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浙江省臨安市太湖源鎮白沙村為例,通過問卷和走訪相結合的調研方法,分析當地發展農家樂的優勢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家樂;可持續發展;臨安市
中圖分類號:F59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37-03
“農家樂”是近二十年來興起的一個旅游項目[1],它以農民家庭為接待單位,是一種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民俗文化以及農村生活為基本資源的旅游活動[2]。農家樂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了一起,已經成為了中國旅游業中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3](余炳良,2010),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農村的經濟增長,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4~6]。然而,農家樂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如特色不明顯、風格與區域文化不協調、環保意識淡薄、管理不規范以及惡性競爭等問題[3],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深入調查了解各地農家樂的基本情況,分析其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針對的措施,是農家樂旅游研究的一項重要議題[7],對推動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浙江省臨安市白沙村農家樂這一典型的山區型農家樂[8]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調查了解其現狀,分析該村農家樂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與措施。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為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一、太湖源鎮白沙村基本狀況
白沙村位于浙江省臨安市與湖州市安吉縣交界處,村內風景秀麗,林地密布。因太湖源景區坐落于該村,故又被稱為“太湖源頭第一村”。該村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156戶農戶,510人。區域面積為801hm2,其中山林面積764.6hm2(生態公益林為712.5hm2,占93.2%),耕地面積10.2hm2。森林覆蓋率達97%。全村平均山崗坡度大于30°,幾乎看不到平地。
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在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之前,當地村民靠山吃山,收入來源幾乎全靠砍伐木材和采集山貨。這種謀生方式,不僅使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緩慢,而且使當地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1998年太湖源景區生態旅游興起之后,村中居民開始陸續發展茶室、餐飲、旅店、農產品出售等旅游配套服務,成功開發了農家樂旅游新項目。目前已有占全村73%的勞動力以經營農家樂為主要方式,參與到旅游業開發中來,村民年人均收入已逾萬元。
二、農家樂經營及發展情況調查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結合訪談法,調研時間為2008年11月和2009年7月。分別針對農家樂經營者和農家樂住客設計了兩類問卷,第一次調研向農家樂經營者發放問卷30份(白沙村共有30戶農家樂經營戶),收回26份,其中有效問卷24份,第二次調研向農家樂住客發放問卷100份,收回99份,其中有效問卷76份。在調研過程中,也對一些經營者和住客進行了訪談,收集到一些重要的信息。調研結束后,用Excel對問卷進行分類、歸納和統計,并對經營者問卷和住客問卷作了對應分析。
(一)農家樂經營者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白沙村農家樂經營者中62.5%為女性,男性則主要從事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如購置食材、烹飪等;農家樂經營者年齡結構,以36~50歲居多,占54.17%,21~35歲為25%,51~65歲為20.83%;經營者的文化程度和專業水平,除29.17%的經營者為高中文化程度外,其他經營者均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農家樂經營者從事經營時間,五年以上的占25%,三至五年的占33.33%,一至三年的占29.17%,未滿一年的占12.5%;在旅游專業培訓方面,有16.67%的經營者從未接受過培訓,有62.5%的經營者僅接受過粗淺的培訓,而經過較為系統的培訓只有20.83%。
經營者接待的游客中“回頭客”,90%(回頭客)以上的占8.33%(農家樂),60%~90%的占58.33%,30%~60%的占29.17%,30%以下的只有4.17%;經營者與游客之間的關系,保持著親朋一樣關系的占70.83%,經營者視“游客是上帝”的占25%,僅僅是一種買賣關系的占4.17%。據調查,91.67%農家樂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沒有發生過宰客或拉客現象,并表示使他們增長了見識,只有8.33%表示曾經存在過這些不良的現象。同時,有66.67%的經營者認為經營農家樂使他們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
在經營者年收入方面,有1戶因經營時間不長,年收入還無法統計,故統計時未予考慮。在統計的24戶中只有4戶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其余均在3萬元以上。我們設定了4個農家樂年收入占全年總收入比例范圍,分別為30%以下、30%~50%、50%~75%、75%以上,若以農家樂收入占全年總收入50%以上的經營者計算,則已達86.96%,說明經營農家樂所得收入已成為白沙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從負面反映來看,37.50%的經營者認為農家樂的發展使自然環境受到了污染;20.83%的經營者認為村莊社會治安沒以前安全;有16.67%的經營者認為在農家樂經營過程中游客帶來了壞的習慣,并且使鄰里關系變差了;還有4.17%的經營者認為農家樂經營不會長久,當地領導不夠重視,管理松懈,缺乏應有的信心。
(二)農家樂住客調查結果
經訪談及問卷得知,游客主要來自杭州市區,其次是上海市,再次是浙江省的其他地區(包括臨安市),還有一些來自江蘇省、安徽省的游客。由于知名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強,管理未上水平,基本沒有來自港澳臺地區及國外游客。在年齡上,各個年齡段的游客都有,以45歲以上的人群為主,尤其是回頭客。游客的職業則以離退休人員、文教科技人員、公務員、企事業管理人員為主,其中離退休人員所占比例最高,為51%。
關于進行農家樂休閑旅游的目的(為多項選擇題),47%的游客是為了休閑娛樂,34%的游客是為了與親朋好友交流感情,59%的游客是來領略自然風光,25%的游客則是為了體驗農村生活,70%的游客為了健康療養,1.32%的游客為了學習考察,還有3.95%的游客另有其他原因。
關于促使游客選擇白沙村農家樂的原因(為多項選擇題),調查表明:認為這里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占93%,臨近太湖源景區占32%,價格便宜占51%,獨特鄉村文化占10.53%,舒適的食宿條件占42%,交通方便占41%,村民親切好客占36%。在上述原因中,對于關鍵因素的選擇(為多項選擇題),良好的自然環境占80.26%,價格便宜和交通方便占2.63%,舒適的食宿條件占6.58%,和經營者之間是一種親朋的關系占57%,和農家樂經營者之間是一種買賣關系占43%。
(三)調研結果分析
1.優勢條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發現白沙村農家樂的優勢條件主要如下:(1)生態環境優美,道路交通便捷,區位優勢凸顯,村民純樸善良,開發農家樂的基礎較好。(2)依托太湖源景區,經營氛圍好,客源比較穩定。當地村民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房產和自產農作物、家禽等,從而以較低成本經營農家樂,實現農家樂、景區、新農村建設三方互惠互利、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3)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資金扶持,有力地助推了當地農家樂的發展。
2.存在問題。對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發現白沙村農家樂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地方政府以及農家樂的經營者普遍對農家樂的發展缺乏一個長遠、高水平,以及有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的戰略性規劃。(2)對農家樂經營者的培訓不足,經營者從業素質較低,影響了農家樂經營檔次的提升。(3)經營者普遍缺乏低碳、綠色、生態的經營理念,產業服務、競爭的意識也較為淡薄。(4)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不規范,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不完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環衛工作不到位,使得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影響了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5)重規模,輕特色。部分農家樂出現了城市化、庸俗化等現象,破壞了鄉土特色和淳樸民風。(6)產業鏈延伸不足,對種植業的帶動作用不強。
三、解決農家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對策
針對以上影響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促進白沙村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如下:
1.統籌規劃,科學引導,促使農家樂發展更加規范有序。個體經營者由于缺乏宏觀方面的掌控能力,難以避免其只重當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和農家樂協會就應當發揮積極的作用,樹立“先規劃,后建設”的思想理念,從“食、住、游、娛”出發,發展“一村一品”,“一戶一特”的農家旅游模式,充分突出本地的鄉土特色。
2.組織培訓、增強素質,提高農家樂經營與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雖然農村人員普遍淳樸,但在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方面卻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和培訓,提高農家樂經營與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對于吸引回頭客,提升農家樂的檔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培訓,還可以使得農家樂經營者接觸一些新的經營理念與模式,易于自主判斷行業走向,調整經營方式。
3.加強生態環保基礎設施、配套制度的建設。農家樂雖然具有較強的鄉土特色,但環境衛生往往會成為其弱項,引起城市游客的抱怨。因此,以高標準來整治和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與衛生狀況是提升區域形象,促進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4.重視綠色產品的開發與推介。農村土特產品、種植業產品等要實現其經濟價值,途徑可以包括農家樂住客的“食”和“購”兩方面。游客購買農產品主要追求的是其無公害以及價廉,基于此,農家樂經營者可有意識地向游客適當推介綠色食品,從而帶動當地種植業的發展,延伸農家樂產業鏈。
四、小結
通過調查分析,臨安市白沙村農家樂總體發展較好,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其可持續發展。針對存在的問題,合理的規劃,有組織的人員培訓,生態環保基礎和制度的加強,綠色產品的推介,是提升農家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顧曉軍,馬佳,張晨,馬瑩.基于農業多功能性視角下的農家樂經營模式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0,(1):13-15.
[2] 張杰偉.關于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J].企業家天地,2009,(1):86-87.
[3] 余炳良.對“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10):143-144.
[4] 竇志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協調發展研究——以富民縣小水井村為例[J].昆明大學學報,2007,(2):7-11.
[5] 周杰,袁春振.基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7-12.
[6] 周林,王樹進.國外BB與中國“農家樂”的比較研究[J].農業開發研究,2008,(3):3-5.
[7] 游潔敏,徐文輝,黃一成.臨安市郊農家樂“樂之源”的調查與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3,(2):223-225.
[8] 嚴少君,陳楚文,張萬榮,張騰海.浙江省“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分類研究[J].廣東園林,2010,(6):3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