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中國—印尼農民工調查數據(RUMiC)2008年的數據分析得出,中國城鎮居民出現了一定收入分層,分層呈現底盤很大,中間一般大,而頂端較小的“燭臺”結構。各個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較大,上層農村居民的收入分別是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2.09倍、3.33倍、6.31倍。分析不同收入階層的收入決定因素,發現教育水平、性別、自我雇傭在決定各個階層城鎮居民收入的過程中都是非常顯著的因素,但各因素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為此,應根據不同收入階層的個性特征構建差別化的勞動力市場政策。
關鍵詞:城鎮居民;社會分層;收入分層;自雇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17-03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加,同期,伴隨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長,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基尼系數從0.23增至0.39,增長了約1.7倍,年均增長率為3.6%,高于同期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長速度[1]。
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問題的關鍵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因素是什么?針對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收入差距的測度和差距原因的探析。通過對收入差距水平的測度,已有研究的判斷基本一致,即無論是城鎮總體收入差距,還是區域間、群體間收入差距,都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
對于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從地區間、行業間以及其他各個角度進行研究[2~3],得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結論。在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背后,城鎮居民群體內部發生分化在所難免,并且這種內部分化主要體現在收入分層上,因此研究城鎮居民收入分層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所用數據為中國—印尼農民工調查數據(RUMiC)2008年的數據,中國部分的調查為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聯合國家統計局開展的,該調查在中國的九個省市展開。2008年的調查包括三個群體,城鎮居民、農村居民、農民工,本文所用的是城鎮居民數據庫,該數據庫一共收集了城鎮4 999戶和14 699人,舍棄最近一周沒有參加工作的個體,最后使用的樣本量為6 942個。
一、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層狀況
收入分層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狹義的,按工資收入分層;另一類是廣義的,按總收入分層,即除了工資,還包括資本收入、租金、轉移性收入以及養老金等收入,本文的收入分層是廣義上的收入分層。
對于收入分層的標準,本文將借鑒張濤(2007)根據武漢市農民工的收入數據進行的分層,該文獻確定農民工的收入分層標準為: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歸為下層收入者,月收入800元~1 200元的歸為中下層收入者,將月收入1 200元~2 000元的歸為中上層收入者,月收入高于2 000元的歸為上層收入者[4]。
但如果照搬上述標準,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調查時間、區域、人群都有差異,因此有必要進行必要的調整。我們根據兩組數據的月收入的均值進行相應的調整,張濤(2007)統計出來的農民工的平均月工資水平是1 269.86元,RUMiC (2008)數據中城鎮居民的月平均收入水平為2 285元,因此根據平均值的差異,重新確定了城鎮居民收入分層標準:收入低于1 440元的為下層,收入介于1 441元~2 159元的為中下層,收入介于2 160元~3 599元的為中上層,收入超過3 600元的為上層。
根據上述分層標準,城鎮居民收入分層及各階層特征(如下頁表1所示):
下頁表1匯報了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層狀況及各階層特征。從下頁表1可以看出下層、中下層、中上層、上層的比例分別為37.17%、25.27%、22.76%、14.81%,下層和中下層的比例為62.44%,表明中國城鎮勞動者中低收入群體仍占了絕大多數。從收入分層情況來看,被調查者呈現底盤很大,中間一般大,而頂端較小的“燭臺”結構。
從月收入情況來看,這幾個階層的差異較大,下層、中下層、中上層、上層的月收入水平分別為930元、1 759元、2 804元、5 864元,上層分別是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2.09倍、3.33倍、6.31倍。從家庭總收入情況來看,差異略小,上層分別是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1.53倍、2.02倍、2.81倍。反映家庭經濟狀況的另外一個重要指標消費,各個階層之間也有較大差異,上層分別是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1.38倍、1.71倍、2.25倍。消費的差異要小于家庭總收入和個人月收入,也符合經濟學的邊際消費遞減的規律。
表1同時報告了各階層的基本特征,從中可以看出這幾個階層的平均年齡沒有明顯差異,男性比重有較大差異,下層僅占45.35%,而上層占72.57%,據此我們判斷男性比重的差異是導致各個階層收入差異的重要因素,可以改進的地方就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層,這樣就可以避免類似問題。收入越高的階層,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長,
從工作性質來看,上層從事自雇的比重最高,為12.65%,下層的比重最低,為6.82%,在筆者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發現自雇勞動者的收入要普遍高于工資性部門勞動者的收入,這或許能部分的解釋城鎮居民收入分層。下層勞動者中打零工、無合同臨時工的比重要遠遠高于其他幾個階層。從各個保險的擁有情況來看,下層勞動者的保障程度最低,其次是中下層,中上層和上層的保障程度不相上下,但都高于下層和中下層。如果考慮社會保障水平的差異,這幾個階層的社會分層趨勢更明顯。
二、不同階層的收入決定因素
本研究借鑒經典的明瑟收入函數,構建個體的收入方程,具體的函數形式如下:
下頁表2匯報了不同收入階層收入決定方程的回歸結果。因變量是城鎮居民月收入對數,自變量包括年齡、經驗、教育水平、性別、婚姻狀況以及工作類型,此外,方程中還控制了城市固定效應。從回歸結果來看,教育水平、性別、自我雇傭在決定各個階層城鎮居民收入的過程中都是非常顯著的因素,但各個變量在系數上會有一些差異。
首先看收入與年齡的關系,對于下層和中上層城鎮居民而言,隨著年齡的提高,收入先是短暫的上升,隨后就不斷下降,中下層和上層勞動者中這一趨勢不明顯。經驗會顯著影響下層和中下層勞動者的收入,對于下層勞動者而言,隨著經驗的提高,收入一直在提高;但對于中下層勞動者,隨著經驗的提高,收入先上升,但后面也會逐漸下降。
教育回報率在各個階層之間也有一定差異。無論對于哪個階層,教育程度都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并且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其中上層的教育回報率要高于其他幾個階層,系數為0.016,這意味著在上層城鎮居民中,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收入水平將提高0.016%。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系數分別為0.006、0.003、0.012,意味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中上層、中下層、下層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將分別提高0.6%、0.3%、1.2%。
此外,無論是哪個階層的勞動者,女性的收入水平均要顯著低于男性,這也回應了我們上文提到的假設,即下層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之所以低,主要原因在于下層勞動者中女性的比重遠遠高于其他幾個階層。
從工作類型看,是否自我雇傭對中下層、中上層、上層勞動者的收入影響較大,對下層勞動者影響不大,中下層、中上層、上層的系數分別為0.048、0.053、0.243,由于回歸方程中作為參照組的是臨時工,這一結果意味著,這幾個階層從事自我雇傭勞動者的月收入水平分別比臨時工高4.8%、5.3%、24.3%。是否合同工對下層和中下層勞動者的收入影響較大,系數分別為0.128、0.027,這一結果意味著,對于下層和中下層勞動者,合同工的月收入水平分別比臨時工高12.8%、2.7%。
三、基本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印尼農民工調查數據(RUMiC)2008年的數據分析得出,中國城鎮居民出現了一定收入分層,分層呈現底盤很大,中間一般大,而頂端較小的“燭臺”結構。
各個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較大,上層農村居民的收入分別是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2.09倍、3.33倍、6.31倍。其他兩個反映家庭經濟狀況的指標在這幾個階層中的差異略小,從家庭總收入情況來看,上層分別是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1.53倍、2.02倍、2.81倍。從家庭總消費情況來看,各個階層之間差異更小,上層分別是中上層、中下層、下層的1.38倍、1.71倍、2.25倍。
本文接著分析了不同收入階層的收入決定因素,從回歸結果來看,教育水平、性別、自我雇傭在決定各個階層城鎮居民收入的過程中都是非常顯著的因素,但各因素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以上結論呼吁根據不同收入階層的個性特征構建差別化的勞動力市場政策。
參考文獻:
[1] 薛守剛,周云波.影響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以天津為案例從人口特征的角度所進行的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5,(3):42-61.
[2] 江小涓,李輝.中國地區之間實際收入差距小于名義收入差距——加入地區間價格差異后的一項研究[J].經濟研究,2005,(9).
[3] 陳釗,萬廣華,陸銘.行業間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鎮收入差距成因[J].中國社會科學,2010,(3):65-76.
[4] 張濤.農民工群體內部分層及其影響:以收入分層為視角——武漢市農民工思想道德調查分析報告[J].青年研究,2007,(6):30-35.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