氏菌病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持續和不合理使用,沙門氏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日趨普遍,其耐藥性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重視,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1]。本試驗對2011年3~11月期間在安徽省北部地區采集的134例疑似沙門氏菌感染的禽病料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對其致病性及藥物敏感性等進行了初步研究,旨在為禽沙門氏菌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 病料為2011年3~11月期間從皖北地區界首、阜南、太和、亳州等10個縣的42家肉種雞場、肉仔雞飼養場、蛋種雞場、蛋雞場采集的134例疑似沙門氏菌感染的禽病料。
1.1.2 儀器 組織切片機[創博環球(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恒溫培養箱(上海恒勤儀器設備有限公司);光學顯微鏡(奧林巴斯CX21BIM-SET5)。
1.1.3 主要試劑及培養基 本試驗中采用的培養基、生化鑒定管、藥敏紙片均購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試劑購于上海國藥集團;沙門氏菌屬診斷血清購于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1.2 試驗方法
1.2.1 細菌的分離培養 無菌采取待檢病雞的肝臟接種普通營養瓊脂平板,37 ℃培養24 h,觀察其生長情況。在普通營養瓊脂平板上挑取單個可疑菌落接種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37 ℃培養24 h,觀察結果,并對可疑菌落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
1.2.2 生化試驗 將分離純化的細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在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中,放入恒溫箱中,37 ℃培養24~48 h,觀察結果。
1.2.3 血清學鑒定 在載玻片上加少量沙門氏菌屬診斷血清,將分離到的沙門氏菌加到少量滅菌生理鹽水中制成濃菌液,然后取少量滴加到血清中,2 min內觀察結果。同時設生理鹽水為空白對照。
1.2.4 病理組織學觀察 取病雞的脾臟、肝臟、肺臟、小腸等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
1.2.5 藥敏試驗 采用紙片瓊脂擴散法,將純化菌落均勻涂布在普通營養瓊脂平板上,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紙片貼在培養基的表面,37 ℃培養12~16 h,觀察現象并記錄。
1.2.6 致病性試驗 將分離菌株活化后接種在肉湯培養基中,37 ℃培養18~24 h后,稀釋至菌液濃度為1.5×108 CFU/mL。取5日齡健康雛雞40只,隨機分成4個組,每組10只,其中3個試驗組分別肌肉注射不同血清型的沙門氏菌肉湯培養物0.3 mL/只,對照組用同樣方法接種滅菌生理鹽水。觀察各組發病、死亡情況及剖檢變化,并進行細菌分離。
2 結果與分析
2.1 分離物培養特征
所分離菌株經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到大量短小、兩端鈍圓、多數單個存在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無莢膜,無芽孢。菌株在普通營養瓊脂上生長出無色、表面光滑、邊緣整齊、透明、水滴樣菌落;在麥康凱平板上呈細小、無色半透明、光滑、圓形菌落。以上特征均與沙門氏菌特征相符。
2.2 生化特征
分離菌株生化鑒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所分離的134株細菌中的125株能分解葡萄糖、甘露醇、麥芽糖,產酸產氣;不利用乳糖和蔗糖;能利用檸檬酸鹽;不分解尿素;M-R試驗呈現陽性;V-P試驗為陰性;吲哚試驗為陰性;硫化氫試驗可產生H2S,其生化特性符合沙門氏菌特性。另有7株生化試驗結果不確定,2株M-R試驗呈現陰性。
2.3 血清學反應
對125株分離的陽性菌株進行血清學鑒定,其血清型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皖北地區禽感染沙門氏菌的血清型主要為雞白痢沙門氏菌,占57.6%;其次為腸炎沙門氏菌,占36.0%;鼠傷寒沙門氏菌最少,占6.4%。
2.4 病理組織學觀察
肺臟:可見許多肉芽腫性壞死灶,大量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異嗜性白細胞浸潤。脾臟:淋巴細胞壞死,單核巨噬細胞灶狀或彌漫性浸潤、增生,異嗜性白細胞浸潤。肝臟:肝組織充血、出血及大面積灶狀壞死,壞死灶內見大量單核巨噬細胞浸潤、增生,淋巴細胞、異嗜性白細胞浸潤(圖1)。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有肉芽腫(圖2),固有層充血、水腫,單核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
2.5 致病性試驗結果
試驗組雛雞感染后第二天雞群全部發病,開始出現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沉郁、怕冷、拉白色石灰樣糞便。第五天出現死亡高峰,剖檢可見雞肝臟色黃、腫大,嚴重的出現肝包炎、心包炎,脾臟腫大,氣囊炎。取病死雞肝臟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其生化特性與接種菌一致。對照組雞正常。
2.6 耐藥性分析
本試驗中所分離125株禽沙門氏菌對10種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見表3。由表3可見,125株沙門氏菌均對頭孢克肟、丁胺卡那霉素最為敏感;對利福平、慶大霉素、多粘菌素、鏈霉素、恩諾沙星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耐藥性,耐藥率最高的為利福平(94.4%),其次為慶大霉素(83.2%);對氟苯尼考、強力霉素呈現輕度的耐藥性,耐藥率分別為4.8%和8.8%。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中所采集的134例疑似樣品中有125例分離到沙門氏菌,表明在皖北地區養殖場內廣泛存在沙門氏菌,這為我們的疾病預防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從所分離的沙門氏菌血清型說明危害皖北地區養殖業的沙門氏菌主要是雞白痢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其中雞白痢沙門氏菌占57.6%,腸炎沙門氏菌占36.0%。這與文獻報道的其他地區沙門氏菌的血清型有一定差異[2-4],筆者認為可能與沙門氏菌區域流行性有一定關系。
本試驗中所分離125株沙門氏菌均對頭孢克肟、丁胺卡那霉素最為敏感。而對利福平、慶大霉素、多粘菌素、鏈霉素、恩諾沙星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耐藥性。此外藥敏試驗結果還顯示所分離的菌株表現出多重耐藥性,其中以五耐、六耐、七耐、八耐為主,分別有17、22、31和13株,耐藥率分別為13.6%、17.6%、24.8%和10.4%,這與文獻報道的沙門氏菌存在多重耐藥性相似[5-7]。本試驗結果表明沙門氏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已普遍出現,這與抗生素的濫用以及沙門氏菌自身的基因突變可能都有關系[8],這為今后我們在臨床上指導正確及時用藥以降低養禽業的損失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焦新安,劉秀梵.禽沙門氏菌病流行現狀與控制對策[J].中國禽業導刊,1998,15(1):23-24.
[2] 安 輝,張大華,陳小玲,等.雞白痢沙門氏菌的分離與鑒定[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2):19888-19890.
[3] 武志強.粵北地區雞沙門氏茵分離株的生化反應特性[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9,31(5):406-408.
[4] 黃世娟,陳進喜,彭定兵.雞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廣西畜牧獸醫,2011,27(4):213-215.
[5] 張秀麗,楊保偉,廖興廣.河南省鶴壁市食源性和禽源性沙門氏菌耐藥性研究[J].中國人畜共患病雜志,2010,26(12):1131-1136.
[6] 王曉泉,焦新安,劉曉文.江蘇部分地區食源性和人源沙門氏菌的多重耐藥性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7,42(2):221-227.
[7] 陳 瓊,孔繁德,彭海濱,等.51株沙門氏茵的耐藥性分析[J].畜牧與獸醫,2008,40(8):77-79.
[8] 潘志明,焦新安,劉文博.雞白痢沙門氏菌耐藥性的監測研究[J].畜牧獸醫學報,2002,33(4):377-382.
(責任編輯 曾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