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活動。貴州作為中國主要的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地之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外出打工較多。因此從人口流動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相關論證,并提出相關建議來協調民族地區合理人口流動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人口流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貴州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094-02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擴大,于是許多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利益,紛紛從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地區流向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貴州作為中國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經濟基礎較為落后,民族地區外出打工現象較為常見,因此大量的人口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人口流動狀況
(一)人口流動概念
人口流動屬于人口遷移的范疇,它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改變。人口流動按照人們居住地的性質可分為人口城鎮間、城鄉間、鄉村間和市內間等幾種情況 [1]。本文中所提到的人口流動主要是指戶籍未發生改變,然而生活或工作地發生了改變。
(二)貴州民族地區人口流動特點
1.常住少數民族人口減少。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斷加大,許多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經濟利益紛紛外出打工。從2011年貴州省人口普查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外出省外的719萬人口中,少數民族有326萬人,占外出省外總人口的45.35%,比省內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比重高 9.24 個百分點,因此民族地區人口流動現象較為普遍。
2.民族地區外出農民工素質明顯提高。與“五普”相比,“六普”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貴州人民的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在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數為2840.03萬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 310萬人,占總人口的81.74%,比2000年提高9.96個百分點 [2]。
3.民族地區人口流動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據相關數據顯示,貴州民族地區的人口流動主要是以自發結伴外出為主,投靠親戚鄰里介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通過政府統一有計劃組織外出僅占很少的一部分,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貴州民族地區外出打工的農民仍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發性。
4.貴州民族地區人口流向具有不穩定性。在改革開放初期,滬惠等東南沿海地區因其改革較早、發展較快、經濟較為發達且距貴州較近而吸引了大量的民工流入。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內地基礎設施得到了不斷完善,貴州民工流向逐漸由以東南沿海為主轉向以貴州本省和周邊省市為輔的多元流向發展。
二、人口流動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流動受動機、距離、規模、流向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因此人口流動對流出地和流入地影響是多方面的,即人口流動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一)人口流動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
1.解決民族地區人地矛盾。在歷史上貴州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等負面印象。貴州少數民族多居住于烏蒙山區的崇山峻嶺之間,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因此,在經濟較為落后的時期,開山采伐成了許多村民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大量的人口外流有效地減輕了民族地區人口對耕地的壓力,有利于把剩余勞動力資源轉化為資本,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大量資金。這對于民族地區緩解人地矛盾,保護生態環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習俗中“落葉歸根”、“安土重遷”、“榮歸故里”等傳統思想非常嚴重,因此只要他們有條件都會選擇回到故里 [3]。農民工在外出打工過程中學得一些先進技術,然后回到家鄉創業,從而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提高了當地的人均收入水平。貴州民族地區收入水平長期低于發達地區,流出人口的收入水平要高于留守于本地的居民,這正是許多民族地區村民選擇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人口流出,一方面可以增加家庭生活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帶動當地工業的發展促使工業反哺農業,進而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提高民族地區居民收入水平。
4.有利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斷假說”論認為,人口流動導致生育數量減少。他們認為影響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流動可能會導致夫婦的分離,從而減少與配偶的性交機會[4]。從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貴州近年來人口出生率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中斷假說”論不謀而合。據筆者了解的情況,在貴州民族地區人口流動后,許多農村婦女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她們的生育觀念會趨同于流入地的生育觀念。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人口流動有利于國家計劃生育的實施。
(二)人口流動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1.人才流失。根據國際慣例,能夠主動選擇流出的人口都是素質較高的人才。貴州民族地區流出人口多以青壯年為主,他們具有較強的勞動能力,大量青壯年的流出必然造成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影響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貴州民族地區大量青壯年的流出一方面使得農業勞動力出現老齡化,從而減少了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影響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大量的兒童由老齡人來撫養加重了老年人的負擔,導致大量“留守兒童”出現,從而影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2.農村地區經濟風險加大。農民外出打工賺取的大量收入一方面有利于推動家鄉的建設,但同時也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民族地區經濟安全。當出現金融危機或民工流入地產業升級時,這些農民工可能會面臨著失業的危險,因此依靠“輸血”來發展民族的地區經濟具有相當大的風險性。
人口流動加速世界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從流出地來說,還是從流入地來說,人口流動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作用會越來越大。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貴州民族地區來說,人口流出雖然存在著一些弊端,但也不失為一種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最為有效的辦法。權衡兩者關系,人口流動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利大于弊。
三、協調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的對策
1.發展教育提高民族地區人口素質。從 “六普”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數為2 840.03萬人,比“五普”增加 310萬人,占總人口的81.74%。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貴州民族地區教育普及程度相對于發達地區來說,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民族地區人口素質對于發展民族地區地方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
2.促進合理人口流動解決剩余勞動力分配。人口流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地區就業壓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5]。因此合理的人口流動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一部分外出務工先富起來的農民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引導著農村勞動力的再次轉移,進而促進民族地區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調整民族的地區產業結構。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將影響著該地區人口的流動結構。貴州民族地區傳統農耕種植業占有很大的比重,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需要的勞動力有限,于是大量剩余勞動力流入珠三角或滬寧杭謀求發展。然而隨著東部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導致大量裁員,從而影響到民工的就業與生活收入,最終將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應該借助本地區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及其與之相關的特色產業,從而調整當地產業結構,實現民工本地就業以促進民族地區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4.加大對貴州民族地區的援建力度。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仍處于欠開發欠發展階段,因此外界對于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造血”和“輸血”都顯得尤為重要。(1)加強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貴州少數民族大部分居住于叢山之中的小盆地,大山阻隔他們與外界的聯系,因此加快民族地區的交通、水利建設,尤其是與民族群眾生活相關的公益事業的發展,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援建民族產業,解決當地就業問題。貴州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大力發展民族特色旅游產業,促進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對于緩解民族地區的人地矛盾問題,以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為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3)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民族地區生態補償制度。大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都處在生態保護的核心地帶,當地民眾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因此對于受益區域或單位就應該支付合理補償給當地居民,以此鼓勵當地居民為保護生態環境所做的貢獻。
綜上所述,如何使貴州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是中國當前和今后解決民族地區農村人口與經濟問題的重要課題,它關系到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繁榮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因此,正確認識民族地區人口流動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實現新農村建設,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 陳慧琳.人文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66.
[2] 貴州省統計局.2011年貴州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 李銀河.生育與村落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69-85.
[4] Brockerhoff,M.and X.Yang.Impact of migration on fertility insub-Saharan Africa[J].Social Biology1994,41(1-2):19.
[5] 馬金龍,李莉.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以寧夏固原市為例[J].西北人口,2006,(2).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