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文化資源十分豐厚,但在傳承過程中存在理論研究薄弱、從業人員素養整體偏低、產業化保護不足等問題,應動員政府、企業和民間的多種力量,開展工藝美術基礎理論研究,加大工藝美術產業化保護力度,強化工藝美術文化傳承的高校教育環節,讓工藝美術文化更好地為黑龍江省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工藝美術;黑龍江;傳承;對策
中圖分類號:J5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116-02
一、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概況
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文化源遠流長,她是在東北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在多民族長期發展和變遷過程中,通過融合和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包括中原)的文化,逐步積淀形成的。這種文化記載了黑龍江省轄區(包括不同朝代的黑龍江省地理轄區)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其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區域特征明顯,是黑龍江省多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價值觀等方面的集中反映,體現著黑龍江省不同民族對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在2007年9月18日全面啟動的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普查的11大類產品中,黑龍江省工藝美術行業具有10大類 118個品種,在地區方面具有代表性如綏棱黑陶、海倫剪紙、遜克瑪瑙、松江編結繡等,在少數民族特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女真族的銅鏡、鄂溫克族的繡花地毯、滿族的青瓷和刺繡、赫哲族的魚皮魚骨制品以及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的樺木樺皮制品等等。這些工藝品不僅在全國獨樹一幟,并且特色鮮明,已成為黑龍江省特色工藝品的代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的文化屬性也發生了相應變化。近些年來,在民間手工業創業創收方面,雙城市同心鄉富新村農民用玉米葉子編織的坐墊、坐凳、狗窩、鳥籠等工藝品除銷往大慶、哈爾濱、長春、撫順等一些城市外,還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取得了良好的收益[1];綏棱縣草編手工藝品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分散加工的產業格局,全縣草柳編企業已經發展到7家,從事草柳編加工的農民2 000多人,年均增收1 200多萬元[2];為了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資源,長水河農場在墾區建立基地,在山東臨沂建立柳編工藝品公司,成功探索出了一條柳編企業的發展之路[3]。據2009年6月22日的《農民日報》報道,黑龍江省以農村婦女為主力,在家搞工藝品的總人數有 16 萬人,主要從事亞麻編織、刺繡、柳編、草編等,人均月收入能達到 700 元;許多地方已經形成規模并打出品牌;蘭西縣直接從事亞麻編織工藝的農村勞動力有 6 萬人,此外還有 4 萬人為亞麻編織服務[4]。
雖然一些工藝美術品在打入市場方面頗有起色,促進了黑龍江民間手工業的創業創收,其中部分作品,如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展出的由山核桃粘接而成的近4米高的玲瓏寶塔和一對大型仿古花瓶,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由66 666個山核桃制作、以38萬元高價成交的一對精美典雅的《盛世祥和》花瓶,都堪稱傳世佳作并能以高價成交,但從工藝美術文化的保護、傳承、產業化等一系列問題角度看,對工藝美術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程度還不夠,作為工藝美術文化外延的工藝品也不是都能始終占有市場,工藝美術文化在黑龍江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二、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文化傳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工藝美術理論研究薄弱
黑龍江省工藝美術行業類別較多,由于每類甚至每種工藝品產生的社會背景、所經歷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并不相同,且都包括較大的領域范疇,因此,對工藝美術的基礎理論、行業技藝、歷史和現狀等方面的研究均顯不足[5]。研究工藝美術理論不僅要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還要擁有諸如歷史、地理、人文等其他專業門類知識。在行業內部,原有的各級工藝美術研究所現今幾乎全部被解散或兼并,專業研究力量流失殆盡,當前從業人員大都難以勝任理論研究工作;行業外部人員對于行業的歷史、技藝等不熟悉,更不愿開展實地調查,即使有愿意從事調查的研究者,也會因缺乏經費支撐等問題而陷入尷尬境地。
(二)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素養整體偏低
新中國成立后,從事傳統工藝美術創作的藝人們得到了很好的重視和尊重,但幾千年來直至今日,大部分傳統手工藝人的地位仍相對低下,手工藝往往只是一種謀生手段。在生存尚且較難的情況下,民間藝人很難靜下心來搞創作,加上缺少技術及資金扶植,大多數民間工藝品還停留在作坊水平上,制作原始、工藝簡單粗糙,不能滿足市場需要,部分民間工藝還面臨著“人絕藝亡”的尷尬傳承處境。此外,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產銷機制影響下,容易忽視工藝美術品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內核。由于大量的民間手工業從業人員為農村或城鎮剩余勞力,大都未經歷過師徒傳承或系統的工藝美術教育,其制作技藝多為重復仿制,所生產出的制品藝術性不強,缺乏必要的文化藝術內涵。因此,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有待提高,其專業素養有待通過教育而得到提升。
(三)工藝美術的產業化保護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引入商業手段不是為了保護工藝美術文化,而是純粹為了經濟效益進行商業開發,產業化生產以產品數量和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為追逐目標,必將忽視工藝美術文化的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忽略工藝美術文化的傳統手工藝生產、實踐流程中的慢工細活環節,由此將使得工藝美術文化喪失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歷史藝術價值,也會使工藝美術文化失去原真性、整體性和傳承性,背離了工藝美術文化保護的初衷以及工藝美術文化本身的發展規律。以森工系統的木制工藝品發展為例,1994—1997年,木制工藝品生產廠家由20多個發展到200多個,品種由100多種發展到5大類上千種,產值由200多萬元增長到2 000多萬元,雕刻技術人員由200人增加到2 000多人。隨著生產廠家逐漸增多、品種不斷增加、款式不斷變化,產品售價下降很大,一部分工廠開始關閉,“林區木制工藝品生產向何處去”已是擺在生產廠家面前的一個難題[6]。
三、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文化傳承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開展工藝美術理論研究
黑龍江省已開展過“全省民間民俗工藝品”普查工作,但這些工作重點放在對工藝品類別的普查方面,這些工作還遠遠不夠。開展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理論研究工作的重點應落實在工藝美術文化的保護、發展及傳承方面,應設立工藝美術研究機構及相關的基金會,并針對黑龍江省工藝美術行業主要類別開展實際調研,收集關于各種工藝技法、流派特點、代表人物、優秀作品的第一手資料,分析總結傳統工藝美術品種的生存狀態、保護狀況、資源布局、市場研發、工藝原材料應用狀況等。在此基礎上系統開展黑龍江工藝美術相關史料的整理工作,科學梳理出各種類別和各種工藝美術的演變歷史、傳承保護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出版研究專著和文獻,杜絕由于研究不及時、保護不當、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導致個別種類的工藝美術失傳甚至絕跡的現象發生。
(二)加強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高校教育環節
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美術院校是工藝美術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美術院校不僅要承擔教授傳統美術設計知識的任務,還應該在專業美術設計教育體系中加重民間工藝美術的教學比重,可以有計劃、有選擇地將當地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納入學校教育體系,讓更多學生有親身體驗民間工藝美術的機會[7]。目前,黑龍江省僅有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黑龍江三江美術職業學院等幾所專門藝術類院校,但開設藝術類專業的院校很多,可以結合黑龍江省高校藝術類專業開設的實際情況,通過制訂適宜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設置、優化課程資源、聘請工藝師到校傳授民間工藝技法等具體形式,逐步探索適宜保護和傳承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文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并借此提升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整體素養,促進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使黑龍江省工藝美術教育形成一個獨具區域文化特色的教育體系。
(三)加強工藝美術文化的產業化保護
對于工藝美術文化進行生產性保護無可厚非,也確有必要,其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要在生產、經營、流通等環節中使工藝美術文化得到有效、健康的傳承和保護。因此,應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在充分聽取學術界、民間藝術家、企業界意見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制定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的前進方向,有節有度地引入市場化手段,加強對工藝美術文化的產業化保護。以黑龍江民間剪紙文化的成功傳承和發展為例,近幾十年來,海倫剪紙經過努力創作與實踐,在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美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國內外的剪紙藝術精品[8]。海倫剪紙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并被成功傳承及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立足黑土,體現出濃厚的北大荒地域特色;繼承傳統,融入時代,注重現代與傳統結合的表現形式;博采眾長、更新技法、開拓發展,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 鄭長江.玉米葉子創外匯[J].湖南農業,1999,(10):9.
[2] 裴海濤.編織草柳巧致富[J].農村新技術,2010,(10):6.
[3] 許躍兵,劉盛忱.小柳編 大啟示——長水河農場反彈琵瑟發展企業的思考[J].農場經濟管理,2009,(6):42-44.
[4] 劉偉霖.黑龍江16萬農民從事工藝品加工[N].農民日報,2009-06-22 (2).
[5] 叢玲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發展中面臨九大問題[J].美術觀察,2008,(7):25.
[6] 武爽,周學巨,趙克福.林區木制工藝品生產向何處去[J].中國林業,1998,(4):36.
[7] 郭謙.高校美術教育與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問題芻議[J].美術大觀,2010,(4):150.
[8] 黃志欣.淺談海倫剪紙的風格特色[J].綏化學院學報,2008,(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