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其形成與存在也需要一種具有穩定、溫和、理性、和諧等特征的社會心理來支撐。這種起支撐作用的社會心理需要通過社會結構與各種制度建設、社會文化建設、社會心理支撐與維護網絡建設等方面的建構來獲得。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心理基礎;建構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05-03
常言道:“心態決定命運”,同樣,一個社會的整體心態也往往影響,甚至決定一個社會的現狀及將來的狀態。“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其形成與存在也需要一種具有穩定、溫和、理性、和諧等特征的“社會心態”——用社會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和諧性社會心理——來支撐。筆者認為,這種起支撐作用的和諧性社會心理就是和諧社會形態得以形成和維持的基礎。”[1] 那么,這種支撐和諧社會的心理基礎又如何獲得呢?本文試圖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和揭示出和諧社會賴以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的構建路徑。
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心理是由不同的社會個體心理與社會群體心理共同構成而又超越于社會個體心理與社會群體心理,其中社會個體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構成的基本單位,也是社會群體心理的基本構成單位;特定的社會心理以及作為其構成單位的社會個體心理與社會群體心理都是人的生理精神因素與一定的社會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其中人所處社會物質環境、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對社會心理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加強社會綜合大環境建設,為和諧社會的社會心理的產生奠定物質與制度基礎、文化基礎的同時,要注重培育、構建社會主體的社會心理支撐與維護網絡,幫助社會主體形成和諧、健康的個體人格,則是構建和諧的社會心理的必然之路。
一、構建出造就和諧性社會心理形成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制度基礎
(一)構建合理的社會分層結構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尤其是“人在情境中理論”認為,人的特定的現實心理與行為狀況是由人所處社會與地理環境、生理狀況、心理因素等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其中人的過去經歷(尤其成長經歷)及現實的社會狀況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具有決定性影響;人不是一個完全獨立存在的個體或群體,人的問題也不是單個人或群體的問題,而必須把他放在現實的社會情境中,即他的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社會環境中去綜合考慮。某一社會特定階層結構當然也是決定人的心理與行為狀況的重要社會情境因素之一。階層間差距過大的社會現實會自然地形成階層間在社會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這種差距會直接阻礙階層間的相互認同的形成,進而會在階層間形成對立、敵意甚至仇恨的心理。這種心理會扭曲人們看待與分析社會現象的理性,將直接使得人們的攻擊、侵犯等非和諧性社會行為處于隨時爆發狀態。這將嚴重地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我們要建構以中間階層為主體的橄欖球形狀的社會分層結構、避免階層間權力與財富差距過大化,消除階層之間誤解、對立與仇恨心理,進而在各階層之間形成相對一致的理解與認同,使人們能相對理性地分析與看待社會現象,從而為建構穩定和諧的社會心理打下堅實的社會結構性基礎。在當今貧富分化嚴重、社會斷裂等社會現實條件下,這則是構建和諧社會所急迫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
(二)構建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公平的市場經濟體系及普遍的社會保障體系
正如鄧偉志教授所指出那樣:“和諧社會不是無沖突社會,關鍵是要正視沖突,解決沖突。”“和諧社會是一個沖突到融合,再沖突再融合的過程。”[2]物質與精神利益分享的和諧是解決矛盾走向社會和諧的關鍵。推進政治民主化,使各個社會階層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為社會各個階層(尤其農民階層)提供一個自由、暢通的利益表達與利益協商的政治與社會平臺,則是協調和解決個階層之間矛盾、消解非和諧性社會行為的有效途徑之一。這將為和諧的社會心理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客觀性政治基礎。
當今社會市場經濟中還存在許多如壟斷、不正當競爭、制假售假等不自由、不公平的現象,導致“市場的非自主性分化作用”還廣泛存在,通過積累“市場非自主性分化價值”而致富現象相當普遍[3],廣大普通百姓對因這種市場非自主性分化作用而積累起大量財富的富人階層并不認同,使得富翁的財富來源合法性問題一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平心理與仇富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廣大民眾的心里。因此,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場經濟體系,消除市場經濟中非自主分化現象,實現人們在市場經濟中成敗更多地取決于個人的能力,而非其他不公平因素,在中國當今具有非常的現實意義。這將有利于減少建立在不公正基礎上的社會經濟分層現象,進而有利于減少因對社會不公平性的歸因而誘發的不平與敵視心理及敵對與侵犯行為。這將為構建和諧的社會心理奠定客觀的市場經濟基礎。
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效率為取向的淘汰性經濟機制,在市場條件下,必然存在無能力就業者、失業者與破產者,失業與破產具有深厚的社會背景,不簡單是個人能力問題。建立普遍的社會保障制度,對無就業能力者、市場失業者及破產者應給以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一,這是作為社會再分配重要手段之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市場初次分配缺陷的一種彌補;其二,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必然要求;其三,這可以幫助社會無就業能力者、失業者與破產者度過難關,防止其因基本生存問題而誘發種種非和諧性行為。人在生存受到威脅時會產生鋌而走險實施如偷竊、搶劫等非和諧性心理與行為,此乃人性之使然也。“倉廩實而知禮節”則揭示出人的道德法律情感心理是建立在人的基本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的道理。因此,建立普遍的社會保障制度,對社會成員,尤其是社會弱勢成員,給以基本的生活保障,進而消除社會成員因基本生存危機而誘發的種種非和諧行為,則是培育社會成員的社會道德法律情感的基礎。這將為和諧的社會心理奠定社會制度性基礎。
二、構建出和諧性社會心理產生的文化基礎
中國以儒道文化為主導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貫穿著和合文化思想主線。和合文化思想包括以下四大基本內容:(1)指導調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與天地萬物之自然合為一體,人與我、人與物的分別,都已經不復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厚的辨證意蘊主要源于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2)指導調節人與人的關系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思想。這是和合文化思想的核心。 “現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就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而不同’,這體現著中國人的大智慧。”[4] (3)指導國家治理關系的“仁愛”、“民本”思想。仁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本質與核心,其一則表現為人人之間要相互關心,具有愛他人之心,二則表現為統治者要對百姓具有仁愛之心,要以民為本,要實行仁政。其中治理國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側重所在。 (4)指導個人修身的“克己” “寡欲”“自省”“禮儀”思想,主張 以“克己”、“寡欲”、“自省”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主張以“禮”來要求人們在各自的職業與生活領域要有規則意識,行為要文明,要遵循相應行為領域的道德與法律底線。
“中國和合傳統文化思想,概括而言,就是要求人們求同存異,相互理解,和平共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與當今中國政府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相契合。”[5]文化對個人及社會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巨大潛移默化的形塑作用。中國民眾的舉止言行、思維心理無不留下了和合文化形塑作用的影子,這無疑為構建和諧的社會心理,進而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因此,我們要用重視并善于運用傳統和合文化來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通過對傳統和合文化宣傳與應用,運用和合文化的形塑功能來形塑出溫和、穩健、睿智、克己的和諧人格、構筑起和諧的社會心理,進而構建出和諧社會。和合文化對和諧的社會心理的形塑功能主要表現為:“天人合一”的辯證思想有利于形塑出社會主體的客觀的社會認知心理,同時為構建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克己”、“寡欲”思想可以避免社會主體心理需要的惡性膨脹,形塑出溫和理性的常態心態;“自省”、“禮儀”修身思想可以形塑出社會主體的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心理;“仁愛”、“非攻”、“和而不同”等國家治理思想及人際關系思想有利于形塑出良性國家治理關系及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同時使社會主體形成的穩健合理和諧的行為模式,并有利于社會心理健康和諧的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總之,我們要大力進行和合文化的建設與推廣,為和諧的社會心理的形成奠定社會文化基礎。
三、構建出和諧性社會心理的心理支撐與維護網絡
隨著消費主義思潮的盛行,加之市場經濟本身是以對人的經濟利益刺激為動力的一種經濟形式,使得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體的經濟消費欲望不斷增長甚至膨脹,使人們膨脹的消費欲望與現實生活之間產生的巨大差距,而充滿挫折感;市場經濟把人帶進了一種激烈競爭的高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因高節奏的競爭生活方式而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隨著烏爾里希·貝克所指陳的風險社會的來臨,使得人們因面臨諸多不可預知的社會風險常處于身心應急狀態。所有這些境況,最終使得社會主體易處于心理失衡的危機狀態。當其沒有必要的心理知識與技能來自我化解心理危機時,也無法從適宜的相關機構來獲得心理救助時,這種心理的非和諧性危機就必然引發出許多非和諧性社會行為與社會事故,直接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構與存在。如韓國留美學生槍擊事件,據相關部門分析研究后透露,此事故制造者存在心理問題,人格不健全[6]。因此,加強對社會個體與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構建穩定、溫和、理性的社會社會心理,在和諧社會語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認為加強社會主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構建社會心理的支撐與維護網絡,可以從以下三個相互密切聯系的層面同時進行:首先,國家及有關組織要在社會上普及相關的心理知識,使得社會主體懂得心理活動的規律,幫助其自覺地形成比較客觀合理的社會認知,形成溫和而樂觀、平常而積極的心態,使其掌握比較好的心理調節知識與技術以應對心理危機,進而形成穩定、溫和、理性的心理品質,促進自我人格的健康和和諧。其次,在社會上成立一定數量的具有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功能的社會機構與組織,給社會主體提供一個解決心理問題的機構。其中,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工作機構與工作者方面的作用。社會工作是一種以社會改良為取向的助人自助的專業性方法與事業,是社會穩定的調節器,它具有幫助社會個體與群體緩解社會壓力、克服工作與生活困難與挫折、維護心理健康等重要作用。其三,社會主體也應該積極學習掌握一定心理知識與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工作與生活難題及心理問題時應積極向有關機構求助,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心理的平衡與健康,以良好的心態來對人對事,形成穩定、溫和、理性的和諧心理及健全的人格。
總之,和諧的社會心理是和諧社會存在的心理基礎。從合理的社會分層結構、科學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公平的市場經濟體系及普遍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等方面構建出一個有利于和諧的社會心理產生的社會綜合大環境,為和諧社會心理的形成造就出一個環境性的社會物質與制度基礎和文化基礎,同時加強對社會主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注重培育與構建和諧性社會心理的心理支撐與維護網絡,則是構建出穩定、溫和、理性、和諧的社會心理的必然之路。我們可以相信,當穩定、溫和、理性、和諧的社會心理形成之時,一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以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特征的和諧社會必將屹立于東方!
參考文獻:
[1] 鄧遂.論和諧社會的社會心理基礎[J].齊魯學刊,2008,(6):83-86.
[2] 鄧偉志.和諧社會是階級斗爭熄滅論嗎[J].社會觀察,2006,(12):46.
[3] 鄧遂.市場分化作用的經濟社會學分析——社會分層的動力機制研究之市場篇[D].中國期刊網(優秀博士碩士論文文庫),2003,(9):23-25.
[4] 胡海波,魏書勝.從和合文化傳統到和諧社會理想[J].社會科學戰線,2005,(5):242-246.
[5] 鄧遂.論和合文化及其現實功能[J].蘭州學刊,2008,(6):146-165.
[6] 肖波.校園槍擊案引發反思,留學警惕四大心理問題[N].新聞晚報,2007-04-25.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