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航運低碳減排已成為未來我國航運業市場發展的目標任務,發展航運碳排放交易勢在必行。從國際和國內看,我國已具備航運碳排放交易的現實基礎。建立和完善航運碳排放交易制度、技術標準,建立監管和執法保障,加強信息建設和技術人員能力建設,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等,是航運碳交易市場在我國建立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航運碳交易;市場;對策
中圖分類號:F5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110-02
一、航運碳排放交易及其市場潛力
1.碳交易及其航運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簡稱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于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排放交易或碳交易。
航運碳排放交易主要針對航運業的碳排放權利(或把碳排放權利作為商品)的交易。
2.航運的碳排放量總量。據統計,世界貿易運輸量的90%由航運業承擔。截至目前,航運是能源效率最高的遠距離貨物運輸方式,航運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每年碳排放總量的3%—4%。而我國航運市場的發展,碳減排市場需求巨大。
3.國內碳排放市場潛力。我國船舶擁有數量巨大,因此船舶節能減排有廣泛的市場基礎。從航運船舶看,其包括國際遠洋、沿海和內河船舶。而我國僅國內機動船與駁船的凈載重量從1980年的1 695萬和1 713萬載重噸噸,增加到2011年的21 264萬和3 242萬載重噸,年均增長40.47%。見圖1。
同時,我國水運及遠洋貨運數量看發展潛力巨大。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船運貿易量也在不斷增長。水運量與遠洋運輸量分別從1978年的43 292萬噸和3 659萬噸,分別增長到2011年的425 968萬噸和63 542萬噸,年均增長29.8%和52.5%,見圖2。
另外,同時港口吞吐量從1985年的31 154萬噸,到2011年增加到616 291萬噸,年均增長131.4%。這些都是建立航運排放交易的市場基礎。
二、我國建立航運碳排放市場的可行性
1.我國已把開展碳交易試點作為“十二五”期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項重點工作。2013年啟動包括上海在內的7個省份的碳排放交易試點,是為了鼓勵試點地區結合自身的實際,探索建立區域碳排放交易體系。上海市已發布《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為建立我國航運碳交易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
2.航運低碳減排已成為未來我國航運業市場發展的目標任務。2010年,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十二五\"水運節能減排總體推進實施方案。指出,到2015年,與2005年相比較,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下降8%以上;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下降15%以上,其中海洋和內河船舶分別下降16%和14%以上。港El生產單位吞吐量CO2排放下降10%以上;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CO2排放下降16%以上,其中海洋船舶和內河船舶分別下降17%和15%以上。
3.在船舶技術規范層面,交通運輸部2008年制定發布了《營運客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測量方法》和《營運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測量方法》行業標準,此外還正在加緊制定《營運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測量方法》,以上這都對建立航運碳交易市場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建立我國碳減排市場的對策建議
1.建立目標體系和研發關鍵技術支撐體系,為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技術保障 。故亟須突破的關鍵技術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排放指標分配體系,初始排放權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航運碳減排管理平臺,消除交易信息不對稱的技術方法,不同企業、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易比率,提高污染源違法行為成本的措施,航運碳減排過程中觸及的有關稅收問題的解決方案,點源與非點源交易技術,航運碳減排與排放收費、排放許可證、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制度和政策之間的銜接,等等。
2.制定公平合理的指標分配體系,推動一級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因此,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制度,規范一級市場中排放權的產權,明確總量控制目標和初始指標的分配方法,明晰國家與地方環保部門的職責分工,確定排放權有償取得的條件、程序、時限要求,建立指標動態管理臺賬,探索排放權有償使用初始價格的形成機制。通過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分配與指標管理體系,實現排放指標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開性,構建并不斷完善航運碳減排的一級市場。
3.建立激活航運碳減排市場的制度體系,提高航運碳減排配置環境資源的效率。應做好以下工作:明確二級市場政策的主要作用對象和作用范圍;對于新企業,允許從二級市場中獲得排放指標,或者從政府預留的指標有償取得。
4.在交易價格設計上,定位為政府指導下的市場自我調節機制;制定交易規則,防止出現交易市場壟斷行為;構建交易信息平臺,增強信息的對稱性,對指標的交易進行跟蹤監管;通過立法等手段,有效制止濫用和非法轉讓排放指標,杜絕蓄意囤積居奇等擾亂市場的買賣行為;明確交易違約責任,對超標排放企業進行嚴厲處罰;配套實施相關的積極財稅政策,激勵市場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進行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真正激活航運碳減排市場。
5.構建航運碳減排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政策推行的法律供給能力。建議在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單行法時,應明確排放權有償取得的法律地位。同時,抓緊制定有關污染物排放權有償取得實施管理辦法、排放交易管理辦法、排放有償使用資金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排放指標初始分配、排放指標有償使用、航運碳減排中政府和企業以及中介主體等分配主體和交易主體的責權利和違法責任等,規范航運碳減排制度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提高航運碳減排市場運行的穩定性,確保航運碳減排實施有法可依。
6.完善污染源監督管理體系,強化試點區域和行業航運碳減排運行的監管能力保障建設。全面推行航運碳減排,需要加強污染物排放監測和監管能力建設,如加大構建污染源基礎數據庫信息平臺、排放指標初始分配管理平臺、污染源排放量監測核定平臺、污染源排放交易賬戶管理平臺的力度,建立企業污染物排放臺賬制度,全面管理參加排放指標分配和航運碳減排體系的污染源。從而消除航運碳減排政策機制的前端可能出現的“失位\",保障各類污染物的排放在有效的監控之下。
參考文獻:
[1] 中國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中國經濟網,http://www.sina.com.cn.2012-02-01.
[3] 蔡博峰,馮相昭,陳徐梅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4] 傅志云,胡思繼,姜秀山.中國交通運輸中長期節能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04.
[5] 沈滿洪,錢水苗,馮元群,徐鵬煒.排污權交易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6] 劉建翠.中國交通運輸部門節能潛力和碳排放預測[J].資源科學,2011,(4).
[7] 國家統計局網站[EB/OL].http://www.stats.gov.cn/.
[8] 國家環境保護部[EB/OL].http://www.mep.gov.cn/zwgk/hj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