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社會責任承擔之實際績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司法救濟的有效性。然而,當前的法律條文存在針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定義模糊不清,針對的對象模棱兩可,公司的運作缺乏社會監督等方面的問題,致使在有法律上的依據的情況下,在社會實踐中難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和完善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支持,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法律拘束力;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016-02
一、問題的提出
2005年10月27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此條規定為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是對社會責任運動的有力支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俊海教授認為,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司法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立法者對世界公司法的一大貢獻[1]。但實踐中,由于公司對社會責任的認識程度的差異,導致公司在公司社會責任與營利最大化之間的搖擺不定。我們可以發現在企業不良事件曝光后,凡是這些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的幾乎都是大公司,它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社會輿論和媒體的監督之下。而一些小公司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行為很難被監管,可以說法律暫時很難對這些隱性的問題進行調整。《公司法》確實將公司的社會責任納入到了法律條文中,但在很多時候這看來只是一句倡議性的口號。法學界也對這個條文進行反思的研究,總結起來有兩點:一是公司法第5條是否具有拘束力;二是如何完善公司社會責任制度,將這一制度落到實處。
二、對公司社會責任法律拘束力的思考
(一)學者們對于公司社會責任拘束力的評價
從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角度講,公司應當對于委托的利益相關者承擔一定的義務。如果公司違背了相應的義務,就必須受到責任的追究。從《公司法》第5條來看,“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這些詞匯都屬于道德的范疇,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2],故把第五條看成是道德條款。還有的學者從法條的文義解釋出發,將該條款前段中的“遵守法律、行政法規”解釋為法律責任,而將后段中的“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解釋為道德責任[3]。也有學者從法理學法律規范性質的角度來分析這一法條的拘束力時,將它定性為倡導性的宣示性條款[4],認為這一條款主要是對公司進行鼓勵、建議、提倡或者勸導作為或不作為的宣示。
從上述學者們對公司法第5條社會責任規定的評價可以看出,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來闡述公司社會責任定性,但絕大多數學者注重于法條本身的內容上,認為該條款所規定的責任是一種道德責任的宣示,這就意味著公司社會責任不具有拘束力,故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很難起到調節作用。
(二)對公司社會責任拘束力的思考
對于公司社會責任是否具有拘束力,筆者贊同上述第三個觀點,即:《公司法》第5條是倡導性的宣示性條款,并且在此基礎上,這種宣示性的條款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從條款本身的角度講,第5條的條款為一句話。條款中,“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說明公司一定要在法律的規范下從事商業活動,如果公司不履行相關義務,那《公司法》就會追究其相應的責任。“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之前沒有定語或狀語來進行修飾,但根據立法者意志的連貫性,我們可以認為在“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之前,乃至后面的“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之前隱含著“必須”兩字,說明立法者在創制這條條款之時,明確了公司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同時,這個條款的后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法定義務的補充,不僅在法律上有拘束力,而在社會道德層面也有一定的拘束作用。
第二,從法理學對規則分類的角度看,公司社會責任作為《公司法》第5條出現在總則部分,引導公司從事經營活動,這些規定更像是具有法律原則功能的規則。如同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原則,這些原則性的規定并沒有人質疑其拘束力。在司法實踐中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適用原則,猶如憲法中的各種條款,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指引著憲法司法適用。不能因為公司法對公司社會責任規定的不明確,就僵化地否認其在法律上的拘束力。王利明教授認為,由于法律不可能窮盡公司的所有義務,而且公司在不同的經營時期,它負有的義務也是動態變化的,所以僅僅依靠法定義務來約束公司顯然是不夠的,應該通過一些抽象性的、原則性的規定來整體上規范公司的行為[5]。因此,公司社會責任制度確有拘束力。明確了這一點,能使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更加注重和切實履行好法律所賦予的義務。
三、對公司社會責任落實到實處的思考
既然公司法的公司社會責任規定具有法律的拘束力,然而該法律制度在適用時得到的結果卻與理論設想相差甚遠。所以要不斷完善這一法律制度。
第一,明確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很多時候,人們針對某一個問題有爭論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對某一事物的概念有不同的見解。由于是公司對“社會”的責任,社會具體指什么,學者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公司社會責任本來就是一個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不能簡單地從某一個方面去斷定,既可以是道德,也可以是法律。根據《公司法》第5條的規定,可以看到它不管是從法律的層面還是道德的層面,都反映的公司社會責任的價值追求。不過,如果沒有法律的確定、強制,不僅不會實現公司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而且還可能使其他的公司乃至整個社會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在現階段,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是第一位的。不過光有公司法第5條的一句話是不夠的,需要對《公司法》中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性質、內容和違法后果進行明確的規定,從細節上加以完善,使法條更具操作性。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促進公司社會責任的真正落實。目前,中國公司立法借鑒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經驗,可以說,中國公司法中關于公司治理模式的規定已經比較完備。中國近幾年的公司社會責任實踐充分表明,中國的許多公司開始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積極行動,包括修改章程以增加社會責任條款、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強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保障生產安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并公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報告以便公眾進行監督。事實證明,公司治理過程中考慮相關人利益未必就會損害股東的利益,相反,股東能夠從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行動中獲取更加廣泛的利益。
第三,建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公開制度。如果公司透露出的信息是充分的、公開的,那么當公司不履行社會責任時,會給消費者和社會造成不信任感,就會受到經營上的強烈沖擊。現實的經濟實踐表明,消費者和社會得到的信息不僅是不充分的,而且其信息的分布是不對稱的,由此導致了作為具有優勢信息一方的公司利用其充分的信息優勢來逃避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了改變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更好地發揮社會公眾和政府對公司履行公司社會責任的監督功能,我們必須建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公開制度。應當通過法律對公司公開其信息的內容、方式等作出嚴格的限制,以便在保障公司商業秘密不被侵犯的前提下,更好地實現公司與社會的信息對稱。
第四,建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加強公司利益與公司社會責任的一致性,是促使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途徑和方向。如果能夠給予公司相應的獎勵,這樣會更加促使公司履行好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激勵機制的推動下,公司能夠將自身的社會責任不斷放大,在運營好公司的前提下,通過努力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還能夠得到一定的利益。筆者認為,要建立好激勵機制應當通過法律和政府的引導,完善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有效激勵措施。對公司來說,履行社會責任,更多地應該是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公司的發展方向,包括公司的文化和價值取向,以提高公司的社會公信力。這樣,社會責任就與企業的經營目標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企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第五,建立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監督機制。一方面,要加強政府的監督力度,切實執法司法。政府的社會管理者身份決定了政府的職責是實現社會各主體之間的有序協作,保證社會各部分之間的利益均衡,政府的監督力度直接影響到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力度。因此,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各種違法行為,政府必須嚴格依照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強制約束,嚴格規范公司的行為,迫使公司能夠很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社會公眾要加強對公司的監督,一旦發現某個公司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對公司進行監督,這對公司起到了一定意義上的監管,畢竟公司的發展要靠社會公眾的支持。
四、小結
對于中國的公司來說,社會責任是一個法律對定的義務,也是道德層面的要求。一個公司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社會的支持,相應的,公司在發展前進的時候,不能忘記自身所被賦予的使命。這不僅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機遇。一些公司通過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已經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對公司的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同時,通過法律的不斷完善,明確公司自身所承擔社會責任,也是法治不斷完善的體現。同時,完善公司社會責任制度,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立法爭點與解釋難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53.
[2] 王雄文.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化與法律化[J].行政論壇,2007,(6):27-29.
[3] 樓建波.中國公司法第5條第1款的文義解釋及實施路徑——兼論道德層面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J].中外法學,2008,(1):36-38.
[4] 胡曉靜.論公司社會責任:內涵、外延和實現機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2):69-72.
[5] 王利明.談談公司的社會責任[EB/OL].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