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門預算項目支出是行政事業單位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務或事業發展目標確定的年度事業發展項目,并依據具體工作內容編制的年度項目支出計劃。強化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質量,是加快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的內在要求。在對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存在的問題進行評審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更好地編制部門預算項目支出提高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水平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評審;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133-02
部門預算是編制政府預算的一種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個部門編制,反映政府各部門所有收入和支出情況。其中的項目支出預算更是反映了政府在未來一段時期的活動選擇和成本估算。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質量的高低,決定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質量的高低。本文在2010年對某市本級預算單位2011年度部門預算項目支出實施評審的基礎上,針對評審中發現的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及對策探討,以供更好的研究和規范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工作。
一、部門預算項目支出評審工作組織實施
此次評審選擇了包括公安、國土、教育等30個被評審部門,共計197個預算單位,涉及行政政法、社會保障、教科文、農業、企業及綜合法規等七個業務支出處室對口管理的單位。評審預算單位的面達到66.78%,評審部門項目支出額占全市所有部門項目支出總額的61.97%。
各預算單位“一上”后,業務支出處室對“一上”項目篩查過濾一遍,將根本不成立或財力不可能的項目擋在評審范圍之外,篩查通過的項目才進入下一階段即我中心實質性評審環節。
具體評審操作中,先審閱資料,后深入到各預算單位,補充收集證據(包括法律法規、文件、合同、會議紀要、市級領導批件等)。設備物資以市場價格或報價單價格為依據進行審核;外購服務項目以雙方過去簽訂的合同為依據,參照國家相關行業收費標準結合我市實際情況進行審核;活動類、調研類、宣傳類、特殊事務類等無嚴格標準的項目,以被評審單位以前年度的實際支出情況為基礎,評審時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把握適當調整;相同項目的上年度預算數也是本次評審的重要對比指標。
二、評審結果
30個部門計197個預算單位2011年“一上”申報1 349個專項,經業務支出處室篩查后剩下1 205個項目后進入財政評審實質性評審,經評審整合成為1 007個項目。審定總金額與“一上”數同口徑對比核減率49.45%;與業務支出處室篩查后的“一上”數同口徑對比,核減率38.81%。
三、評審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1.項目專屬性不強,許多項目與基本支出的內容重復混淆,或者說不構成專項。這種現象,幾乎所有預算單位都存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1)項目支出分解為支出明細要素后,評審人員發現項目沒有主題核心,支出明細組成與項目內容缺乏相關性。例如某系統,所有相關工作及職責無一例外均以項目名義申請專項經費,項目圍繞著“經費”設置。(2)因為部分預算單位申報項目支出的組成內容中能體現項目核心用途的項目直接費很少,大量的交通費、招待費、工作會議費、辦公費等一般商品和服務支出以及一般性的外出學習、考察、調研等費用,并非部門(單位)專項工作必需、合理的費用,有的甚至為了壓減當年的“四費”,項目上年故意不列支出,結轉到下年列支。
2.“零基預算”沒有落實到部門項目支出預算中去。依照往年慣例設置專項的“味兒”很厚重,部門項目預算并未真正做到完全以專項工作為中心。預算單位老是在打要錢的報告,支出處室總有寫不完的簽報,原因大致可歸結于此。依照慣例預算項目支出,客觀上不能調動預算單位編好編細部門項目預算的積極性,因為他(她)們清楚如果老項目增加金額以及新報項目,幾乎都會被“槍斃”掉。依照慣例安排預算的做法,可能已經影響到了財政資金的效益。
3.政策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性,導致資金分配失衡,支出差距較大。一是臨聘人員待遇差距大:有收入來源的比沒有收入來源,例如,(1)臨聘人員數量與薪酬標準,一些預算單位依照相關文件制定的工資水平太低,請不到專業人員,同時反映編制及勞動人事部門核定的臨聘人員數量無法滿足預算單位業務發展需要,臨聘人員經費不夠怎么辦,情急之下,預算單位只得湊報項目來彌補,甚至將專項中的商品與服務費指標改換為臨聘人員經費。資金的現實供給與單位真實需求這一矛盾無端增添了預算單位的工作量和煩惱。(2)學校這一塊,一般財力保證教師工資福利,另加每生每年150元~180元撥付公用經費,學費收入則全部原路返還到學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這一政策規定,使得學校之間經費投入差別很大,強者愈強弱者更弱,一般職業教育比義務教育好,純高中比有義務教育的高中好,名校比普通學校好,教育資源投入不均衡,民眾不能享受教育公平。(3)某考試院,事業單位參公務員管理,財政按每人1.5萬元撥公用經費,該院組織各類考試年收入3 000多萬元,除上繳省院1 000多萬元,其余2 000多萬元化為“項目”以考養考,也是現有政策的某些規定導致財政不能統籌調整。
4.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編報、評審的技術手段落后。目前的做法是,預算單位每年制成電子文檔表格(項目申請書,項目明細表),每年復印大量立項依據及測算依據的材料,一式兩份報財政部門,修改調整后“二上”又報一次,年年這樣報周而復始。進入評審程序,再次補充完善依據材料。半手工化操作,不僅效率低,還消耗大量紙張與電腦輔材。
四、對提高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工作的建議
1.財政部門可嘗試進一步完善公用經費標準,還原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的專項屬性,力戒項目專款被一般公用費用化。該市目前公用經費按在編人數每人每年1.2、1.5、2、2.5、3.5等五個檔次標準控制,雖簡便易行,但預算單位普遍認為控制標準遠少于實際需要,只得以“項目”來“折騰”。對比外省某市的控制標準,由二塊組成,一部分按在編人數每人每年1.9、2.1、2.5、3萬元計,另一部分按實有車輛數每輛每年3.15、3.7萬元計。該市已嘗試在農口單位(水務、農業、畜牧)2011年的項目支出中不列交通費,改在公用經費中按在編車輛數再給予每臺車每年1萬元~2萬元的交通費預算,成功地邁出了完善公用經費標準的第一步。還應根據各預算單位的職責、業務特點、有獨立辦公院址還是集中在政府機關大院等不同情形,制訂出更為詳細可行的公用經費標準來,不再發生要用專項經費去彌補一般公用經費的現象,項目就是實實在在的專項工作,專項經費就是項目實實在在需要的費用。
2.在項目支出預算管理中引入支出結構模型。無論是部門項目還是公共項目,任何項目費用都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項目直接費,它是項目總支出中的直接部分,單位不同,項目性質不一樣,甲項目與乙項目的直接費完全不可比;二是項目其他費用,它是指承擔專項工作或任務,一般會導致預算單位在限額公用經費之外增加耗費,專項越多耗費越多,是項目總支出中的間接部分。項目其他費用與項目直接費形成一定的數值比例關系(例如1.5%~6%),如同建設單位管理費按建設工程第一二類費用總和的1.5%計取一樣。項目支出結構如此定量化以后,安排到預算單位的項目其他費用完全取決其承擔專項(包括公共項目)的多少,不須再常年性設置“系統業務費”等專項。
3.在預算單位中,實行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申報權等級制。例如,信息網絡化運行建設及維護類項目實行一級單位和市信息中心聯合申報制;一級單位才有位宣傳調研會議活動類項目的申報資格,基層單位則不能申報;物業管理類項目及房屋和設備大中型維修改造類項目,均集中在機關事務管理局申報,其他預算單位則無權申報該類專項。
4.不同情形的預算指標結余,應有不同的處理辦法。行政事業單位實行的是收付制度,而有的預算單位當年竟然還在使用數年前的預算結存指標。項目年度預算,經歷了“二上”“二下”后,國庫集中支付環節按已明確的支出細項控制支付,防止項目之間調劑使用,項目內支出細項不應“竄”用尤其不能竄為“四費”。對經常性行政事業類項目預算指標結余,年終全部“清零”;對一次性跨年限的基本建設類項目預算指標結余則可結轉下年度使用。
5.改造“E財”部門預算管理系統,為每個預算單位設置檔案盒長久保存立項依據和測算依據。借助改造后的“E財”,網絡報送網絡審核,預算單位不再報送紙文本,下年度只需補充新的立項依據和測算依據即可,甚至只需傳送掃描圖件。預算單位“一上”申報,業務處室篩查,中心實質性評審,預算處復核匯總,四個層次獨立又相互銜接,責任明確,提高效率且節約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編、審成本。
部門預算是編制政府預算的一種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個部門編制,反映政府各部門所有收入和支出情況。其中的項目支出預算更是反映了政府在未來一段時期的活動選擇和成本估算。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質量的高低,決定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質量的高低。本文在2010年對某市本級預算單位2011年度部門預算項目支出實施評審的基礎上,針對評審中發現的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及對策探討,以供更好的研究和規范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工作。
一、部門預算項目支出評審工作組織實施
此次評審選擇了包括公安、國土、教育等30個被評審部門,共計197個預算單位,涉及行政政法、社會保障、教科文、農業、企業及綜合法規等七個業務支出處室對口管理的單位。評審預算單位的面達到66.78%,評審部門項目支出額占全市所有部門項目支出總額的61.97%。
各預算單位“一上”后,業務支出處室對“一上”項目篩查過濾一遍,將根本不成立或財力不可能的項目擋在評審范圍之外,篩查通過的項目才進入下一階段即我中心實質性評審環節。
具體評審操作中,先審閱資料,后深入到各預算單位,補充收集證據(包括法律法規、文件、合同、會議紀要、市級領導批件等)。設備物資以市場價格或報價單價格為依據進行審核;外購服務項目以雙方過去簽訂的合同為依據,參照國家相關行業收費標準結合我市實際情況進行審核;活動類、調研類、宣傳類、特殊事務類等無嚴格標準的項目,以被評審單位以前年度的實際支出情況為基礎,評審時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把握適當調整;相同項目的上年度預算數也是本次評審的重要對比指標。
二、評審結果
30個部門計197個預算單位2011年“一上”申報1 349個專項,經業務支出處室篩查后剩下1 205個項目后進入財政評審實質性評審,經評審整合成為1 007個項目。審定總金額與“一上”數同口徑對比核減率49.45%;與業務支出處室篩查后的“一上”數同口徑對比,核減率38.81%。
三、評審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1.項目專屬性不強,許多項目與基本支出的內容重復混淆,或者說不構成專項。這種現象,幾乎所有預算單位都存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1)項目支出分解為支出明細要素后,評審人員發現項目沒有主題核心,支出明細組成與項目內容缺乏相關性。例如某系統,所有相關工作及職責無一例外均以項目名義申請專項經費,項目圍繞著“經費”設置。(2)因為部分預算單位申報項目支出的組成內容中能體現項目核心用途的項目直接費很少,大量的交通費、招待費、工作會議費、辦公費等一般商品和服務支出以及一般性的外出學習、考察、調研等費用,并非部門(單位)專項工作必需、合理的費用,有的甚至為了壓減當年的“四費”,項目上年故意不列支出,結轉到下年列支。
2.“零基預算”沒有落實到部門項目支出預算中去。依照往年慣例設置專項的“味兒”很厚重,部門項目預算并未真正做到完全以專項工作為中心。預算單位老是在打要錢的報告,支出處室總有寫不完的簽報,原因大致可歸結于此。依照慣例預算項目支出,客觀上不能調動預算單位編好編細部門項目預算的積極性,因為他(她)們清楚如果老項目增加金額以及新報項目,幾乎都會被“槍斃”掉。依照慣例安排預算的做法,可能已經影響到了財政資金的效益。
3.政策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性,導致資金分配失衡,支出差距較大。一是臨聘人員待遇差距大:有收入來源的比沒有收入來源,例如,(1)臨聘人員數量與薪酬標準,一些預算單位依照相關文件制定的工資水平太低,請不到專業人員,同時反映編制及勞動人事部門核定的臨聘人員數量無法滿足預算單位業務發展需要,臨聘人員經費不夠怎么辦,情急之下,預算單位只得湊報項目來彌補,甚至將專項中的商品與服務費指標改換為臨聘人員經費。資金的現實供給與單位真實需求這一矛盾無端增添了預算單位的工作量和煩惱。(2)學校這一塊,一般財力保證教師工資福利,另加每生每年150元~180元撥付公用經費,學費收入則全部原路返還到學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這一政策規定,使得學校之間經費投入差別很大,強者愈強弱者更弱,一般職業教育比義務教育好,純高中比有義務教育的高中好,名校比普通學校好,教育資源投入不均衡,民眾不能享受教育公平。(3)某考試院,事業單位參公務員管理,財政按每人1.5萬元撥公用經費,該院組織各類考試年收入3 000多萬元,除上繳省院1 000多萬元,其余2 000多萬元化為“項目”以考養考,也是現有政策的某些規定導致財政不能統籌調整。
4.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編報、評審的技術手段落后。目前的做法是,預算單位每年制成電子文檔表格(項目申請書,項目明細表),每年復印大量立項依據及測算依據的材料,一式兩份報財政部門,修改調整后“二上”又報一次,年年這樣報周而復始。進入評審程序,再次補充完善依據材料。半手工化操作,不僅效率低,還消耗大量紙張與電腦輔材。
四、對提高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工作的建議
1.財政部門可嘗試進一步完善公用經費標準,還原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的專項屬性,力戒項目專款被一般公用費用化。該市目前公用經費按在編人數每人每年1.2、1.5、2、2.5、3.5等五個檔次標準控制,雖簡便易行,但預算單位普遍認為控制標準遠少于實際需要,只得以“項目”來“折騰”。對比外省某市的控制標準,由二塊組成,一部分按在編人數每人每年1.9、2.1、2.5、3萬元計,另一部分按實有車輛數每輛每年3.15、3.7萬元計。該市已嘗試在農口單位(水務、農業、畜牧)2011年的項目支出中不列交通費,改在公用經費中按在編車輛數再給予每臺車每年1萬元~2萬元的交通費預算,成功地邁出了完善公用經費標準的第一步。還應根據各預算單位的職責、業務特點、有獨立辦公院址還是集中在政府機關大院等不同情形,制訂出更為詳細可行的公用經費標準來,不再發生要用專項經費去彌補一般公用經費的現象,項目就是實實在在的專項工作,專項經費就是項目實實在在需要的費用。
2.在項目支出預算管理中引入支出結構模型。無論是部門項目還是公共項目,任何項目費用都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項目直接費,它是項目總支出中的直接部分,單位不同,項目性質不一樣,甲項目與乙項目的直接費完全不可比;二是項目其他費用,它是指承擔專項工作或任務,一般會導致預算單位在限額公用經費之外增加耗費,專項越多耗費越多,是項目總支出中的間接部分。項目其他費用與項目直接費形成一定的數值比例關系(例如1.5%~6%),如同建設單位管理費按建設工程第一二類費用總和的1.5%計取一樣。項目支出結構如此定量化以后,安排到預算單位的項目其他費用完全取決其承擔專項(包括公共項目)的多少,不須再常年性設置“系統業務費”等專項。
3.在預算單位中,實行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申報權等級制。例如,信息網絡化運行建設及維護類項目實行一級單位和市信息中心聯合申報制;一級單位才有位宣傳調研會議活動類項目的申報資格,基層單位則不能申報;物業管理類項目及房屋和設備大中型維修改造類項目,均集中在機關事務管理局申報,其他預算單位則無權申報該類專項。
4.不同情形的預算指標結余,應有不同的處理辦法。行政事業單位實行的是收付制度,而有的預算單位當年竟然還在使用數年前的預算結存指標。項目年度預算,經歷了“二上”“二下”后,國庫集中支付環節按已明確的支出細項控制支付,防止項目之間調劑使用,項目內支出細項不應“竄”用尤其不能竄為“四費”。對經常性行政事業類項目預算指標結余,年終全部“清零”;對一次性跨年限的基本建設類項目預算指標結余則可結轉下年度使用。
5.改造“E財”部門預算管理系統,為每個預算單位設置檔案盒長久保存立項依據和測算依據。借助改造后的“E財”,網絡報送網絡審核,預算單位不再報送紙文本,下年度只需補充新的立項依據和測算依據即可,甚至只需傳送掃描圖件。預算單位“一上”申報,業務處室篩查,中心實質性評審,預算處復核匯總,四個層次獨立又相互銜接,責任明確,提高效率且節約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編、審成本。 部門預算是編制政府預算的一種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個部門編制,反映政府各部門所有收入和支出情況。其中的項目支出預算更是反映了政府在未來一段時期的活動選擇和成本估算。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質量的高低,決定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質量的高低。本文在2010年對某市本級預算單位2011年度部門預算項目支出實施評審的基礎上,針對評審中發現的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及對策探討,以供更好的研究和規范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工作。
一、部門預算項目支出評審工作組織實施
此次評審選擇了包括公安、國土、教育等30個被評審部門,共計197個預算單位,涉及行政政法、社會保障、教科文、農業、企業及綜合法規等七個業務支出處室對口管理的單位。評審預算單位的面達到66.78%,評審部門項目支出額占全市所有部門項目支出總額的61.97%。
各預算單位“一上”后,業務支出處室對“一上”項目篩查過濾一遍,將根本不成立或財力不可能的項目擋在評審范圍之外,篩查通過的項目才進入下一階段即我中心實質性評審環節。
具體評審操作中,先審閱資料,后深入到各預算單位,補充收集證據(包括法律法規、文件、合同、會議紀要、市級領導批件等)。設備物資以市場價格或報價單價格為依據進行審核;外購服務項目以雙方過去簽訂的合同為依據,參照國家相關行業收費標準結合我市實際情況進行審核;活動類、調研類、宣傳類、特殊事務類等無嚴格標準的項目,以被評審單位以前年度的實際支出情況為基礎,評審時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把握適當調整;相同項目的上年度預算數也是本次評審的重要對比指標。
二、評審結果
30個部門計197個預算單位2011年“一上”申報1 349個專項,經業務支出處室篩查后剩下1 205個項目后進入財政評審實質性評審,經評審整合成為1 007個項目。審定總金額與“一上”數同口徑對比核減率49.45%;與業務支出處室篩查后的“一上”數同口徑對比,核減率38.81%。
三、評審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1.項目專屬性不強,許多項目與基本支出的內容重復混淆,或者說不構成專項。這種現象,幾乎所有預算單位都存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1)項目支出分解為支出明細要素后,評審人員發現項目沒有主題核心,支出明細組成與項目內容缺乏相關性。例如某系統,所有相關工作及職責無一例外均以項目名義申請專項經費,項目圍繞著“經費”設置。(2)因為部分預算單位申報項目支出的組成內容中能體現項目核心用途的項目直接費很少,大量的交通費、招待費、工作會議費、辦公費等一般商品和服務支出以及一般性的外出學習、考察、調研等費用,并非部門(單位)專項工作必需、合理的費用,有的甚至為了壓減當年的“四費”,項目上年故意不列支出,結轉到下年列支。
2.“零基預算”沒有落實到部門項目支出預算中去。依照往年慣例設置專項的“味兒”很厚重,部門項目預算并未真正做到完全以專項工作為中心。預算單位老是在打要錢的報告,支出處室總有寫不完的簽報,原因大致可歸結于此。依照慣例預算項目支出,客觀上不能調動預算單位編好編細部門項目預算的積極性,因為他(她)們清楚如果老項目增加金額以及新報項目,幾乎都會被“槍斃”掉。依照慣例安排預算的做法,可能已經影響到了財政資金的效益。
3.政策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性,導致資金分配失衡,支出差距較大。一是臨聘人員待遇差距大:有收入來源的比沒有收入來源,例如,(1)臨聘人員數量與薪酬標準,一些預算單位依照相關文件制定的工資水平太低,請不到專業人員,同時反映編制及勞動人事部門核定的臨聘人員數量無法滿足預算單位業務發展需要,臨聘人員經費不夠怎么辦,情急之下,預算單位只得湊報項目來彌補,甚至將專項中的商品與服務費指標改換為臨聘人員經費。資金的現實供給與單位真實需求這一矛盾無端增添了預算單位的工作量和煩惱。(2)學校這一塊,一般財力保證教師工資福利,另加每生每年150元~180元撥付公用經費,學費收入則全部原路返還到學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這一政策規定,使得學校之間經費投入差別很大,強者愈強弱者更弱,一般職業教育比義務教育好,純高中比有義務教育的高中好,名校比普通學校好,教育資源投入不均衡,民眾不能享受教育公平。(3)某考試院,事業單位參公務員管理,財政按每人1.5萬元撥公用經費,該院組織各類考試年收入3 000多萬元,除上繳省院1 000多萬元,其余2 000多萬元化為“項目”以考養考,也是現有政策的某些規定導致財政不能統籌調整。
4.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編報、評審的技術手段落后。目前的做法是,預算單位每年制成電子文檔表格(項目申請書,項目明細表),每年復印大量立項依據及測算依據的材料,一式兩份報財政部門,修改調整后“二上”又報一次,年年這樣報周而復始。進入評審程序,再次補充完善依據材料。半手工化操作,不僅效率低,還消耗大量紙張與電腦輔材。
四、對提高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編制工作的建議
1.財政部門可嘗試進一步完善公用經費標準,還原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的專項屬性,力戒項目專款被一般公用費用化。該市目前公用經費按在編人數每人每年1.2、1.5、2、2.5、3.5等五個檔次標準控制,雖簡便易行,但預算單位普遍認為控制標準遠少于實際需要,只得以“項目”來“折騰”。對比外省某市的控制標準,由二塊組成,一部分按在編人數每人每年1.9、2.1、2.5、3萬元計,另一部分按實有車輛數每輛每年3.15、3.7萬元計。該市已嘗試在農口單位(水務、農業、畜牧)2011年的項目支出中不列交通費,改在公用經費中按在編車輛數再給予每臺車每年1萬元~2萬元的交通費預算,成功地邁出了完善公用經費標準的第一步。還應根據各預算單位的職責、業務特點、有獨立辦公院址還是集中在政府機關大院等不同情形,制訂出更為詳細可行的公用經費標準來,不再發生要用專項經費去彌補一般公用經費的現象,項目就是實實在在的專項工作,專項經費就是項目實實在在需要的費用。
2.在項目支出預算管理中引入支出結構模型。無論是部門項目還是公共項目,任何項目費用都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項目直接費,它是項目總支出中的直接部分,單位不同,項目性質不一樣,甲項目與乙項目的直接費完全不可比;二是項目其他費用,它是指承擔專項工作或任務,一般會導致預算單位在限額公用經費之外增加耗費,專項越多耗費越多,是項目總支出中的間接部分。項目其他費用與項目直接費形成一定的數值比例關系(例如1.5%~6%),如同建設單位管理費按建設工程第一二類費用總和的1.5%計取一樣。項目支出結構如此定量化以后,安排到預算單位的項目其他費用完全取決其承擔專項(包括公共項目)的多少,不須再常年性設置“系統業務費”等專項。
3.在預算單位中,實行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申報權等級制。例如,信息網絡化運行建設及維護類項目實行一級單位和市信息中心聯合申報制;一級單位才有位宣傳調研會議活動類項目的申報資格,基層單位則不能申報;物業管理類項目及房屋和設備大中型維修改造類項目,均集中在機關事務管理局申報,其他預算單位則無權申報該類專項。
4.不同情形的預算指標結余,應有不同的處理辦法。行政事業單位實行的是收付制度,而有的預算單位當年竟然還在使用數年前的預算結存指標。項目年度預算,經歷了“二上”“二下”后,國庫集中支付環節按已明確的支出細項控制支付,防止項目之間調劑使用,項目內支出細項不應“竄”用尤其不能竄為“四費”。對經常性行政事業類項目預算指標結余,年終全部“清零”;對一次性跨年限的基本建設類項目預算指標結余則可結轉下年度使用。
5.改造“E財”部門預算管理系統,為每個預算單位設置檔案盒長久保存立項依據和測算依據。借助改造后的“E財”,網絡報送網絡審核,預算單位不再報送紙文本,下年度只需補充新的立項依據和測算依據即可,甚至只需傳送掃描圖件。預算單位“一上”申報,業務處室篩查,中心實質性評審,預算處復核匯總,四個層次獨立又相互銜接,責任明確,提高效率且節約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編、審成本。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