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利用納米化學技術在世界最小的“畫布”做出了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畫布表面只有約30微米寬,約為人發絲的1/3寬度。研究人員指出,制作出這幅“迷你麗莎”證明了該技術能在微觀尺度隨意改變表面分子濃度,在納米設備制造中有很大應用潛力。
要在亞微米尺度產生化學濃度的漸變非常困難,為了造出該畫作,研究人員利用了原子力顯微鏡和一種名為“熱化學納米印刷(TCNL)”的工藝。他們把一個加熱旋臂放在作畫材料的表面,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生成了一系列局部納米化學反應,實現了胺基的化學漸變。該校博士生基思·卡羅爾說,只改變每個位置的溫度,就能控制新生成分子的數量。溫度越高,該位置的分子濃度越高,陰影越淺,比如“迷你麗莎”的前額和手部位置。溫度越低,陰影越深,比如她的衣服和頭發。每個像素間隔125納米。
“通過調整溫度,我們能控制化學反應,在畫布表面產生納米級分子濃度的變化。”該研究領導、物理學院副教授珍妮弗·柯蒂斯說,“對這些反應的空間限制提供了所需的精確度,細微到能生成像‘迷你麗莎’這樣的作品。
文/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