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構建環境污染行為指數,以滬、深兩市共1 506家上市公司為樣本,統計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現狀,并對影響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的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分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制造業企業污染行為較多,而制造業中的重工業企業污染行為最多;9個代表企業特征的因素中,流通股比例、企業所處的行業、是否境外上市、企業的規模、負債程度、盈利能力和企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與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水平顯著相關。
關鍵詞:環境保護;上市公司;污染行為;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043-04
引言
產業革命在給我們帶來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隨著眾多環境公害事件的曝光,“綠色生產”、“低碳經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企業既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自然資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企業的環境行為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其所在區域甚至所在國家的環境質量。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了研究,包括環境業績評價指標研究、環境成本核算及控制研究、企業社會環境責任研究和環境信息披露研究等,都對企業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提供了相應的建議和措施。
企業的污染行為不僅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而且會傳遞出企業道德責任缺失的信號,降低企業的社會形象,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是在生產實踐中,企業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并且十分嚴重。到底是何原因讓企業明知是錯卻無法杜絕污染行為的發生?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更需要從企業污染的源頭處著手研究。因此,明確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現狀并研究其影響因素,找到污染企業的共有內在特征,對促進企業改善其環境行為,幫助環保部門制定有針對性的環保政策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旨在反映和把握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現狀,分析影響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的因素,并據此探討控制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有效可行的政策。
一、研究假設
(一)國有控股性質
企業對股東、員工、消費者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社區、環境的責任,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相比民營控股的上市公司,肩負更多社會責任,接受更多政府環境規制。因此假設1:上市公司國有股份比例越高,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越低。
(二)流通股比例
如果企業發生污染行為并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罰,如罰款、限期整改、停業整頓等,就會導致或有負債的增加或產生生產經營方面的不確定事項,增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流通股股東就很可能行使“用腳投票”的權力,拋售上市公司的股票,使上市公司市值縮水。因此,假設2: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越低。
(三)行業類型
不同行業由于投入要素和生產過程不同,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同。重工業由于行業特性,更有可能產生環境污染行。因此假設3:重工業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水平比輕工業企業高。
(四)境外上市
境外資本市場發展成熟、監管完善,因此假設4:境外上市的上市公司,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相對較低。
(五)公司規模
公司規模越大,越容易受到媒體、公眾的監督,同時大公司有更多資源減少環境污染行為。但是大規模公司也可能利用自身資源規避監管,通過環境污染行為來減少生產成本。基于以上分析,假設5:上市公司規模與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相關。
(六)負債程度
如果上市公司的負債水平過高,就會存在償債危機。為了降低財務風險管理者有可能走上污染環境的道路。因此假設6:上市公司負債程度越高,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越高。
(七)盈利能力
如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強,管理者就更愿意投入資金進行綠色生產,其環境行為水平也就越高。此外,公司盈利能力強,也降低了管理者為追求利潤而進行污染生產的可能性。因此假設7: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強,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越低。
(八)上市公司所在省份
假設8:處于經濟發達省份的上市公司,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較低。
(九)上市公司對地方財政的貢獻
上市公司對地方財政的貢獻使得地方政府對其產生依賴,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就可能在治理政策上有所傾斜,上市公司也可能倚仗其與地方政府的良好關系,疏于環境行為的自我管制。因此假設9:上市公司對地方經濟的貢獻越大,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越高。
二、研究設計
(一)變量定義
表1 變量定義
根據企業污染記錄的實際情況,對企業污染行為進行分類,制作了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評分表,如表2所示。
表2 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評分表
若上市公司存在某種污染行為Bj,即獲得該分值欄中的得分Sj,其中該年污染記錄數量若為N,則獲得分值為N。環境污染行為指數EPB表示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水平,第i家公司的環境污染行為指數即表示為EPBi,環境污染行為指數 EPBi=ln(1+∑Sj)。
(二)模型設計
本文構建了用以檢驗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EPBi=β0+β1CONTR+β2CIR+β3INDUSTRY+β4SHORE+β5SIZE+β6DBET+β7ROE+β8GDP+β9TI+ε
環境污染行為指數EPB為因變量;CONTR、CIR、INDUSTRY、SHORE、SIZE、DBET、ROE、GDP、TI為自變量;β0是與諸因素無關的常數量;β1……βn是回歸系數;ε是干擾因子。
(三)樣本選擇
本文使用EXCEL和SAS 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選取了滬、深兩市在2008—2010年期間披露了其年度報告的上市公司為全樣本,并根據研究需要做了如下剔除:1.剔除了截至2010年年末已上市時間少于3年的公司;2.由于行業特殊性和財務指標的差異,剔除了金融類上市公司;3.剔除了變量計算時數據缺失的公司。最后,余樣本企業數量為1 506家。
(四)數據來源
(1)上市公司特征和相關財務指標等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2)上市公司污染行為數據是從網站“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水污染地圖”( http://www.ipe.org.cn)上手動搜集整理而成。“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水污染地圖”是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從2006年開始發布的企業污染行為數據庫,由研究中心主任馬軍領導的團隊對數據庫進行持續更新,是國內記錄上市公司污染行為較為全面詳細的網站,其數據具有真實性和完整性。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行為現狀
1.上市公司污染行為總體情況
表3 上市公司2008—2010年環境污染行為得分表
從表3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分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這一現象可能因為一是上市公司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二是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導致了環境污染事件的增長。
2.上市公司污染行為行業分布
由表5可以看到2008—2010年我國各行業環境污染企業的情況,C(制造業)、D(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B(采掘業)3年都是污染企業最多的行業。我國是制造業大國,滬、深兩市中C(制造業)類上市公司數量最多,這也不難理解C類企業3年都是污染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D與B本身屬于重工業,涉及生產資源的使用與開采,不可避免容易對環境造成種種影響,屬于環境污染高發行業。另外,J(房地產業)、K(社會服務業)、L(傳播與文化產業)三年都未發生企業環境污染行為,首先這與它們的行業屬性有關,其次這些類別上市公司本身數量較少也是原因之一。我們注意到各行業企業污染數量與污染行為平均分并不對應,說明各行業的污染程度各異。每年污染企業中制造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有必要對制造業企業進行單獨的統計分析。
表6顯示了2008—2010年我國制造業企業環境污染的基本情況。如表所示,C4(石油、化學、塑膠、塑料)、C6(金屬、
表6 變量描述性統計表
非金屬)、C7(機械、設備、儀表)這3類行業在3年中都是制造業中污染企業最多的行業。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分類,3者同屬重工業,相比C0(食品、飲料)、C1(紡織、服裝、皮毛)、C3(造紙、印刷)、C5(電子)、C8(醫藥、生物制藥)和C9(其他制造業)這些輕工業企業更容易發生環境污染行為。雖然C2(木材、家具)也屬于重工業,但其行業耗費資源和加工過程較為溫和,發生環境污染行為的機會較小。此外,筆者同樣注意到制造業污染企業數量與平均分同樣不成對應關系,說明制造業企業中同樣存在環境污染行為輕重程度分布不均的現象。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7列示了全部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其中,環境污染行為指數(EPB)最高為1.415,最低為0,平均分僅為0.036,說明環境污染行為的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于部分行業和部分上市公司,這與在上市公司污染行為現狀分析中得到的結論相同。
(三)相關性檢驗
為了觀察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性而對回歸結果產生影響,本文先對自變量做相關性檢驗。如表8列示,公司規模(SIZE)與是否境外上市(SHORE)、公司規模(SIZE)與負債程度(DBET)、是否境外上市(SHORE)與上市公司對地方財政的貢獻(TI)、盈利能力(ROA)與負債程度(DBET)四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3—0.5之間,為低度相關;公司規模(SIZE)與公司對地方財政的貢獻(TI)相關系數在0.5—0.8之間,為中度相關。
(四)多元回歸檢驗
根據相關性檢驗結果,我們將SHORE、SIZE、DBET、ROA、TI五個自變量分為3組:(1)SIZE、ROA(2)SHORE、DBET(3)TI,分A、B、C3個分模型進行回歸。
表8 回歸系數及其顯著程度
注:***、**和*分別表示在0.01、0.05和0.1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z值
表9顯示了模型的回歸結果。CIR、INDUSTRY、SHORE、SIZE、DBET、ROA、TI7個變量通過了顯著性驗證,其中INDUSTRY、DBET、ROA、TI4個變量的回歸系數符號與預期假設相同;變量CIR、SHORE的回歸系數符號與預期假設相反;變量SIZE經回歸驗證,與企業環境污染行為水平正相關。CONTR、GDP兩個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四、結論和建議
(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越高
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通常為國有股或法人股,“一股獨大”較為普遍,這使得流通股股權分散,即使流通股比例高,出現集體拋售現象,也不一定會引起股價大幅波動。另外,我國股票市場是一個典型的投機市場,流通股股東更多關注短期利益,很少關注企業長期發展,這也加大了管理者為追求短期利潤,產生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對于發生污染行為的上市公司,政府應加大處罰力度。
(二)境外上市的企業,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較高
境外環保法規更為完善,公眾環保意識也更強,但我國境外上市的公司,其在國內的污染行為仍受我國相關部門的處罰。由于我國法律對企業污染行為處罰較輕,震懾力差,使得企業污染生產的風險過低,很多企業因污染生產帶來的收益高于因污染生產所受到的處罰金額。此外,媒體對于上市公司污染行為的環境信息披露不完善,導致境外投資者不能及時獲取公司環境行為方面的信息。因此,我國應加大處罰力度,將罰款、整改和行政處罰相結合,追究至企業負責人。另外,應加強對于境外上市企業尤其是信息披露方面的管理。
(三)規模大的上市公司對地方經濟貢獻越大,其環境污染行為水平越高
規模大的上市公司對地方經濟除了納稅的貢獻外,還可以緩解地方就業壓力,地方政府有動機為其提供庇護。此外,大規模企業可能對分公司控制不力,而使分公司管理者選擇污染生產的道路。我國應加強廉政建設,使當權者能堅持原則,一視同仁;加大環保部門的職權,改善過往由于環保部門職權受限而不能對污染企業進行有效處罰的現象。上市公司需完善治理機構,制定內部清潔生產規范,在環境行為評級時將企業的分公司納入考核范圍。
參考文獻:
[1] 周竹梅.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分析——以山東省造紙企業為例[J].會計之友,2012,(1):56-58.
[2] 沈品良.淺析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監管問題[J].財會研究,2012,(6):48-50.
[3] 馮俊華,程遠霆,福靜.基于清潔生產的皮革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研究[J].財會通訊,2012,(3):132-133.
[4] 黃海峰,任培.中國綠色信貸政策現狀研究[J].中國市場,2010,(27):38-40.
[5] Wiseman.J.1982.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made in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71:53-56.
[6] Patten D.M.1992.Intra-industry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Alaskan oil spill.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ry,17:
47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