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利率市場化對于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20世紀70年代,美日等發達國家和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分別進行了“漸進”式和“激進”式改革,但最終的結果大相徑庭。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進行,應借鑒國際經驗,穩步推進適合我國國情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路徑選擇;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191-02
2013年剛剛下發的《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建立健全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可見,實現利率市場化對于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比較
20世紀70年代,美日等發達國家和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逐步取消利率管制,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由于選擇的路徑不同,改革實踐出現了“漸進”和“激進”兩種方式,最終的結果大相徑庭。
(一)以美國、日本等國為代表的漸進式利率市場化改革
1.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自1970年美國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970年開始,美國逐漸放松了對不同額度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利率上限管制。第二階段自1980年開始,美國按照從大額定期存款、小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利率逐漸放開的順序取消了存款利率管制;而貸款利率除房貸等少數利率外,其他貸款利率也相應逐步放開。第三階段自1983—1986年,美國徹底廢除了“Q條例”,利率水平由資金供求雙方自主決定,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任務。
2.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日本啟動了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也是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自1978年開始,先后放開了國債的發行和交易利率,同業拆借利率和票據發行、轉讓利率,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發行利率。第二階段自1984年開始,在存款利率方面,進一步降低了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發行的標準,并放松對大額存款的利率管制。貸款利率則是由法定水平決定改為由平均融資利率確定。同時,日本銀行鼓勵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獲得市場融資。第三階段自1991年開始,日本逐步放開了大額定期存款利率,小額定期存款利率管制,同時停止利率窗口指導。至1994年,存貸款利率全部實現了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
(二)以拉美國家為代表的激進式利率市場化改革
1.阿根廷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自1971年,阿根廷率先從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始利率自由化改革,但不到一年便中途夭折。1975年,阿根廷再度啟動利率自由化,取消了儲蓄存款以外的其他存款利率限制。至1977年6月全部放開利率管制,在兩年多時間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自由化。同時,阿根廷還進行了其他方面如金融機構、資本項目等方面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由于阿根廷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沒有逐步推進,最終導致金融秩序出現混亂,并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在此形勢下,阿根廷政府不得不重新對銀行部門采取直接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前功盡棄。
2.智利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智利于1974年開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政府逐漸放松了對資金價格的管制,允許私人設立金融公司,并提高利率管制的上限,至1975年4月全面取消了存貸款利率管制。同時,利率市場化還與銀行私有化、匯率改革、資本項目開放等同步推進。智利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所用時間非常短,僅用了兩年時間。由于利率放開后金融監管不力等原因,智利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政府不得不對商業銀行進行挽救,銀行存貸款利率也不得不重回管制狀態,利率市場化改革宣告失敗。
(三)國外實踐經驗的啟示
1.利率市場化改革應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有序推進
從利率市場化經歷的時間看,美國和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分別都經歷了長達十六七年的時間,而拉美國家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通常只進行兩三年的時間,從中可以看出美日兩國政府對于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審慎的態度。從利率市場化的路徑選擇看,美日兩國基本上都是先國債利率后存貸款利率,先長期資金利率后短期資金利率,先大額存款利率后小額存款利率。這種漸進式的選擇更容易成功。
漸進式的改革既能夠有效防止短期投機行為的發生,有利于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又可以“倒逼”各金融機構成長為成熟的市場經濟主體,具有自主定價能力,有效控制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過程中的利率風險。
2.利率市場化改革需有制度基礎做保證
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具備一定的制度基礎,逐步穩妥加以推進。如利率市場化進程需要在宏觀經濟穩定的背景下啟動;需要完善的金融市場為基礎;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金融機構要有健全的運營機制,同時政府也要肩負起監管職責等。
3.利率市場化改革既要進行適度的金融創新,又不能盲目推進金融自由化
從美日兩國來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都是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這些創新產品既達到了通過金融創新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又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促進了銀行業務的拓展。而拉美國家在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還同步推進其他諸如放松對金融機構設置的限制、開放資本市場等金融自由化措施。盲目進行金融自由化,其結果必然是矛盾叢生,顧此失彼,導致改革結果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必然會失敗。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現狀
20世紀90年代初國務院做出《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我國最先明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經過20年左右的時間,本著先外幣、后本幣,先農村、后城市,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原則,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逐步推進。
至2008年4月,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貼現、再貼現市場在內的貨幣市場及外幣貸款利率、300萬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幣)以上外幣定期存款利率,已基本實現利率市場化。2013年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目前,尚未進入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和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等少數利率品種。
三、穩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路徑選擇建議
(一)保持穩定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穩定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是利率市場化的最基本前提,在經濟增長平穩、物價穩定、實際利率為正、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背景下實施利率改革容易成功,這是因為資金供求平衡時放開利率產生的金融服務競爭不會推升利率水平,也有助于銀行和企業間維持穩定的關系,降低了信息不完全對雙方行為的約束。目前,我國已基本具備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但今后應繼續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增加就業、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二)培育具有市場化行為的微觀經濟主體
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微觀經濟主體必須能夠根據利率變化進行理性的經濟活動,否則利率市場化機制就會因失去微觀經濟基礎而難以發揮作用。首先,要按照宏觀審慎管理的要求,選擇具有硬約束的金融機構,賦予其在競爭性市場中的定價權。并促使商業銀行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其次,還要培育大量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只有這樣,才會有理性的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資金才會實現優化配置。
(三)不斷完善金融市場環境
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是利率市場化的關鍵因素,其有利于形成充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首先,我國要加快推進民營銀行試點,加快小額貸款公司轉為銀行的推進工作,通過設立一批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銀行,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其次,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市場工具,通過提供多樣化、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來競爭,產生合理的均衡價格,確保價格真正由市場來確定,進而保障利率市場化所需要的競爭機制和自主定價權。
(四)加強金融監管力度
建立有效監管機制是防范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金融風險的前提。嚴格高效的金融監督體系可以抑制銀行經營風險,彌補改革政策設計不足,熨平金融市場風險波動。我國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保持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和對市場的影響,不斷摸索建立以市場利率體制為契機,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監管法規體系。
(五)適度的金融創新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后,銀行業會面臨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的問題,應鼓勵商業銀行逐步實施以非利息收入為導向的綜合化經營戰略。加快金融創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尤其要開發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和投資銀行類中間業務,以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實現經營收益的多元化。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已經推出多種理財產品,今后還要進一步探索增加市場交易品種和交易工具,特別是要研究并適時推出利率期權、利率掉期和利率遠期協議等衍生交易品種,為投資者提供規避利率風險的工具。
(六)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制度保證,其在防止銀行擠兌和維護金融穩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實際上是一種以國家和政府的信用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商業行為進行擔保的隱性制度。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需要建立一種更加符合市場運作特點的存款保險制度。《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3)》中指出,當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實施方案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各方面已形成共識,可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可見,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已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尹繼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國際經驗與我國的改革路徑選擇[J].金融與經濟,2012,(5).
[2] 陳鴻祥.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制度基礎與路徑安排[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2,(6).
[3] 周小川.關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
[4] 石汝貴,隋秀紅,楊虹.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問題探析[J].金融會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