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是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強調應用性,突出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改革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尤為重要。因此,在高職高專會計專業“2+1”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基礎上,簡要探討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職高專;會計專業;“2+1”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168-02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辦學模式的不斷創新,“2+1”的辦學模式已經成為許多高職高專院校積極推廣的一種辦學模式。“2+1”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的新型教育培養模式,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以培養人才職業技能為核心,涉及確定培養目標與規格、制定教學計劃、設計課程體系等環節。這種全新的辦學模式必將打破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的設置,給專業教學,特別是專業技能教學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2+l”教學模式的內容
教高16號文件中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文件精神為“2+1”模式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明確了指導目標,即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是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重點。“2+1”的教學模式,是將全部課程劃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即三年教學過程中,第一、二學年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第三學年在校外企業進行實踐教學,即頂崗實習。校內教育,以理論為主,輔之以實驗、實訓等理論實踐性環節;校外實踐教學,以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習為主,使學生明確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和主要學習任務,鞏固理論教學成果,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即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同時做到了與就業的緊密結合。“2+l”教學模式,能夠實現高等院校、學生、企業和社會的共贏,是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目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現狀
目前,“2+1”辦學模式各校尚在摸索之中,改革現狀不容樂觀。
第一,多數學校根本來不及改革課程體系,用兩年的時間把專業課程學完,第三年,學生到企業進行“放養式”頂崗實習。
第二,“雙師型”師資隊伍綜合素質欠缺,首先,學校教師主要來自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但缺乏指導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踐技能,對職業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夠,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較為突出。其次,學校從企業聘請高技能的兼職教師,他們實踐經驗豐富、技能高超,授課生動,深受學生歡迎。但是由于兼職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對學生適應時間較長,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并且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連續性
第三,學生的管理工作和實習考評面臨新的挑戰。在“2+1” 模式實施過程中,由于企業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與學校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學生出現不適應的現象。企業的管理較為嚴格,有些學生把“1”階段的學習看做是負擔。第三年完全是校外實習,使教師對學生的考核增加了困難。
三、拓展“2+1”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改革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主要手段。在課程設置上應該遵循“需要為先、夠用為度、實用為上”的原則,圍繞職業培養目標,建立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專業單項技能訓練、綜合能力技能訓練,企業頂崗實習四個部分構成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中專門設置出納崗位、會計崗位、審計崗位、稅務會計崗位等職業崗位,分別讓一部分學生擔任出納人員,審計人員和辦稅人員,進行職業崗位模擬實踐操作,并實行崗位輪換制度,強調學生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解決學生對這些工作崗位的模糊認識,能夠熟練掌握這些崗位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為以后的頂崗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該體系中,理論教學不再是核心,而是將模擬演練、實習、實訓等實踐環節作為教學的核心,以職業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學生對崗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二)加強以實踐為主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教學體系的重新構建,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的身份界限在逐漸弱化,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顯得尤為重要。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可以采用以下途徑:
第一,建立教師定期校外實習制度,鼓勵和組織教師到企業掛職或頂崗鍛煉。選擇部分從事會計理論教學的教師到公司、工廠財務部門鍛煉,掌握不同會計崗位的技能,熟練掌握憑證填制、賬簿登記、成本計算、編制會計報表等實務知識。與此同時,還應該深入車間、班組,了解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生產組織特點、產品生產工藝過程、成本核算方法、工時定額、材料消耗定額等的制定,掌握會計核算的最原始資料,參與企業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過程和實踐活動。
第二,積極引進公司企業財務負責人、財務總監、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稅務事務所的注冊稅務師等人才來校任兼職,進行案例講座和實踐指導,并承擔一些模擬實習課程的指導任務,從而擴大實踐性教學隊伍。
第三,要求所有教師把成為“雙師型”教師作為提高自己素質的長遠目標,真正成為既是講臺上講課的好教師,也是本專業實踐操作的能手。每個“雙師型”教師都應該具有指導、示范和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雙重能力。鼓勵教師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取得崗位職業資格職稱。
(三)建設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會計實習基地建設應注重數量和質量并重。在數量上要能夠滿足實習及實訓的需要,在質量上達到優質標準。會計實訓基地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盡可能貼近企業實際,可以從校企合作單位請財務部門負責人,按各崗位工作流程設計實習環境,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在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中,要十分注意校企合作,實現校企“雙贏”發展。會計師事務所和記賬公司是學生校外實習和畢業后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人員的需求較多,而且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繁忙,工作量大,人員跳槽比較頻繁,在年報審計月份需要較多的臨時會計人員。鑒于此,學校應在年底及時派送學生到事務所實習,既能幫助事務所解決助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又能給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對于一般生產企業,它們雖然會計部門人員不多,辦公場所不大,但一般有專門的生產車間和生產線,可以為大學一年級學生提供認知實習,此時,學生的主要實習場所不是安排在會計部門,而是在生產車間,讓學生認識企業整個生產流程,增加學生對企業的實際印象,在實習中也可以邀請會計部門專業人員給學生講解會計流程,并讓學生認識常見的會計憑證,增加學生對會計工作的了解。實習基地要體現先進性、配套性和實用性,并且要兼顧各個行業。
(四)加強實踐教學考評
實踐教學多是在實驗室或校外進行,如果沒有很好的監督與考核機制,就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應建立一套全面、科學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實驗實訓考核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會計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既注重理論的系統性,又強調實際動手的實踐性。隨著實踐性教學的不斷規范與完善,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對實踐性教學進行考評,是實踐性教學的重中之重。實踐教學的環節多,內容繁雜,所以對實踐性教學的考評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根據學生在實訓和實習期間的表現,對所在崗位的認知程度和熟悉程度,以及實驗實訓要求與實驗實訓項目完成的質量進行指標量化,按量化指標和規定的評分程序,對每一個學生實驗實訓運作的全過程進行考核,并將評價結果綜合得出學生的實踐總成績。具體的考核項目應該包括實驗實訓紀律、實訓出勤、實習日記、實習信件、實訓技能、實習報告和實訓大作業等。針對不同考核項目還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考核標準。評價的方法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式,也可以采用操作考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方式。教師通過對學生實踐教學中的表現及實驗報告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通過考核評價,提高學生的自覺性,保證實踐教學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能夠適應信息化時代需要的應用型會計人才,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社會需求。
(五)完善職業技能證書體系
“2+1”教學模式下的會計的實踐教學在強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完善職業技能證書體系。對于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在獲得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 、四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會計電算化證書等證書外,在校期間取得的最主要證書就是“會計從業資格證”,這是會計人員進入會計行業門檻的唯一合法有效證件,并且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獲得初級會計師資格證書,提高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會計實踐教學環節應當成為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活動的核心,會計實踐教學應當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不斷探索、實踐和完善,以增強學生對各會計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和應用能力,真正培養出既有一定理論基礎更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會計人才,使學生的生存能力不斷提高,為國家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的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范凌蕓,齊勵.淺談高職會計專業“2+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改革[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28).
[2] 王菲.基于能力培養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8).
[3] 葛柳燕.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1,(1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