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社區交往是大學生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約。以華師石牌校區某學生為例,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該學生社區交往與社區空間滿足感的形成過程,并運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來闡釋個人與環境存在互動關系,即二者同時決定了個人的社區交往空間布局。
關鍵詞:社會學習理論;個人;社區;自我效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07-02
大學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在這里,學生可以獨立地建構自己的社區交往。總的來看,社區的概念多從地域、人口和社會互動三個方面來界定,概括地講,社區即指生活于同一地區的人口、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居民之間相互聯系、彼此依賴是社區存在與發展的基本特征[1]。個人與其所在的空間關系可以反映出兩方面的問題:個人成長的獨特性與空間安排的特殊性。班杜拉將認知、行為、環境結合起來看待社會學習,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包括觀察學習、環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三方面的觀點。本文只重點研究環境交互作用和自我效能對社區交往空間布局的影響。
傳統心理學界對人的行為認識主要有兩種的觀點:行為主義強調人的行為由環境因素決定,人本主義傾向于個人因素決定。班杜拉不贊成這兩種看法,他認為個人和環境的因素并不能獨立發揮作用,兩者是相互決定的,而且人也不是獨立于行為之外的[2]。個人認知與環境共同決定個人的行為,行為反過來會改造個人的認知和周圍的環境。另外,大學生對于其能否控制、影響其生活環境的結論是通過對自我效能的評估得出的。自我效能,實際上是一種生成能力,它將認知、社會、行為子技能組織成整合的行動過程,服務于多種目的[3]。它的形成主要受四種因素的影響: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和生理狀態。學生社區交往空間的布局最終有賴于自我反思,經驗的積累和自我效能的形成。
下圖為某同學華師石牌校區社區交往布局圖。
下表是該同學的社區交往空間分布次數與時長比較表。
一、校園社區交往空間轉變三部曲
(一)學習
大一時該生的活動范圍比較有限,一般滯留在東區宿舍。后為提高學習效率常去課室自習。由于課室占用情況嚴重導致該生將自習地點轉移到圖書館。用社會學習理論可以解讀為:認知上,該生比較重視學習;行為中,該生在課室自習不便,同時又常需借閱圖書;環境上,圖書館資料豐富,空間充足,自習舒適。該生在學習空間選擇上產生的自我效能有兩個方面:成敗經驗,該生在課室與圖書館之間輾轉體驗,親身對比兩地的環境后發現選擇去圖書館更為有利;替代性經驗,該生聽取了他人關于圖書館自習室環境較好的意見,親身經歷后發現事實如此。
(二)消費
生活消費:大一時,該生的校內消費主要集中于離宿舍較近的東區,后轉移到西區。這種交往空間格局的形成解釋如下:認知上,西區超市物價較低且質量有保障,適合采購食物;東區市場價格可議,適合采購日用品;行為上,該生一般在下課或自習后選擇距離較近的西區進行購物;環境上,西區的道路較東區安全,路面平坦,有街燈照明。飲食消費:該生就餐地由陶園轉移到沁園,幾乎未涉足西區雍園食堂。認知上,該生由追求快鍵、實惠轉為飯菜的營養可口和就餐環境的舒適;環境上:陶園距離最合適,開放時間長,容量大,沁園飯菜可口,就餐環境較好。以上因素使該生形成了就餐在東區的格局。
這種穩定的消費空間的形成,從自我效能角度來分析:成敗經驗,該生大一時在雍園(西區)的就餐效果明顯較差;替代性經驗,同學之間生活習慣的相互感染使該生的一些行為得以改變,如與該生結伴就餐的同學對其喝湯習慣的影響。
(三)人際交往
大一時,該生的人際圈主要集中于宿舍附近。文科類是該生社團活動地,在這里該生可以與不同部門、專業、年級的人一起交流,但是仍然局限在本學院內。大二自主選課開始以后,該生與其他學院的同學進行了接觸,但持續時間僅為一兩節課,課后沒有更深一步的交往。這是因為合作任務一般是短時性的,不同專業同學的上課和住宿地有極大的差異,沒有密切的相關利益,無交往的迫切性。大三時該生對周邊環境的新鮮感降低,主觀上沒有了擴大人際圈的欲望和需要。在人際交往中,該生內向的性格已經限制了交往的范圍;行為上,由于認知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使交往失去主動性和持續性。在經驗方面嚴重不足,該生對短時性的交往不易把握,不知如何鞏固。在情緒上,該生不喜歡主動。生理上,該生不擅長戶外運動,精力欠佳。因此該生人際交往的自我效能比較低,人際交往圈比較萎縮。
二、結論
綜上所述,可見該生的社區空間交往布局是由個人主觀條件與外在客觀環境影響共同促成的。認知、能力、情感等決定了個人對外在條件的認識和利用,而外在環境的格局又會決定個人主觀認知、能力的形成。當然主觀的行動并不是悲觀地依賴于客觀環境。因此,在這里的建議是應當轉換個人的思維角度,合理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社區空間;學校應當加強校園設施的合理布局,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加方便舒適的環境。
自我效能在整個社區交往中具有關鍵性作用,不論環境提供條件與否,自我效能最終決定了個人是否可以建立起廣泛穩固的空間交往布局。一個人相信自己在哪里會感到滿足,那么他就會選擇哪里。當聽到其他人的一些消極評論以后,他也會變得消極起來。但事實上,別人的感受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所以,構建自我效能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也是社區交往空間布局因人而異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把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社區交往空間布局結合起來理解時,應當注意這種理論不可能精確的預測,只能適當的解釋。
參考文獻:
[1] 伍學進.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宜居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2] 晶晶.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述評[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23.
[3] 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M].林穎,王小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97.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