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法院扣押和拍賣船舶數量較大的國家。2008年,CMI正式成立了船舶司法出售問題的國際工作組,近年來中國對船舶司法拍賣的討論一直是學界熱議的話題,在2012年北京舉辦的國際海事委員會(CMI)第四十屆大會上,擬起草的《北京公約》中也重點強調了船舶司法拍賣的存在價值及理論基礎。其中,對于船舶司法拍賣的效力問題的討論,旨在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認定船舶的所有權,以及明確原船舶所有人的瑕疵擔保責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船舶司法拍賣;船舶扣押;船舶所有權轉移;效力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75-02
船舶司法拍賣意在轉移船舶所有權,與普通的動產轉讓的區別在于,船舶司法拍賣有其特殊性。首先,在拍賣之前船舶需先經請求權人申請,并由法院對船舶予以扣押。然后,由法院裁定是否準予拍賣船舶,并且在拍賣前,還需由法院委托船舶檢驗機構對船舶進行檢驗以及評估,并出具書面報告。船舶在拍賣時不可避免地會有優先權、抵押權等擔保物權的存在,如果買受人在拍賣時無法取得船舶的清潔物權,而后對船舶進行處分時也會產生權利爭議。
一、船舶司法拍賣效力認定
船舶司法拍賣的法律效力旨在轉移船舶所有權,但對于轉移船舶所有權的效力認定方面,各個國家的規定又有些許出入,這就使得買受人在競得船舶之后,會由于別國的司法拍賣的效力不同,存在船舶所有權瑕疵,所有權人無法正常行使權力。
根據拍賣標的物所附著權力的性質,各國在立法上分別采取承受主義、涂銷主義、剩余主義等不同的處理模式[1]。承受主義反映了民法中所有權繼受取得以及物權的絕對性的特征,即買受人需要承受船舶上所負擔的擔保物權或用益物權,不因拍賣程序而消滅。涂銷主義恰恰相反,其主張船舶上負擔的各種權利均因拍賣程序而消滅,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船舶被司法拍賣后原來負擔的船舶優先權、抵押權等均消滅,買受人取得清潔物權。剩余主義為保障不同序位的債權人利益,只有當拍賣價款足以清償債權人債權或有剩余的情況下,才允許對船舶進行司法拍賣。
國際上比較通用的是采用涂銷主義,1993年《船舶優先權和抵押權國際公約》中規定:“船舶一旦在一個締約國被強制出售,船舶抵押權、船舶優先權不再與該船有關,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為保障債權人因拍賣而消滅的對物的優先受償權,涂銷主義涂銷主義要求拍賣程序及相應的拍賣款分配程序必須滿足正當程序原則的基本要求,使船舶的市場價值得到充分實現[1],也符合訴訟的公正和效率原則。
在中國,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中,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確認了以涂銷主義為主的拍賣效力模式,但是在實體法和程序法上還存在不一致的規定,例如,中國《海商法》第29條第1款規定:“船舶優先權,除本法第26條規定的外,因下列原因之一而消滅,(1)具有船舶優先權的海事請求,自優先權產生之日起滿一年不行使;(2)船舶經法院強制出售;(3)船舶滅失。”《海商法》中僅規定了法院的強制出售可以消滅船舶優先權,但對于船舶抵押權等其他權利的消滅未做細致性的規定,在具體程序的運用時也會產生適用的歧義以及法官的過度自由裁量。
而在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中,亦未對船舶所有權轉移的性質作出明確的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海事法院拍賣被扣押船舶清償債務的規定》被拍賣船舶所有權及風險自移交時轉移,買受人對船舶移交前所負的債務不承擔任何責任[1]。但就法院扣押船舶能否取得船舶所有權,扣押后船舶原所有權是否消滅,買受人是基于原始取得還是繼受取得船舶所有權,在目前的立法中還無法找到依據,但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分析,為保證交易公平高效的進行,船舶所有權轉移僅發生在原所有權人和買受人之間,國家公權力不宜過多的干涉,在司法實踐中,也多以繼受原則為主。
二、船舶司法拍賣無效的救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下簡稱《海訴法》)第41條規定:“競買人之間惡意串通的,拍賣無效。參與惡意串通的競買人應當承擔拍賣船舶費用并賠償有關損失。海事法院可以對參與惡意串通的競買人處最高應價10%以上30%以下的罰款。”在《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第四稿)》中,對無效拍賣的情形規定了以下幾種情況:競買人之間、競買人與拍賣人之間惡意串通,給他人造成損害;拍賣前未發布拍賣公告;拍賣日期距公告日起不足法定期限;拍賣物以低于底價的價格拍定;拍賣人或被執行人故意隱瞞拍賣物重大瑕疵[2]。對于船舶所有權轉移中國確立的是嚴格的登記主義,目的是為了保障交易安全,因船舶屬于價值巨大的特殊的動產,一旦發生權屬糾紛將會導致當事人利益承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有破產的危險,所以在交付沒有重大瑕疵,在買受人對瑕疵的承受限度內,都可以認定交付是有效的。
中國對船舶司法拍賣的無效的規定較少也是出于對當事人信賴利益的保護,司法權在買受人承受的瑕疵范圍內并不過多的干涉當事人雙方的交易,只有當競拍存在惡意串通等嚴重危害買受人利益和社會公共秩序的情況下,才認定拍賣無效。而且,無效的事由往往是在拍賣結束之后才被發現,此時標的物可能已經轉移到買受人一方,如果斷然的要求買受人返還勢必會使買受人利益受損,故有必要建立拍賣無效的救濟機制,最大程度上保障當事人的利益。
當存在競買人之間惡意串通致使船舶司法拍賣無效時,法院可以依照《海訴法》的規定,給予競買人相應的處罰。《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41條:“競買人之間惡意串通的,拍賣無效。參與惡意串通的競買人應當承擔拍賣船舶費用并賠償有關損失。海事法院可以對參與惡意串通的競買人處最高應價10%以上30%以下的罰款。”或者拍賣前未發布拍賣公告、拍賣日期及公告日期不足法定期限、拍賣物以低于底價的價格拍定以及拍賣人故意隱瞞拍賣物重大瑕疵等情況下,法院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2]。
三、船舶司法拍賣效率的瑕疵擔保
船舶司法拍賣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拍賣除了其標的物特殊外,還體現在買受人對所拍得的船舶的瑕疵擔保請求權方面。在船舶司法拍賣中,除法律規定的拍賣無效的情況外還存在某些情況并不當然得導致拍賣無效,例如,原船舶抵押權人請求優先受償,船員請求支付工資等,當船舶拍賣后無法實現債權的情形。例如,青島海事法院曾受理一宗船員工資船舶優先權糾紛案。該案當時船舶被拍賣后,船員以船舶被拍賣前拖欠工資為由起訴當時船舶的買受人,并申請海事法院扣押了當事的船舶,要求行使相應的船舶優先權。經調解,買受人向原告支付了20萬元的船員工資[3]。
鑒于強制拍賣之前有一段公告程序,拍賣物已被公開展出,買受人對標的物有無瑕疵已有所了解,若買受人明知標的物有瑕疵,或出賣人沒有保證標的物無瑕疵而買受人因重大過失不知物的瑕疵的,除非出賣人故意隱瞞標的物的瑕疵,否則出賣人不承擔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所以,一般認為買受人沒有物的瑕疵擔保請求權[4]。中國對船舶所有權轉移采用的是登記主義,也就是說船舶所有權轉移之前由出賣人承擔損毀滅失的風險。船舶司法拍賣不同于一般的船舶買賣,在拍賣完成之前,由法院將船舶扣押,此時船舶仍處于出賣人控制之下但卻無法盡審慎監管的職責,有可能造成船舶損害甚至滅失。《海訴法》第38條規定:“買受人付清全部價款后,原船舶所有人應當在指定的期限內于船舶停泊地以船舶現狀向買受人移交船舶。拍賣船舶委員會組織和監督船舶的移交,并在船舶移交后與買受人簽署船舶移交完畢確認書。”很明顯,中國立法傾向于形式主義,對于扣押期間船舶受損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是違反交易公平原則的,既然在船舶扣押期間原所有人有義務保管扣押傳播,就應當盡到善良管理人的職責,故在其保管期間發生船舶損害、滅失的應當承擔瑕疵擔保責任。
買受人同時具有瑕疵擔保請求權。但在實踐中,會出現原所有人出被拍賣的船舶外再無其他財產可供執行,故即使買受人在瑕疵擔保請求權之訴中勝訴,還會出現債務人履行不能的情況。海事法院一般也不允許買受人因船舶被扣押時遭受損害而解除拍賣,而是要求買受人先行接受船舶,但可適當扣減拍賣價款,或者由海事法院責令相關的責任人賠償相應的損失[5]。
參考文獻:
[1] 向明華.船舶拍賣程序的獨立價值[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79.
[2] 劉寧元.中國拍賣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52-254.
[3] 張湘蘭,向明華.司法拍賣船舶的瑕疵擔保問題[C].海商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7.
[4] 向明華.船舶司法拍賣的瑕疵擔保請求權問題研究[J].法商研究,2008,(5):116.
[5] 關正義.船舶扣押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0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