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得較大成效,為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為提高配方肥到位率,通過組織方式創新、工作機制創新和服務手段創新,探索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以推動農民“按方施肥”和“施用配方肥”為路徑的七大整建制推進模式。
關鍵詞:配方肥;推廣應用;模式;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1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8-4325-03
化肥對保障農業生產有著重要作用,中國糧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化肥的使用。過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對土壤、水、大氣以及農作物和食物鏈造成污染,威脅人類健康[1]。為引導合理使用化肥,促進農業高產穩產,農業部自2005年起在全國開展測土配方、施用配方肥的工作。湖北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截至2012年底,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75億元,累計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0.31億公頃次,至2011年全省農作物種植面積覆蓋率達70%以上,新增效益225.4億元,增加糧食60.85億kg,棉花2.50億kg,油料7.95億kg,蔬菜19.35億kg,為保障湖北省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通過項目實施,農民科學施肥意識明顯增強,配方肥推廣面積逐年增加,7年來累計推廣配方肥1 067萬t,配方肥應用面積超過0.13億公頃次。全省配方肥折純用量占化肥折純用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19.4%逐年提升到2011年的29.0%,氮、磷、鉀養分比例由2004年的1.00∶0.49∶0.14調整為現在的1.00∶0.53∶0.33,投肥養分比例、品種結構逐步優化,投肥效益不斷提高[2]。
為促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進村入戶到田,農民用上配方肥或按方施肥,湖北省在試點示范的基礎上,采取整建制推進的方式,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通過強化行政推動,統籌各方力量,突出關鍵環節,因地制宜把成熟的技術服務模式、工作機制和組織方式,由點到面擴展,實現整村、整鄉、整縣等整建制推進,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落實到作物、落實到地塊、落實到鄉村農戶,服務范圍逐步覆蓋到主要土壤類型、主要作物和絕大多數農戶,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規模上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
1 測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進模式
湖北省各地在整建制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試點中,通過組織方式創新、工作機制創新和服務手段創新吸引了一批大中型化肥企業生產供應配方肥,為技術熟化、物化提供了載體,逐步實現了企業和農民對接、彼此受益的良性循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入戶率和到田率明顯提高,整建制推進的模式和機制初步確立。以推動農民“按方施肥”和“施用配方肥”為路徑,探索了整建制推進的七大模式。
1.1 政府主導,合力推進模式
通過政府主導、部門主推、分類指導、示范帶動,特別是結合糧棉油高產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及農業板塊建設等項目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技術覆蓋率和配方肥到位率。近年來,湖北省農業廳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作為重大科技成果進行主推,并設立省級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中國農谷、鄂西生態旅游區和大別山革命老區示范區建設。荊州、天門、孝感、黃岡等地結合作物高產創建和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進行配方肥的推廣應用。鐘祥市通過整合有關項目,在洋梓、東橋、豐樂、舊口等鄉鎮建立了4個水稻、優質棉等作物的測土配方施肥萬畝示范區;在長壽、東橋、客店等鄉鎮分別建立了桃樹測土配方施肥千畝示范片;在轉斗、羅集、郢中等村分別建立了蔬菜測土配方施肥百畝示范方。同時,豎立了350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展示牌,具體內容包括指導專家聯系方式、科技示范戶姓名、示范片目標產量、土壤檢測結果、施肥方案等[3]。
1.2 合作社帶動模式
2012年湖北省在荊門、荊州等地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采取技物、技企結合方式,架起廣大農民與農技部門、供肥企業的橋梁,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以種養大戶(種養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個體、肥料及農機生產企業等為主體,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形式,成立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的專業合作社。這種專業合作社是建在田間地頭的肥料超市,將農民、種養大戶、農機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源等有效地組織起來,適應農業安全、高效、快捷用肥施肥需求,能夠較好地體現“農企對接、農機農藝結合”的新理念,是農業依靠科技發展進步的新探索和科技創新的新途徑。同時專業合作社減少了肥料生產、流通的中間環節,節約了生產成本。合作社的建立,提升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進程[4]。
1.3 配方肥直供模式
按照“大配方、小調整”總體指導意見,通過各級土壤肥料工作站認定定點企業,統一標識,發布配方,引導企業按方生產。企業建立配方肥現代物流體系,實行連鎖配送服務。鐘祥市農業局與湖北南國化工有限公司聯合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智能配肥中心”,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提供取土、測土、配方與技術指導,企業負責按方生產供應配方肥并利用自身的服務網絡將肥料配送到位,各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負責技術指導服務和配方肥示范推廣。目前,該市已建立配方肥直供網點120家。
1.4 定點供銷服務模式(農資超市模式)
對現有農資經銷網點進行篩選認定,同時鼓勵肥料企業設立超市,通過土肥管理部門掛牌認定為測土配方施肥定點供應服務網點,實行農藥、化肥、種子等多元經銷為主體,并提供培訓指導和技術支持,幫助農民選肥、購肥。農戶依據土肥技術部門發放的《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到超市按方購肥。
1.5 統測統配統供模式
農業部門統一測土,統一配方,企業按方生產,在一定范圍內統一采購供肥,統一(或分戶)施用。湖北省人民大垸、江北、沙洋等國有農場及鄂西北板塊(茶葉、果樹等)基地,充分利用土地集中連片、產業優勢集群及自身生產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特點,采取這種整建制推進方式推廣應用配方肥。
1.6 現場混配供肥模式
以基層配肥站點為陣地,以智能配肥供肥設備為手段,為農民提供不同田塊、不同作物配肥供肥服務,這是配方肥生產供應的有益補充,是滿足個性化按方配肥、供肥、施肥的有效模式。湖北省在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過程中,按照“測、配、產、供、施”技術路線,積極探索,總結出了配方肥智能化終端網點技術服務模式,并在全省范圍內大力主推這種模式。目前全省建成的這種“莊稼加油站”已愈150家。
荊門市測土智能配肥服務模式,由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提供測土配方技術支撐、湖北“比富得”農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智能配肥設備、湖北“百富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配方所需原料、組建配肥網點并負責經營服務運行,實行測-配-產-供-施一體化的服務體系。通過實行“六個統一”(統一免費測土、統一專家配方、統一店里形象、統一運行模式、統一原料供應、統一價格標準);“五個配置”(每個店配置一臺電腦、一臺電視機、一臺觸摸屏、一個咨詢臺、一個檔案柜);“四個上墻”(服務承諾上墻、服務專家上墻、技術方案上墻、服務對象上墻)等措施推廣配方肥。這種模式將土壤檢測、配方制定、產品服務、農民施用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四化同步”,即技術成果產業化、技術服務專業化、配方肥生產智能化、配方肥施用個性化[5]。它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施肥習慣,是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1.7 利用信息技術和物化載體推廣模式
通過利用老歌新唱、互聯網絡手機信息平臺、贈送掛歷(臺歷)、發放技術資料等物化方式代替傳統的重培訓輕實踐方式,讓農民喜聞樂見并能全天候提供服務的組織模式走進了千家萬戶。
荊門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抓住湖北省農業廳把荊門市作為全省配方肥下田示范試點市的契機,通過智能施肥千村行活動、免費電影進農家、陽光工程培訓、制作智能配肥專題片等方式展開大規模宣傳,向農民發放測土智能配肥服務手冊和印有肥料宣傳、配肥網點信息和技術資料的掛(臺)歷,讓農民理解認同;運行企業改變過去坐店賣產品到主動進村入戶推銷服務的形式,通過田間取土、田間收獲日活動、現場觀摩會等方式向農民宣傳測土智能配肥服務理念、方法及預期效果,尋求農民參與并接受服務。荊門電視臺“壟上行”欄目利用2個月的時間對測土智能配肥服務體系建設先后作了六期專題報道,宣傳覆蓋面廣、效果好。
湖北長陽等地整合基于3S的空間數據庫、鄉鎮級或村級耕地養分信息和專家系統,構建“鄉鎮級農資技物信息化”服務系統,直接把實用技術送到農民手中,通過配套的實用技術提高農資產品的利用效率。該系統可以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指導,對典型作物品種介紹、播種、栽培、施肥、農藥使用、營養診斷和收獲等環節提供專家級服務,進行針對性指導。通過這一全新的服務平臺,能延伸“三農”服務的鏈條,擴充公益性服務體系,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對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綜合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
“劉大哥說話理太偏,誰說種地靠經驗?一畝施肥兩包半,撒在地里不沾弦……”,湖北襄陽通過改編豫劇《花木蘭》唱詞,形象生動地將配方肥的推廣應用以膾炙人口的方式唱進了鄉野村陌。
2 問題與探討
當前因不合理施用肥料、農藥等不當農藝措施引起的耕地質量下降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一切農產品的產出都源自土地,耕地質量問題說到底是農產品質量問題,是人類生存的質量問題,是關乎子孫后代能否有田可耕的戰略大事。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配方肥的推廣應用和農民合理施肥是各級土肥管理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去推廣實用技術往往通過培訓班、現場會、科技示范會、輿論宣傳引導等方法,雖然有效果,但效果總是有欠缺。原因在于一方面推廣方式尚未形成合理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隨著大批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其受眾是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相對較低的人群,他們難免會不知所云、不得要領。目前村民自治、組織化程度較低,政府部門的凝聚力、技術部門的感召力和權威性已大不如前,要辦個培訓班,不給錢給物恐怕沒人愿意來。所以說傳統的推廣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現在的農業、農村和農民。
現代營銷理念認為,推廣先進技術的前提是要有優良的產品。技術部門向農民推廣技術必須要有能表達技術內涵的產品,即將技術成果實物化。對于配方肥到田到戶而言,推廣應用上述模式并因地制宜地創新其他方式方法,對農技部門來說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呂華軍,劉秀梅,王 輝,等.施肥模式對連作菊花生長狀況及產量的影響[J].土壤,2012,44(5):747-753.
[2] 周先竹,胡正梅,徐 輝,等.湖北省基于測土配方施肥的肥料安全使用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3,29(2):36-37.
[3] 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聯席會議辦公室.湖北省鐘祥市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N].種植業快報,2012-12-26.
[4] 周先竹,胡正梅,何 迅,等.智能終端測土配方施肥專業合作社的建立[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9):1933-1934,1938.
[5] 周先竹,魯明星,胡正梅,等.智能終端配肥技術在測土配方施肥中的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7):3739-3740,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