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十年來,國內外短語“地方知識”、“本地知識”、“民間知識”被使用在一些工程研究中,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各界深切關心研究的問題。在越南,研究少數民族的知識不僅是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而且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研究在中越邊境地區苗族(主要是在越南老街的苗族)當地知識的幾個方面:農業、飲食、服裝、房子與傳統工藝。在此基礎上,能看出紅河流域民族當地知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中越邊境;苗族;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C95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108-02
一、背景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短語“地方知識”、“本地知識”、“民間知識”被使用在一些工程研究中,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各界深切關心研究的問題。在越南,研究少數民族的知識不僅是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而且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需要。
本文研究范圍只限于在中越邊境地區苗族(主要是在越南老街的苗族)當地知識的幾個方面:農業、飲食、服裝、房子與傳統工藝。 在此基礎上,能看出紅河流域民族當地知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二、當地知識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當地知識的重要性
現在,世界上在研究當地知識的領域有3 000名專家,分布在124個國家,當地知識受到研究者與國際組織的重視。
大力開發和利用當地知識一直被人類所公認。在越南,在2003年的統計中,收集了54民族的39.381傳統的補救措施,傳統藥的出口產量為10 000噸。當地知識實際有更大價值,利用當地知識的產品(如手工制作的紀念品、傳統的村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苗族民族起源的簡介
苗族被認為是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古老的土著人的后代。苗族與瑤族語言被廣泛解釋為在古代兩國人民的共同起源。目前,越南苗族主要居住在河江、諒山、高平,老街、青化、義安等地。在老街,苗族人遷移到這里大約有200年,他們主要從中國貴州遷移到中國云南,然后從云南遷移到越南老街。具有勤勞與創造精神的苗族人已把越南北部高原變成他們心愛的家鄉。這樣的精神的提高是為了與其他民族共同保衛祖國和建設新的生活。
(三)在紅河流域的苗族有豐富、多樣的當地知識
在山地環境的苗族轉移的經濟條件下,培養不同類型的地產。苗族居民主要作物是玉米,耕作工具主要是鋤頭。
狩獵和采集補助了這里的經濟。但無論如何,森林與河流仍然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很重要角色。因為它們提供了收獲前或饑荒年的糧食與食品。
此外,還與這邊的手藝結合起來。如針織的工藝品、針織品。他們還會造槍、刀、鋤頭等工具。苗族的鍛造工藝不比其他民族的耐用性、美觀性和尖銳的工具差。
苗族飼養的動物包括牛和家禽。牛是在森林里放牧的,還有著名的“肥豬”、“雞油”。但育種的目的是為了提供運輸和給自己家過節用的食品。
1.當地農業知識。通過長期種植的生活經驗,苗族積累了大量的當地知識。在選擇土地上,經驗告訴他們去叢林中燒,使用好幾年,然后才移到別處另找新的地方。苗族的耕田多數在山地是挖洞耕田和在高坡鋤頭耕田。苗族有很多的經驗預測天氣。收獲的季節,首先是選種子。像許多其他族群,苗族水稻收獲通過自己創造的工具。苗族不是只有單一種植的玉米、水稻,也種不同的作物,如馬鈴薯、蔬菜、堅果、豆類、芝麻等。這種做法不僅增加收入,還可以滿足地方的要求。
2.在水稻種植方面。可以肯定,梯田是苗族勞動與創造的成果。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把水引到田里,能在各個階段都有水使用。觀察沙巴的梯田,很容易看到梯田都是在山坡或山底。這是沙巴農業的主要類型。梯田是苗族的美妙文化工程。
3.工藝方面的當地知識。為了確保自給自足的生活,除了需要糧食作物、牲畜,還需要工藝生產包括編織、木工、紡織、造紙等職業手工制作的銀飾品、鍛造農具等。自己創造的工具都是給自己使用,還是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的。苗族的鍛造是很有名,受到鄰近民族的欽佩。鍛造產品,例如刀、鋤頭是非常鋒利的。木工也很發達。在此地區也生產了項鏈、手鐲、耳環、戒指……表面上都有圖案。工藝材料編織主要是竹、藤……苗族工藝品在公平的條件下正規銷售。大多數的苗族主要集中在集市交換。北方各省的苗族與老街的苗族衣裝由亞麻、樹皮纖維編織而成。這是苗族的傳統工藝。這個行業跟苗族服裝有很大的關系。種植亞麻與編織是苗族的習慣,稱為苗族的傳統文化。總的來說,種植亞麻和編織的傳統工藝是有價值的。這是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維護,發展和保持永遠的價值。
4.飲食方面的當地知識。苗族食品來源于種植業、畜牧業、狩獵和采集。以前,主食是米與玉米粉。湯是蔬菜做的。獵到動物的時候很多人在一起拿著刀烤著火一起吃,一起喝酒。這是此地區的特色傳統文化。如果您是貴客來到這個地方,他們會很熱情地款待您。由于他們住的地方都屬于偏遠地區,糧食匱乏,所以他們在糧食儲備上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如曬干、做肉干或放在廚房的上面。吃米飯、玉米粉都是用勺子。酒是用玉米與米做的。苗族的米酒在很多少數民族當中是最有名的之一。苗族人喜歡用水煙筒抽煙。把煙草放在水煙筒里請客人抽那是他們的禮儀。
5.服裝的當地知識。苗族傳統手工藝是,種植亞麻編織,用亞麻布做衣服、衣服、毛毯等。他們的觀念是死者必須要有亞麻的衣服才能跟祖先團聚,不同年齡的女人歲在6歲時都有自己的亞麻布。苗族婦女是直接做出自己的民族服裝。到了成年,苗族婦女不管白天還是夜晚都忙著刺繡婚紗。苗族有一句俗語,大概的意思是“是否好人看他們廚房上面的東西,美不美麗那要看衣服” 。編織及刺繡圖案是女性的價值衡量。苗族民族飾品主要是其審美功能,以及作為財富的象征,以防止邪惡的民間概念。然而,審美功能是苗族飾品的主要功能。苗族的傳統珠寶是白銀,最近一些地區也用鋁作為飾品。苗族飾品包括耳環、項鏈、手鐲和戒指。
6.關于房子的當地知識。苗族人不像其他少數民族有住在高腳屋的習慣。苗族的房子都是泥做的,柱子是木頭做的;有錢家庭的屋頂用雞翅木。其他的都是用茅草做屋頂。現在很多家庭在使用Proximang建造的屋頂。他們住在山上,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低矮的屋頂。目的為防霧。有些家庭 有自己的食品倉庫,通常鄰近主屋。家禽家畜住的地方也在人住的地方附近。苗族高度重視房屋土地的選擇,像瑤族的選擇方法:在地上挖出一個圓形的洞,直徑20cm,在里面放米粒(象征人)用碗蓋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米粒不動,那個地方就可以建房。有些地方是要聽地理先生的。
(四)當地知識是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發展旅游的潛能與文化交流 窗口
當地知識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能夠吸引游客的旅游產品,可促進中越邊境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生態旅游是國際上各國家的旅游發展戰略中的內容之一。特別是多種族和多文化的國家。在越南,近年來旅游部門都比較注意這點。但是潛力沒有達到對應的成果。可以說,苗族人有豐富、多樣的梯田,是屬于特色的文化遺產。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價值還是旅游的人文文化產品。
三、結論
可以說,很多人把平原地區的苗族看做是一個落后群體,文化低。人們通常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刀耕火種。他們被指控北部山區森林砍伐是他們做的。這是不正確的,比如在老街的還有其他地方的苗族人,他們在這里定居了約200年,在山坡上開墾有很多梯田。 除此以外,苗族還有其他的知識,如開發使用資源、民間醫學、工藝等。苗族對自然條件的適應性和集成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在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戰略方面,特別是在邊境地區,越南和中國的戰略應該有共同之處:現代科學知識和當地知識之間可以相互補充,苗族的當地知識需要保護、保留,還要促進生物多樣性,維護社會經濟的發展,包括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不僅有科學意義,而且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在這方面可以對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