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油茶炭疽病進行藥劑防治和綜合防治試驗。結果表明,幼林藥劑防治以波爾多液效果最好,平均防效可達72.91%;其次是硫磺·錳鋅,防效為64.51%;炭疽病分和代森錳鋅的防治效果較差,防效分別為51.57%和48.33%。且幾種藥劑對油茶生長均無不良影響,使用安全。成林綜合防治措施以高截換優和良種補植+增光降濕+衛生法防治+化學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達90.73%,鮮果產量為17 928.9 kg/hm2;其次是增光降濕+衛生法防治+化學防治和衛生法防治+化學防治,防效分別為87.41%和70.57%,鮮果產量分別為17 733.9和14 427.2 kg/hm2;單一化學防治效果差,防效僅為36.13%,鮮果產量6 993.5 kg/hm2。
關鍵詞:油茶;炭疽病;林間防治試驗;鮮果產量
中圖分類號:S7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8-4375-03
油茶炭疽病病原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主要病害,發生普遍而嚴重。油茶感染該病后,可引起落果、落蕾、落葉、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各油茶產區常年因該病減產10%~30%,重病區減產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是當前油茶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季志平等[1]在20世紀90年代對油茶炭疽病的發生特征做了詳實的闡述并對其進行了化學防治試驗,指出50%多菌靈500倍稀釋液的防治效果比1%波爾多液稍好。羅桂華[2]認為油茶炭疽病防治技術主要為選育抗病良種以及藥劑防治。陳紹紅等[3]使用14種殺菌劑對油茶炭疽病進行了室內和田間藥效試驗,發現撲菌清、葉斑凈和寶寧的防治效果較好,并建議交替施用撲菌清、葉斑凈和寶寧3種殺菌劑,以避免膠孢炭疽菌產生抗性。黃新華等[4]的試驗結果表明,75%百菌清、60%百菌通和75%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釋液能控制油茶炭疽病流行,防效為76.0%~78.8%,且安全可靠。靳愛仙等[5]提出要加大對炭疽真菌的生物防治,適量控制化學防治。本研究在室內藥效試驗[6]的基礎上進行藥劑防治和綜合防治試驗,旨在篩選出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和簡便易行、經濟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將油茶炭疽病控制在不造成明顯危害的水平,實現優質、豐產、增收的目的。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安徽舒城縣河棚鎮油茶種植區,該地處于大別山余脈,地貌多樣,山勢較低,坡度平緩,屬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6 ℃,年平均降雨量1 100 mm,年平均無霜期224 d,陽光充足,雨水豐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壤為花崗巖母質分化而成的礫質壤土,土層厚30~60 cm,肥力中等偏下,pH 4.5~6.5。氣候和土壤條件均適合油茶種植,為安徽油茶適栽區和主產區。但由于該地群山環繞,空氣濕度較大,油茶炭疽病發生一直比較嚴重。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試油茶 供試油茶為大別山區普通栽培油茶,非優良品種,較感油茶炭疽病。藥劑防治區為8年生幼林;綜合防治區為樹齡40年的老油茶林。樣地油茶生長狀況、管理措施等基本相同,歷年炭疽病發生均較嚴重。
2.1.2 供試藥劑 在室內殺菌劑篩選[6]的基礎上,選用4種常用農藥,具體情況見表1。
2.1.3 施藥器械 衛士WS-16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山東衛士植保機械有限公司生產。
2.2 方法
2.2.1 藥劑防治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藥劑處理和1個對照(噴清水),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20個小區,每小區面積667 m2,小區間留隔離帶(保護行)。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
2.2.2 綜合防治試驗設計 綜合防治試驗區設置在河棚鎮萬畝油茶林內。采取4種防治措施:高截換優和良種補植,用抗病品種大別山1號將病株嫁接換冠;增光降濕,通過適度間伐、整枝,調控樹形、密度;衛生法防治,生長季節清除病枝病果等病組織;化學防治,噴灑1%波爾多液(自制)。處理采用不同措施組合,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只噴清水為對照(CK)。試驗采用拉丁方設計,每處理10株,樹體大小基本一致, 5個重復。各處理防治措施組合情況見表2。
2.2.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根據田間定期病情調查,選擇新梢染病初期、幼果染病初期分別噴藥保護,具體時間分別為5月10日(新梢染病初期)和6月5日(幼果染病初期),對每個小區用藥2次,噴霧器均勻噴藥,噴藥至葉面藥液剛形成下滴水珠。
2.3 防治效果測定分析
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小區取5個點,每點查3株,共查15株,查全部果實。分別于每次施藥10 d后進行果實發病率調查,計算防治效果(防效)。綜合防治處理區除了進行病情調查外,還對不同處理區油茶鮮果產量進行調查,每塊樣地隨即選取10個樣株,分別調查產量(鮮果重),測算單位面積的產量。調查數據借助DPSV 7.5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藥劑防治效果比較
不同藥劑防治效果見表3。在4種藥劑中,兩次平均防效以波爾多液最好,為72.91%;其次是硫磺·錳鋅,為64.51%;相對較差的是炭疽病分和代森錳鋅,分別為51.57%和48.33%。
多重比較分析表明,施用4種藥劑后,發病率和防效與對照差異顯著。波爾多液與硫磺·錳鋅的防治效果均較穩定且顯著。
3.2 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
從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圖1)可以看出,4種處理對油茶炭疽病的發生都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但處理A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發病率僅為8.19%,防治效果達到90.73%;其次是處理B和處理C,平均發病率為11.13%和26.01%,防治效果分別為87.41%和70.57%;處理D的防治效果最差,平均發病率為56.45%,防治效果僅為36.13%。
根據多重比較分析結果可知,4種處理與對照的發病率有顯著差異(P=0.0001<0.01)。各種防治措施對防治效果的貢獻有所差異,處理A與處理B比較,可見增加高截換優和良種補植措施能降低發病率2.94個百分點;處理B與處理C比較,可見增加增光降濕措施能降低發病率14.88個百分點;處理C與處理D比較,可見增加衛生法防治措施可降低發病率30.44個百分點;處理D與對照比較,可見采用化學防治可以降低發病率31.93個百分點。
3.3 不同防治措施對油茶鮮果產量的影響
采用不同防治措施后各處理的冠幅和產量情況見表4。4種處理對油茶鮮果產量有顯著增加作用,處理A的增產效果最好,鮮果產量為17 928.9 kg/hm2;其次是處理B和處理C,鮮果產量分別為17 733.9和14 427.2 kg/hm2;最差的是處理D,鮮果產量也有6 993.5 kg/hm2。
多重比較分析可知,4種處理與對照產量差異顯著。各種防治措施對產量的增加影響不同。處理A與處理B比較,可見增加高截換優和良種補植措施能提高油茶鮮果產量195.0 kg/hm2;處理B與處理C比較,可見增光降濕措施能提高油茶鮮果產量3 306.7 kg/hm2;處理C與處理D比較,可見增加衛生法防治措施能提高油茶鮮果產量7 433.7 kg/hm2;處理D與對照比較,可見采用化學防治能提高油茶鮮果產量4 822.4 kg/hm2。
4 小結與討論
在安徽舒城等大別山地區,油茶炭疽病化學防治的重點時期為5月上中旬和6月上旬,分別為新梢染病初期和幼果染病初期,在此時期控制初侵染源對減輕全年病情有很好效果。試驗結果表明,化學藥劑以1%波爾多液為好,防效達到72.91%。波爾多液是保護性殺菌劑,噴藥后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層薄膜,耐雨水沖刷,藥效時間長,而炭疽病的傳播侵入均和雨水有密切關系,防治油茶炭疽病波爾多液是很好的選擇。當然,如果適當增施內吸性殺菌劑(如多菌靈等),效果可能會更佳。
綜合防治以處理A效果最好。在綜合防治控制病情方面,單項措施以化學防治貢獻最高、其次是衛生法防治;在增加油茶鮮果產量方面,單項措施以衛生法防治貢獻最高、其次是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成本較高,存在農藥殘留問題,而衛生法防治簡便易行,對環境、植物無污染,且摘除病組織能根除病源,因此,綜合評價以衛生法防治最好。此外,增光降濕對油茶炭疽病防治也發揮了明顯作用;而高接換優和良種補植相對于其他單項措施,短期未顯示出較大的增產和防病效果。
油茶炭疽病危害時間長、防治非常困難,選擇抗病品種是防病的根本,其次是加強營林,如合理施肥、改善樹體營養、合理修剪、通風透光,及時清除病源等。在病害較重需要化學防治時,應篩選適合藥劑、確定適宜的噴藥時間,在減少施藥次數的前提下保證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季志平,郭曉思.油茶炭疽病的發生特征及其防治技術[J].陜西林業科技,1992(4):70-72.
[2] 羅桂華.油茶炭疽病的發生及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6):202-203,208.
[3] 陳紹紅,孫 思,王 軍.14種殺菌劑對油茶炭疽病的防治研究[J].廣東林業科技,2007,23(2):42-45.
[4] 黃新華.百菌清等3種藥劑防治油茶炭疽病藥效試驗[J].江西林業科技,2000(2):18-19.
[5] 靳愛仙,周愛英,李 河.油茶炭疽病的研究現狀、問題與方向[J].中國森林病蟲,2009,28(2):27-31.
[6] 曹志華,束慶龍,程義民,等.12種農藥對油茶炭疽病的室內毒力測定[J].農藥,2012,51(4):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