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多數旅客來說,只要你經常乘坐過飛機,都會遇到在機艙里呆上幾個小時等待飛機起飛的情況,等飛機的經歷已經讓“流控”、“空管”等專業術語成為旅客耳熟能詳的字句。最近,一條“八大機場起飛不受限”的消息在網上傳播,彷佛讓人看到了準點起飛的希望。
“隨到隨飛”能治航班延誤嗎?
7月27日,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為“民航局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副主任”的崔建強通過個人微博稱,“民航空管系統于2013年7月18日已實施在北京、廣州、深圳、浦東、虹橋、成都、昆明、西安八機場之間起飛不受限制的措施,雷暴和雷雨天氣除外。”這也就意味著,除天氣因素之外,這八大機場中點對點的航班將不受到目的機場的起飛限制,關上艙門,申請完畢就能上天,從而大大提高了飛機的準點率。
記者隨后致電南方航空相關人士,他回復稱,“聽聞了這個消息,但是機場指揮部并沒有接到說必須要執行的官方正式通知。”記者還了解到,其他航空公司也表示,尚未收到正式的官方文件,這只是會議上的口頭通知,可以說還處于試運行階段,具體細則并不清楚。
準點起飛能治好航班延誤的病嗎?有航空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在全國航班數量時刻沒有調整、空域開放程度沒有增加的基礎上,如果把飛機都放出去的話,就只能全部堵在天上。按時起飛并不意味著能按時降落,很有可能需要在空中盤旋、等待。”
質疑這項政策無法真正解決航班延誤只是問題之一,空中繞飛等候的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不少網友在微博中指出,多批次、多架次航班擁擠在同一航路,如何防止空中相撞對航空公司是一個很大考驗。還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由于飛機不能在空中懸停,為了能夠有足夠的油量應付盤旋,航空公司不得不增加油量來應對,這無形之中也增加了成本,最后很有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毫無疑問,民航局是為治理航班延誤,才首次提出了“不限起飛”的新招。但原本的地面等很有可能變成了空中等,這一尚處“試運行”中的措施已然成為不少人詬病的大“忽悠”,讓民航局的這些工作顯得吃力不討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空管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即便是不受限的放行,也是在可控范圍內的。“主要是指機場早高峰出港期間的放行不受限制,因為如果早班出港延誤,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例如避開雷雨天氣,所以并不是絕對意義的‘隨到隨飛’。”該人士認為,在目前暫時無法獲得更大的空域資源和機場保障能力的前提下,這是一種很大限度的努力嘗試。
飛機為何要流量控制?
經常坐飛機的乘客有體會,在接到延遲飛行的通知時,延誤理由經常顯示為“空中管制”,這就引發了乘客對機場及空管局的諸多不滿,天空這么大,飛機為什么還要流量控制?由于每條航路、每一個機場在同一時間能夠容納的飛機架次是有限制的,飛機之間必須存在高度和距離差。為確保安全,某段時間內起飛降落該空域的飛機架次過多時,就會采取航班流量限制手段。
除了空域,一架飛機從A地飛往B要經過飛機場的停機坪、跑道、機場上空的走廊口、降落機場上空的走廊口、跑道、停機坪,在任一環節上的“堵車”或是出現特殊情況,都會導致流量控制,流控是所有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
總部設在美國的知名空中旅行數據提供商FlightStats的最新報告顯示,6月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的22019個航班中,僅有18.3%準時起飛。在接受調查的上海、廣州、昆明、南京、長沙和烏魯木齊等機場中,沒有哪家機場能做到讓半數航班準時起飛。
今年5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2012年全國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航班正常率為74.83%,為近5年來最低,而在2012年航班不正常原因分類統計中,航空公司原因(38.5%)和流量(25%)已經超越天氣原因(21.6%),成為導致航班延誤的兩大主要原因。
近期甚至有空管人員透露,目前有些延誤是因為飛機“插隊”造成的,載有政界官員、商界大亨以及民航業內領導的要客航班可以享受優先放行。
據了解,飛機完成一趟飛行實際上是和三級空管系統發生聯系的。這三級空管系統由低到高依次是:塔臺管制室、進近管制室、區域管制中心。這三級管制是隨著飛機不同的飛行階段而逐級交接管制的。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位管制員都不會隨便網開一面,因為這樣承擔很大的技術風險,但并不排除管制員會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對一些重要人士給予優先權。
特權先行固然讓人可恨,但在“官員富人先飛”成為噱頭的背景下,我國飛機晚點的根本原因不能被忽略或轉移。
飛機晚點誰之過?
有數據顯示,中國民用空域資源僅占20%的空域,因此科學分配空域資源才是解決航班低準點率問題的關鍵。
對此,該內部人士并不否認,但他指出我國空域的軍民用比例空域并不能簡單的用面積占比來計算。“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整個東部地區軍民航可能五五分成,如果算上廣大西北地區,民航的占有率就比較低了。此外,空域還有一個空間的問題,有些限制區在高度上是有所控制的,比如某一高度以下是軍用,某一高度以上民航也可以用,空域還有一部分是臨時、協調空域,空軍不用的時候民航可以用。”
民用空域比率并不像數據顯示的那樣低,那么影響近年來航班準點率節節下降的根本在哪里?
有分析認為,我國飛機晚點與航空公司、機場、空管等方面多頭管理以及步調未能協調一致有關,如航空公司歸國資委管理、機場歸地方政府管理(除首都機場、西藏機場外)、空管歸民航局管、空域資源歸軍方管理等,因而國內航空市場在一定意義上存在著壟斷經營和競爭不充分問題;加上一些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不足,與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造成飛機晚點現象難以根本好轉。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看到航班正常率連年下降的數據外,忽略了另一個數據的增長,那就是航班量。
近十年來航空運輸的周轉量以每年平均14%的速度在增長,但是航路和航線里程年平均增長率不到3%,空域調整的余度越來越小,難度也越來越大。該內部人士透露,“我們的航班增長量和民航相關的綜合保障能力、保障水平很不匹配,這是造成航班延誤的深層原因,也是我們目前能夠下手著力解決的突破點。”
如何從技術層面保障航班的準點率?在歐盟有30多個國家共用一套流量管理系統,他們能夠通過這一系統交換所有與飛行相關的信息,并及時將精確到分鐘的延誤信息反饋至相關空管局及機場,做到全面應對調控,我國也在大力推廣新一代空管系統。
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促進民航業發展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廣新一代空管系統,加強空管通信、導航、監視能力及氣象、情報服務能力建設,提升設備運行管理水平。在空域問題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加強空域使用的靈活性,提高空域資源利用率無疑是解決航班延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