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資源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是地區發展的軟實力,作為文化大省,甘肅坐擁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梳理甘肅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甘肅文化資源發展的現狀,并探析阻礙甘肅文化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在此基礎上探索甘肅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科學路徑。
關鍵詞:甘肅;文化資源;開發;保護;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42-03
文化資源作為區域軟實力的代表,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文化大省,甘肅擁有豐富的文化的資源,被國家批準被“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甘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各個方面將會大躍進,但是如何處理甘肅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讓文化資源服務于經濟社會成為重大課題。為此,本文深入分析甘肅文化資源,以探尋科學的開發保護路徑。
一、甘肅文化資源概述
(一)歷史文化資源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華夏始祖伏羲氏在這里推八卦、授漁獵,馬可·波羅東游中國時也曾在此停留。作為中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布著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于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還有秦安大地灣文化、先秦與伏羲文化,陽關古道等等。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茫茫的戈壁、淳樸的黃土高原、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瑩潤的冰川,共同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鳴沙山、月牙泉的奇異組合,給神秘沉重的古絲綢之路增添了一絲輕松愜意。散落在古絲綢之路上的石窟更是美輪美奐,這些歷千年而不毀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綢之路歷史的見證。除敦煌莫高窟外,還有安西縣的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馬蹄寺石窟、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武山縣的水簾洞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涇川縣的王母宮石窟等,簡直是一條石窟走廊,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石窟文化。
(二)民俗文化資源
蘭州的太平鼓、慶陽的小香包、武威的攻鼓子、平涼的紙織畫;還有那臨夏的磚雕、永登的高蹺、青城的小調、河州的花兒……甘肅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豐富多樣。香包、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并稱為慶陽五絕,其中尤以香包底蘊最為渾厚。在“小香包大市場,小香包大產業”思路的引導下,如今的慶陽將過去單純表情達意的互贈禮品轉變成為具有可觀經濟效益的商品。平涼的紙織畫也描出了新景觀。上世紀80 年代后期,曾一度失傳的紙織畫再現于世。這種以中國畫原作為模版手工編織而成的作品,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如今平涼紙織畫已成為當地文化產業的拳頭產品。通渭的書畫業更是走出了黃土地,在政府的倡導、扶持和推動下,全縣有畫廊和裝裱店313 家,年裝裱書畫作品10 萬余件,將自家的書畫作品交易輻射到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嘉峪關的風雨雕經住了市場的風雨,在嘉峪關,大漠風雨雕成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代名詞。
(三)紅色文化資源
甘肅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25 000里長征勝利的結束地,還是中國甘肅最早紅色革命政權的誕生地,也是紅軍西路軍悲壯歷史的見證地。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紅色歷史,貫穿了整個中國紅色革命事業和解放事業,同時也給甘肅遺留下了眾多寶貴的革命遺跡。會寧縣長征會師地、迭部縣臘子口戰役遺址、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和高臺縣烈士陵園等8個革命遺址是具有代表性的紅色革命遺址。
二、甘肅文化資源開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文化資源開發的整體規劃
目前,甘肅地區文化資源的調查工作相對較為深入,在這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工作。但作為對全省的文化資源的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開,相應的管理辦法尚未公布。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缺乏宏觀規劃和指導,僅是自發的,不受控制的發展現狀。同時,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正在開發的文化資源項目也存在著產品單一,文化品位不高等問題。甘肅地區的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缺乏高水平、系統性規劃,缺乏深刻的文化內涵。文化資源的傳承、凝聚力、親和力和經濟功能較弱。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配置、集成度低。大多數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缺乏有影響力的創意,沒有很好地接近自然,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在一些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開發,因為資金的限制或其他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缺陷。建設方案缺乏前瞻性、設計理念陳舊、產品質量低下。缺乏個性和特色,加上項目布局不合理,破壞景區景觀的協調統一和整體觀賞效益發揮的現象就有時發生。
(二)文化資源的自身挖掘工作不到位
由于對甘肅文化資源尚缺乏全面系統的普查和評價,對總體資源的數量、質量、種類、范圍、環境、開發價值、市場前景等都還沒有一個科學的統計和分析。加之,甘肅地域廣闊,各種文化資源種類繁多,由于地域封閉性的限制,大多數有價值的文化資源至今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開發的價值和潛力。一些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已經有同化的傾向。一些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也僅僅作為旅游的表演出現,只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形式,不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內涵,一些內在精神核心并沒有很好地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化和夸張,這非常不利于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三)文化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嚴重
重開發,輕保護,采取以犧牲區域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掠奪式開發是文化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眾所周知,進行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升民族文化向好的方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文化生態環境的損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有調查表明,甘肅的文化生態環境本來就比較脆弱,但一些地區卻在民族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注意對其進行保護,致使文化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結果是災難性的。一些文化資源的開發者缺乏基本的文化環境資源維護意識,在功利性目標的驅動下,將文化環境作為單純的經濟性產品資源加以投入,其結果是地方性文化環境遭到大面積的侵蝕、破壞,無端地增加或加劇了社會文化環境的矛盾和沖突,有些地方甚至成為單一功能的“旅游區”,連續和整體意義上的社區文化被肢解和打斷。
(四)文化資源開發的配套建設落后
從人文景觀來看,甘肅資源雖十分豐富,但由于缺乏系統開發和深度開發,可進入性和舒適性差,對外開放力度不夠。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客觀現實又嚴重制約著地區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進而成為文化資源開發的最大瓶頸問題。可開發條件與文化資源品位呈反比,而基礎設施和接待條件稍好一些的景區,文化旅游資源則破壞較重,而民族特色和風俗習慣保留得好的地方,則地處偏遠、與外界交流難度大,基礎設施非常落后。文化資源沒有集中力量形成“精品疊加優勢”,資源在點、線、面方面無法得到全面系統的開發,多以自然狀態存在。
(五)文化資源整合不到位
文化資源整合“粗”,具體表現在產品開發上的粗制濫造、產業資源規劃上的粗枝大葉。許多開發者在文化產品資源上片面追求數量效應,在沒有挖掘資源內存價值,匆匆推向市場。其結果是一系列品位低下、質量低劣、價格低廉的文化產品的出籠。文化資源整合“散”,主要表現在開發主體及資本投入,開發主題、產品定位及功能三個方面。各級行政區劃,各類系統部門,各種投資主體都成了文化資源的開發主體,造成在實際開發利用中,行政區劃代替了文化區劃,資源管理者變成了資源所有者,資源開發投資左右了資源開發目標等一系列問題。文化資源整合“泛”,主要表現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資源既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投資開發,一些本來很具有投資潛力的文化資源甚至陷入到了被遺棄的境地。
三、甘肅文化資源開發的障礙性因素分析
(一)觀念落后創新意識缺乏
許多人把文化產品僅僅是看成是精神產品,而忽視其商品性;把文化工作看成是單純的社會公益事業,而忽視其經營性,混淆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化事業是公益性的,通常是政府無償提供給社會成員消費,以實現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而文化產業是經營性,以實現利潤的市場營銷手段為主,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正是混淆了這兩個概念,忽視了文化本身的內涵和產業性質。這種觀念影響了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和實現其應有的價值,這是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的深層次原因。
(二)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甘肅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滯后,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嚴重缺乏。國有資本在文化行業中布局過于分散,文化投資融資體制嚴重滯后,現有的文化單位大多是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各級財政投入的文化事業經費預算較低,缺乏發展活力與動力,更談不上向企業化過渡及市場化管理。由于資金的缺乏,使豐富的文化資源得不到開發,文化資源產品轉化率很低,文化產品市場占有率很低,經濟效益難以顯現,巨大的文化資源還遠未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而形成文化產品。
(三)產業化程度不高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文化中介機構發展緩慢,而且很不規范,這使得文化資源整合中通過中介機構來實現大范圍的信息交流的途徑受到阻礙。二是由于目前文化經營單位,且資本市場本身的發育程度還很低,存在市場規模過小,主體缺位,交易工具和品種單一,結構殘缺,市場分割,行政控制嚴格,監管不力等缺陷,因此它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資本市場來搜尋整合對象、了解整合信息和補充整合資本,從而也阻礙了資源的整合。甘肅缺乏集約化的文化產業集團,文化消費市場發育不完善,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品牌較少。這樣發展的結果是,文化資源低水平開發,手工作坊式的經營模式,形成不了競爭力和規模效應。
(四)專業人才匱乏
由于長期服務于意識形態建設,中國文化產業中“宣傳型”人才濟濟,但“經營型”人才卻比較缺乏。即使是當前主管文化經營的領導,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觀念陳舊,經驗缺乏,素質不高,因此不能有效地駕馭文化資源開發的活動。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缺乏一批文化修養高、創新能力強、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產業管理干部,以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文化創意、包裝、營銷人才和復合型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在現行管理體制下,難以形成有效的培訓、激勵機制,現有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四、甘肅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路徑選擇
(一)制定甘肅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總體規劃
在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中,政府要發揮主導推動作用。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協調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政府以制度和資金扶植民間組織發揮作用,為公眾參與文化保護提供渠道,并通過信息交流、媒體宣傳以及理論指導等多種方式,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如政府主導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審美價值的文化資源要列為保護重點。對規劃上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有型文化資源要整體保護,對具有重要建筑學價值的歷史民居要重點保護,對具有重要民俗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民俗,以及民間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戲劇和民間技藝,要分門別類地從民俗學和藝術學角度制定保護方案和措施。
(二)建立甘肅文化資源的普查和評價體系
文化資源種類繁多,形式各不相同。隨著旅游開發,摸清家底,進行文化資源的全面調查,對于把握全局分類保護十分必要。在此基礎上,本著整體性、發展性、展示性的原則實施保護,維護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實現文化保護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要注重靜態收藏和動態繁衍相結合,民間傳承和專業介入相結合、原生態保護和創新發展相結合,通過建立民間博物館、數字化保護、復制保護以及研究所式保護等多種途徑有針對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對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各級政府應將文化資源保護列入政府的工作計劃中,對文化資源的保護現狀進行一次全面普查、登記,了解和掌握文化遺產的分布狀況、存在環境,并分類制定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建立保護制度,提供資金保障。不僅要保護文化資源有形部分,對無形的部分的文化資源,諸如民間故事、音樂舞蹈、節日習俗等,也要使之得以傳承。在對文化資源進行普查的基礎上,建立起規范合理的文化資源評價體系,用統一的評價標準對各種文化資源予以定級、分類,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文化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
(三)正確處理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保護是為了更好的所用,而科學的開發行為帶來的效益是促使資源得以更好的保護。甘肅文化資源已經顯現出巨大的文化價值和品牌價值,據此,應抓緊對甘肅地區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在遵循保留文化資源原真性的前提下,開發出甘肅地區不同區域內的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以展示甘肅地區文化資源為主題的眾多旅游活動與旅游景觀,進一步豐富甘肅地區旅游的內容,突出甘肅地區文化旅游內涵,保持甘肅地區文化資源旺盛的生命力與吸引力。
(四)理順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管理體制
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涉及文物、文化、建設、財政、計劃、教育、國土、環保、林業等部門,在權責利不能分清的情況下,多頭多級交叉管理、有利一哄而上、無利退避三舍甚至“依法畫圈打架”的情況很難避免。為此,需要以法律為基礎理順其權責利系,從宏觀上協調統一各方面的工作,建議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協調或統一組織。進一步完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理制度,加緊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機制和監測巡視制度,對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與專項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必須盡快完善文化遺產的特許經營制度,對文化遺產的經營和利用進行規范,目前建設部已經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范圍內開始了試點工作,應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
(五)積極引進并留住甘肅文化領域緊缺人才
開發甘肅文化資源,創造甘肅新文化,最終取決于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合理利用人才、培養人才、努力創造一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環境,應該作為甘肅文化資源開發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有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化的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為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就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對企業人才進行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激勵約束機制。允許文化企業的經營者和開發人員擁有企業的一定股權,讓他們共擔風險,榮辱與共。加強人才培訓,增強其創新活力和提高整體素質,不斷用新思維、新方法、新高度去創造文化產品。要吸引藝術、文化等各界學者、名人、專家成為文化企業發展的顧問。要改進人才管理、運用制度,建立規范的人才自由流動機制。同時,要加強對具有民俗技藝的民間文化藝人進行挖掘和扶持,鼓勵他們將一些瀕臨絕跡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技藝重新整理、研究。通過挖掘文化資源自身的內涵,提高資源的知名度,最終實現產業化的發展。
(六)積極推進文化資源的商品化
積極推進甘肅地區文化資源的商品化的過程中要積極樹立四種意識。一是特色意識甘肅文化資源作為特有的財富,具有“人無我有”的優勢,因此,要開發差異化的旅游產品。二是品牌意識:甘肅地區文化資源的開發要在娛樂、審美、觀賞、精彩、安全等方面有創新和保障,確立起鮮明的主題和形象,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三是廣告意識。應借助廣播、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將甘肅地區傳播出去,擴大知名度。四是市場意識。在進行開發民族旅游資源開發時一定要注意投入產出效益、注意成本核算以及注意民族體育旅游產品的市場化運作。
參考文獻:
[1] 張勝冰.產業化視角下的文化資源開發:問題及其解決方案[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9-33.
[2] 趙楊.近年來中國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問題研究綜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4-57.
[3] 張勝冰.產業化視角下的文化資源開發:問題及其解決方案[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9-33.
[4] 張弘.四川鹽文化資源保護評析與旅游產業開發[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94-96.
[5] 陳文娟.中國西部地區民族文化資源保護開發中的民間投資研究[J].思想戰線,2008,(S4):59-6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