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林權糾紛,使林權制度改革無法實現100% “確權發證”。林權糾紛的現狀有村屯山界界址糾紛,多次協調未能解決,引發毀林;國有林場和周邊村屯山界的糾紛;因歷史遺留問題或林改實行不公平,引發林農與林農糾紛。解決糾紛的方法有以林業“三定”為依據,實際經營為標準;沒有資料檔案、從來沒有界址的維持原狀;做好群眾來信來訪,擺事實講道理協商解決等。
關鍵詞:破解;林改;難題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77-02
一、問題的提出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繼農村“大包干”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又一次大調整,農村社會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20世紀80年代林業“三定”產權制度安排的延續與完善,把當時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加以解決,尤其是解決林地家庭經營不徹底、不到位問題。此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是針對全部集體林地的改革,其改革僅僅局限于商品林,不包括生態林和有爭議的其他林地[1]。雖然有爭議的林地不列入這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范圍,但是筆者認為這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林地、林權糾紛是這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難題,必須千方百計破解。
二、林地林權糾紛的現狀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集體林區存在大量山林權糾紛,特別是隨著近年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林業稅費改革逐步推進與林產品價格的節節攀升,經營林地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林農對林地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些潛在隱患極易成為社會矛盾的爆發點,是林區社會穩定的極大不確定因素,也成為“確權發證”工作全面落實的障礙[2]。廣西林權糾紛的主要類型如下:
1.村屯山林界址糾紛,多次協調都沒有解決,引發毀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明晰產權,承包到戶,有爭議的林地暫不列入改革的范圍。但是一些群眾受比較利益驅動和擔心政策多變,他們迫切希望盡快拿回林權,如果糾紛遲遲得不到解決,他們就有可能被迫采取非法的方式來抗爭,包括盜砍盜伐、林木走私、甚至以群體行為的方式直接從林權經營實體手中“奪回”林權,很容易導致沖突升級,影響改革進程。據2013年4月28日百色早報報道,田林縣潞城瑤族鄉各煙村渭社屯與南那屯歷來存在山界糾紛,多次多方協商都沒有解決。2012年5月10日潘某某等人組織渭社屯的幾十名村民到糾紛地界的“渭端”、 “渭橋”(地名)一帶,砍伐南那屯群眾種植的桐果7 229株、杉木26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6 788元。
2.國有林場和周邊村屯山界糾紛。由于歷史原因,國有林場林地和周邊村屯的荒山荒坡沒有明確的林地界址,雙方都沒有土地證、宗地圖,有的宗地圖是20世紀80年代后國有林場劃定的邊界宗地圖,沒有邊界群眾的簽字,得不到邊界群眾的認可。筆者的家鄉的荒山荒坡就同田陽縣三雷林場營林區相連,從我懂事起,就沒有聽說也沒有看到我的村屯的荒山和三雷林場的林地界址,只要是荒山荒坡,三雷林場就種上樹苗,因此,目前,與三雷林場營林區相臨的林農都不能辦理林權證。田陽縣三雷林場和周邊的東江村多年來發生林地糾紛,2009年位于飛機場附近的糾紛地被田陽縣人民政府征用建設東盟物流園,由于雙方各持己見,調解無效,征地款多年無法劃拔。云桂鐵路征用田陽縣田州鎮三雷村三今屯3畝芒果園地,這個芒果園位于田陽縣三雷林場營林區附近,被征用前三雷林場沒有對這塊果園的土地權屬提出異議,但林地被征用后,三雷林場認為這塊林地是屬于他們的,征地款應劃拔給他們,經過田陽縣調處辦多次調解,最后征地款由三雷林場和三今屯5∶5分成。
3.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或者林改程序、方案不公平、不公開,引發林農與林農、組與組、村與村、甚至縣與縣之間的糾紛。據2013年4月1日百色早報報道,平果縣同老鄉那錄村六王屯韋英儒在本屯的坡王山種植的速生桉,今年3月16日和22日被田東縣朔良鎮六羊村那坡屯的楊某生夫婦砍了500多株,直接經濟損失6 000多元。這些桉樹兩年前種,如果是成材的桉樹可以賣到五六萬元。據悉,對于這塊地的歸屬,雙方都認為是屬于自己的,而據韋英儒介紹,他們家有這個坡地的林權證。韋英儒從小就在坡王山長大,當年他爺爺從海城移民到同老的時候,他們家就一直住在坡王山,直到1994年因為火災,一家人才搬到現在的這個地方。問題的關鍵是楊某認為韋家是移民,韋家的林地是楊家的祖宗地,想爭奪回來。
2011年春節期間,田陽縣玉鳳鎮朔柳村發生一場森林火災,火勢曼延到與玉鳳鎮相臨的田州鎮三雷村、百育鎮六聯村,這片林地的速生桉已有2米多高,全部被大火燒死,損失很大。事后經深入調查確定是有人故意放火,主要原因是這片林地是糾紛地,玉鳳鎮朔柳村和田州鎮三雷村都認為這片林地是自己的,多年多次協調都沒有解決。
現在無糾紛并不意味著糾紛不存在。由于目前農業生產效率高于林業,是大部分農戶生產活動的重心,他們無暇關注山林,所以糾紛未顯露。一旦經濟利益格局發生變化,糾紛必然出現[3]。田陽縣田州鎮東江村有一片林地,20世紀70年代末村委會已把它分到各個村民小組,20世紀80年代后期第1村民小組的兩個群眾到第5村民小組的林地內種植芒果,第5村民小組的群眾沒有反對,第1村民小組的這兩個群眾一直經營著這片果園。2009年5月份,田陽縣人民政府征用這片果園建東盟物流園,這時,第5組的群眾說,這片果園的土地是他們的,除了春苗補償費外的征地款應歸他們,而第1組的群眾則認為他們已經經營這片果園二十多年,按物權法的規定,這片果園應歸他們第1組所有,征地款應劃拔給他們。
據百色市林業局統計,到2010年8月30日止,全市發生林地糾紛5 922件,面積121萬畝,調解3 640件,面積72萬畝,糾紛調處率61.5%,林地糾紛面積占宗地勘界公示面積的5.6%[4]。截至2013年,廣西林改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林改工作現在已進入深水區,遺留問題是林權糾紛沒有完全解決。
三、林地糾紛的調處方法
和耕地相比,林地的產權權能分割更加復雜,因此林權糾紛也相對比耕地糾紛更加復雜,調處起來的難度也非常大。如果處理不當,極易釀成大規模上訪,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群體性事件[5]。不同的林權糾紛,有不同的調處解決方式。但總的調處原則是要以《森林法》、《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和《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為法律依據,以追求社會政治穩定;遵循相關法律、合情合理為基本原則。
1.對國有林場與周邊林屯群眾的山林糾紛,要以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為原則,即自國家林業“三定”后國有林場一直經營到現在的林區,應認定為國有林場的林地林權,任何單位、個人都不得侵占。對一些群眾侵占、蠶食國有林場林業經營區的現象,各級政府要堅決制止,切實穩定國有林場經營區[6]。同時國有林場要主動處理與周邊群眾的關系,盡量充分尊重歷史,或通過扶貧幫困、合作開發等形式,與周邊群眾實現共贏,和睦相處,做到既照顧群眾利益,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對個人與個人、村民小組與村民小組、村與村、鄉與鄉、縣與縣、省與省之間界址分岐的歷史遺留的林地糾紛,如果沒有檔案備案,沒有界址標志,從來沒有分清界址 的林地,應以穩定為首要原則,維持現狀。但要指定專人專案跟蹤,調處部門要有備案,防止糾紛擴大,影響社會穩定。
3.對群眾的來信、來訪,要熱情接待,深入林地糾紛現場調查取證,查閱歷史資料。充分發揮村級調解理事會和有威望的“四老”人員(老村干、老教師、老黨員、老村民)的作用,及時妥善調處糾紛,化解不穩定因素[7]。調處人員要客觀公正地調處,避免搞人情案,留下后患,和林地糾紛案件有親屬關系和利害關系的調處人員應當回避。要實行調解問責制、限期調處制、專案專辦制,能調解的要千方百計調解,調解不了的,也要給來信來訪的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不能推諉,把群眾推出門了事。
4.對因林地糾紛而盜砍盜伐森林、到黨政機關無理取鬧的人要堅決打擊,并在媒體公開曝光,要讓群眾明白破壞森林是犯法行為。要加強森林公安隊伍建設,配備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安全。
5.林權糾紛涉及農民利益,他們講究的是公平合理,強調的是倫理秩序,其次才是法律秩序。由于林權糾紛的復雜性以及國家林權制度建設的滯后性,決定了調處林權糾紛在很多場合必須講道理,講人情,強調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利用人性善良、同情的一面,換取雙方各退一步,最終圓滿解決雙方的爭議。實際上,很多林權糾紛的解決,最終靠的就是這個原則。
毫無疑問,林權糾紛與集體林權制度的變遷過程有密切關系。任何的林權糾紛,在本質上都必須具備兩個主要的前提:一是相關制度對林權糾紛的界定;二是糾紛的起因在于利益分配不均。廣西這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也留下一些可能引起林權糾紛的隱患:“誰造誰有”是中國林業建設中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該原則只適用于森林和林木的所有權[8]。然而,在林改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有的地方均山不徹底,誰種誰有,有的人擁有一二百畝林地,而有的人只有一兩畝甚至沒有林地;林改前有些村集體的林地已流轉到經營大戶,承包期限是三十年左右,現在雖然均山但群眾有證無山;有些村集體林場不均山、不均股、不均利,林場收入由村委會支配。可見,林權糾紛將是長期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劉俊昌.林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80.
[2] 許接眉.深化福建集體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問題探討[J].林業經濟問題,2010,(5):422.
[3] 朱冬亮,肖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制度實施與成效反思——以福建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81-91.
[4] 右江日報,2010-09-04.
[5] 朱冬亮,賀東航.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農民利益表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38-408.
[6] 福建省省長黃小晶同志在全省林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國林業部網站.
[7] 張健軍,張樹安.廣西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調查[J].廣西林業科學,2010,(3):55-57.
[8] 劉德欽.林政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99.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