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事發一年多的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院長陳英旭涉嫌貪污案,再度引起廣泛關注。據檢察部門指控:陳英旭授意其博士生陸續以開具虛假發票、編造虛假合同、編制虛假賬目等手段,將1022萬余元專項科研經費套取或者變現非法占為己有。如這一指控被法院認定,此案可能創下貪污科研經費的新紀錄。
因為該案,國內有關科研經費的使用問題最近也成了熱門話題。其實濫用科研經費,在我國是個老問題。多年以來,其在高校中尤為嚴重。一些教授或者其他研究人在申請課題以后,為了避免科研經費分給別人,常常獨自一個人搞,拒絕其他教授的參與,其把自己變成“個體戶”,然后指揮自己的幾個學生參與搞項目。在項目的操作過程中,老師就是“老板”,學生則成了“打工仔”,學生給老師打工,老師給學生工錢。由于缺乏外人的監管,項目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經費濫用就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大到買房與買車,小到給孩子買個鉛筆或玩具,都能從科研經費里開支報銷。很多人不僅僅是違規報銷,他們甚至將科研經費完全轉作它用,或者完全進了自己的腰包。也正是這樣的現實,一些教授甚至將獲得科研項目和經費當成了發財致富的手段。當然,這樣的問題并不僅僅在高校出現,在其他一些科研院所,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
為了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甚至還有一些人,將自己的課題稍微進行一下改變,然后就用新的名頭申請新的科研項目。而后,獲得經費的絕大部分照例又進了自己的腰包。究竟該如何嚴管科研經費的使用?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多年來并沒有解決,這主要是沒有采取有力的舉措所致。
嚴管科研經費,首先就是要從嚴監管。這就要求學校或者相關科研機構承擔起監管科研經費使用的職責,保證其用到合理的地方。為了防止相關研究人員變成個體戶,我認為科研項目一般都易實行兵團作戰的方式,大項目大兵團,小項目小兵團,這樣容易發揮大家的團隊精神,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涌現,事實上,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其次,在多人參與的情況下,大家相互制約,可以有效遏制科研經費落入個人腰包。當然為了防止集體濫用科研經費,建立嚴格的科研經費使用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任何一個研究項目,其究竟該花多少錢?最后花了多少錢?也要實施有效的監管。這些年,很多科研項目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其最后沒有用完的錢也沒被項目責任人退還,一般都是想方設法花得一干二凈。如果有了嚴格的審計機制,科研項目突擊花錢的現象應該會得到遏制。
不過科研經費嚴格監管處理不當,也會對科研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這些年在國內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單位管得太嚴格了,研究人員沒有自由權,往往其正常的出差或者學術交流也會出現問題。于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成了我國科研經費管理的生動寫照。
科研經費的管理必須保證一定的靈活性,允許研究人員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是前提是其研究項目和平時的研究進展以及花錢的去向一定要公開透明,這樣才能避免錢不會亂用。在美國等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科研經費的使用比中國要規范得多,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經費使用方面遵循了公開透明的原則。
當然,想辦法提高教授和科研人員的基本待遇也是遏制科研經費濫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多年來,在我國,無論是教授,還是基層科研人員,絕大部分的基本待遇都很低。科研項目給他們創收提供了途徑。現在,如果光想著嚴管科研項目的經費使用,而不考慮提高教授和科研人員的基礎待遇,任何舉措都很難收到實質性的效果。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總是會有人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