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美麗中國夢想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全國掀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潮,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由于資源稟賦、歷史基礎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區域之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主要從資源條件、生態環境、經濟效率和人文發展程度4個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各區域之間生態文明建設的差異。
關鍵詞:湖北;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102-02
引言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湖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條件下,生態環境不斷好轉。但是湖北省的人口基數大,資源約束矛盾較突出,并且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依然很嚴峻,同時,省內不同區域之間生態文明建設的差異表現得比較明顯。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包含眾多子系統的復雜巨系統工程,湖北省各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每個子系統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性。認真分析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差異的表現形式,并根據這種差異對湖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區域劃分,對進一步探討區域差異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來縮小區域差異,促進各地區均衡、快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在反思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的過程中就自己的基本生存和發展問題作出的理性選擇和科學回答,是文明理論研究的新課題和文明實踐活動的新方向。它是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以及人類的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黨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政治報告,明確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從這段論述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和社會人文發展程度等幾個方面。那么,湖北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差異的主要表現形式也就可以概括為資源條件差異、生態環境差異、經濟效率差異和人文發展差異。
一、資源條件差異
所謂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可以用來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各種要素的總稱,它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社會資源。資源短缺是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人類社會目前的發展需求來看,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人力資源是最嚴重的制約因素。
(一)水資源差異
湖北是水資源大省,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湖泊眾多,素有“洪水走廊”、“千湖之省”之稱。但是,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河谷少,且相差懸殊。南部年徑流量深最大為1 200—1 400mm,北部不足200mm,相差6—7倍。水資源的地區分布與區域人口、耕地等社會經濟要素的分布極不符。根據2010年度湖北省水資源公報的統計數據,2010年水資源最豐富的神農架林區,畝均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總量分別為18 298立方米和21 192立方米,而水資源最匱乏的襄陽市畝均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總量分別才843立方米和947立方米,相差20多倍。
(二)耕地資源差異
人口的增長和耕地總量的減少使得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湖北省全省土地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2010年,耕地總面積4 985.88萬畝,全省總人口6 176萬,人均耕地0.81畝,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地形地貌、人口聚集、城市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耕地在各地區之間的分布也極度不均。鄂西山區地勢高、切割深、坡度陡、起伏大、經濟較落后,耕地發展受到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鄂東沿江平原和鄂北崗地。這三個區域的耕地集中連片,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0%。就人均耕地面積擁有量來看,荊門、荊州、神龍架林區較高,而武漢、黃石、鄂州較低,尤其是武漢,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31畝,不到荊門市人均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三)礦產資源差異
湖北省礦產資源種類多,總量較豐富。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已發現149個礦種、188個亞礦種,分別占全國已發現171個礦種和237個亞礦種數的87.13%和79.32%。其中,磷礦石、硅灰石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巖鹽、金等23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7位。湖北省的礦產資源分布廣泛,全省13個市(州)和4個省直管行政區均有礦產資源分布,但是主要礦產資源的集中度較高,區域特色明顯。鄂東南及鄂南地區集中產鐵、銅、金、鎢、鉬、鈷等礦產,江漢盆地及南襄盆地集中產巖鹽、石膏、芒硝石油等礦產,宜昌、襄陽地區集中產磷、硫、鐵礦、赤鐵礦、建筑石材等礦產,鄂西北地區集中產金、銀、釩、稀土元素等礦產。
部分具有礦產資源優勢的地市在工業化過程中大力發展資源開采和資源加工業,很好地帶動了本地區乃至湖北省的社會經濟發展。但是儲量總是有限的,隨著幾十年來對礦產資源的高強度開采,部分地市的礦產資源已經瀕臨枯竭。其中最嚴重的是黃石、大冶、潛江、鐘祥4個市縣,黃石的鐵礦、銅礦和煤炭資源保有儲量占探明儲量的比重分別為23.03%、39.68%和24.25%;大冶的鐵礦、銅礦和煤炭資源保有儲量占探明儲量的比重分別為28.6%、27.4%和25.6%;而潛江的石油資源和鐘祥的磷礦資源保有儲量占探明儲量的比重均不到20%。
(四)人力資源差異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也會比較高,因此,勞動者尤其是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資源都有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集聚的趨勢。湖北省各地區之間由于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鄂東南的武漢、黃石、鄂州以及鄂西的宜昌等地區憑借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優勢等優越條件,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湖北經濟發展的高地。經濟優勢使得這些地區吸引了大量其他地區的人才向本地區聚集,從而在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比其他地區具有明顯的優勢。而恩施自治州、神農架林區等地區成為湖北經濟發展的洼地,這些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和人才資源大量地流向省內外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陷入了人力資源嚴重短缺的境地。
二、生態環境差異
湖北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出現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自然生態環境問題。
(一)環境污染的區域差異
大氣污染重點控制區為沿長江分布的酸雨控制區,涉及武漢市、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鄂州市、黃石市、咸寧市等七大地區,工業污染重點監控區為鄂東冶金電力工業走廊、以宜昌、荊州、襄樊為重點的磷及磷化工基地、云(夢)應(城)與天(門)潛(江)兩地區的鹽及鹽化工基地、十堰一襄樊一武漢汽車工業走廊等地區。
(二)水土流失的區域差異
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積達7.88萬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土地總面積的42.6%,在長江流域各省中,水土流失面積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水土流失地區集中分布在鄂西北、鄂東北等山區丘陵地帶。
(三)自然災害的區域差異
湖北省洪澇災害居各種自然災害之首,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成災面積超過67萬的大水災年份達8年之多。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江河縱橫、湖泊密布的江漢平原,尤其是四湖地區,平均6年1次,是著名的“水袋子”。旱災是湖北省的第二大自然災害,鄂西北和鄂北地區,特別是“三北”崗地為湖北省旱災最為嚴重的地區,干旱頻次多,是湖北省著名的“旱包子”。
三、經濟效率差異
湖北省是中部地區的經濟大省,近年來湖北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由于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社會基礎條件等的差異,導致了湖北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衡量地區經濟效率最常用的指標是人均GDP,2010年湖北省人均GDP最高的地區武漢市人均GDP達5.688萬元,而人均GDP最低的地區恩施州人均GDP只有1.067萬元,不到武漢市的1/5。從總體上來看,湖北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于中東部的平原丘陵區;如武漢市、鄂州市、黃石市等地區,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集中分布鄂西北、鄂西南山區,如恩施州、神農架林區等地區。
四、人文發展程度差異
人文發展是人類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獲得的自由權利或者社會福利水平。人文發展的概念最早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1990年發表的第一份《人類發展報告》中提出來的。該報告認為,人文發展是一個擴大人的選擇的過程,這些選擇可能是不確定的和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但是,過上健康長壽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條件始終是三項最基本的選擇。現在,人們較多采用人均收入水平、預期壽命、受教育程度、就業、住房、醫療等一些物理指標來評價和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文發展程度。
湖北省人文發展程度整體上在全國屬于中游水平,但省內各地區之間還存在較明顯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武漢、黃石、宜昌等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教育事業經費支出等衡量人文發展水平的指標值好于其他地區,而經濟相對落后的恩施、咸寧、黃岡等地區人文發展水平也是排位靠后。
參考文獻:
[1] 郝翔,成金華,湯尚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湖北資源環境問題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湖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2011湖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 劉湘溶.生態文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王瓊,孫永平.湖北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困境形成機理及轉型分析[J].江漢論壇,2010,(8):19-23.
[5] 余程鵬,黃建武.湖北省水資源現狀及利用戰略[J].科技創業月刊,2007,(3):5-6.
[6] 曾菊新.湖北省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