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新概念,現代經濟學(包括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與經濟發展方式近似的概念有經濟發展模式(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或經濟發展型式(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問題[1]。簡單地說,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指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的轉變或從外延增長向內涵增長的轉變,還應該包括向發展目標多元化轉變。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演進;目標設計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007-02
一、改革開放前的經濟發展方式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現代工業只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占80%以上。為改變這種落后局面,我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通過快速積累實現經濟增長的的發展戰略,相應的就采取了數量擴張和速度趕超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這對于當時貧困落后的中國,在短期內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是必要的。1952—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均增長了3.7l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98倍 [2]。盡管如此,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然很低,195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52美元,1978年為210美元,一直未突破人均265美元這一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界限 [3]。
客觀來說,在建國之初,我國還屬于農業國,工業化水平低,這種初級發展階段決定了必須采用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以內向型、高投入、高消耗、高積累、低消費、重速度、輕效益為特征,注重積累忽視消費,注重增長速度忽視效益提高,注重數量擴張忽視質量改善,注重增加投入忽視技術進步。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表現為:一是高速度低效率的發展方式。建國后由于確立了趕超英美等發達國家的跨越式戰略,開始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出現了違反經濟規律的大躍進等運動,結果是要素生產率一直很低,包括勞動生產率低、資本產出率低、全要素生產率低。二是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方式。改革開放前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增加,投資重點是重工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持續的高資本形成率造成了高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方式,結果必然是高消耗。我國在改革開放前能源消耗強度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客觀上形成了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剛性。三是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方式。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數量規模擴張,只能依靠大量的積累,以增加生產要素投入,增加投資為主要手段。這種主要依靠高投資、高積累、高消耗來發展經濟的粗放型方式,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留下了隱患,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內向型。這種封閉式經濟發展模式是有深刻歷史背景的。建國之初,我國以實現工業化為首要目標,而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必須發展本國產業,也只能采取進口替代戰略;而且當時百廢待興,市場需要呵護,產業也需要通過保護來發展壯大,采用內向型經濟發展方式也是必然的;再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了封鎖禁運,要求我國更加注重自力更生。以上這些因素直接導致我國只能采取內向型經濟發展方式。但是從長期看,內向型經濟發展方式使得我國被隔離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舞臺之外,無法分享世界經濟發展的成果,對我國的長期經濟發展十分不利。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及時扭轉了這一局面。
二、我國的改革進程及其經濟績效
我國的改革進程是一次深刻的制度創新過程,這種漸進式的制度變遷方式使我國的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從改革的經濟績效看,2012年GDP總量達到519 322億元,居世界第二位,GDP增速為7.8%。可以說,我國實現了一次偉大的經濟轉型。但是,我國經濟雖然保持了長期的持續高增長,而由于未改革的部分都是阻力大的領域,任何改革的推進都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因此,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由改革開放以前的片面粗放型、內向型,以數量規模擴張、外延擴大、高投入、高消耗、高積累、低消費、內需推動、重工業優先、高速度、低效率為特征的方式轉變為趨向集約型、外向型為主,仍然以數量規模擴張、高投入、高消耗、高積累、低消費、高速度為重要特征,并且具有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外需拉動作用顯著、效率有所提高的新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提出已有20多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選擇也不完全是主觀的選擇,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但是,由于路徑依賴的存在和實踐的局限性,認識上還有不少模糊之處,政府決策和改革措施也缺乏系統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出現了不少問題。例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平低,城鄉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村較少享受改革的發展成果;國有企業雖然依靠壟斷獲得發展,但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經濟效益下降;收入差距擴大,分配不公現象嚴重等。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外延型增長而不是內涵型增長,即生產力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勞動力和投資,而不是技術進步,技術外溢效應不明顯。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建設中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和高產值,忽視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也日益突出。2010年,從31個省區市由當地人代會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看,只有3個省市GDP增速定為8%,其余都在8%以上,平均增速達10.3%,許多省區仍把增投資、上項目放在首位,沒有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放在首位 [4]。可見,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其完成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三、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目標演進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目標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變到以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黨的十五大又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狀況。”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強調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正式把過去一直所講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并提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轉向一、二、三產業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的拉動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上述內容既概括了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也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要求。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并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向縱深方向推進,提出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5]。“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推進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保證,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只有不斷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才能形成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從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演進可以看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逐漸向縱深方向推進,由主要著眼于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向著力消除制約發展方式轉變的深層體制性因素,這說明推動轉變發展方式將進入深化階段,通過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因素,最終達到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目標。
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建議
第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經濟增長的源泉不斷發生變化,主要體現為技術要素貢獻率(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經濟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時,單純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是無法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的。技術進步可以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帶來較多的產出效益,因而是提高要素質量和綜合生產力、促進規模收益遞增的關鍵,也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第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特征就是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過對世界經濟發展進程的考察可以發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互動過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然要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然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集約化。可以說,沒有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就沒有高度集約化的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約束限制了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不同的經濟體制,制定和執行不同的經濟政策,形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從而制約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些體制性因素交織在一起,涉及到產權歸屬、利益分配、激勵監督約束機制、經濟發展的戰略和措施等等,其相互關系錯綜復雜。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調整制度結構,減少制度摩擦,促進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并讓人們充分享受改革成果,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原動力。
參考文獻:
[1] Hollis Chenery and Moises Syrgui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Hazel Elkington (1975),Patternof Development 1950-1970,Published for
the World Bank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3] 林毅夫,等.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M].上海:三聯書店,1999.
[4] 張卓元.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難點在哪里[J].經濟縱橫,2010,(6).
[5]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