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高技術產品出口總規模、出口結構、企業創新能力等角度,分析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情況,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創新能力與高技術產品出口之間存在著長期動態均衡關系,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高技術產品出口,因此,中國目前須加快技術創新,推進中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關鍵詞:創新;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48-04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市場競爭變得愈演愈烈。創新使高技術企業能夠更深入地發現和獲取那些具有潛在價值和企業特性的資源,這樣,企業就可以通過對這些競爭占優資源提前進行投資和配置,在企業內部生成一些難以為對手所模仿的競爭優勢。技術創新對企業能夠產生多方面積極的效應,它不僅依賴新的技術手段創造更多的利潤,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企業的產品競爭力。
一、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從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規模來看,自中國實施科教興貿戰略以來,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不斷加快,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速明顯高于同期外貿出口增速,2001—2011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由465億美元增長到5 488億美元(見表1),增長了10.8
表1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貿易額的比重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倍,而同期中國外貿出口總額只增長了6.1倍。與此同時,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在中國外貿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攀升,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的比重由17.5%增長到28.9%。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正朝著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經濟的方向轉變。
(二)高技術產品貿易順差的趨勢比較明顯
2001—2010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在逐步增長。自2004年出現貿易順差以后,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其原因,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對自身部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實施了管制,致使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受限,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不斷增強。2012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已實現貿易順差943.1億美元,比2011年擴大8.7%,創造了近10年來的新高點。連續多年的貿易順差使中國高新技術產品抵御外來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
(三)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結構不盡合理
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但出口產品種類單一,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和電子技術產品占到了絕對地位(見表2)。目前,中國出口量最大、增速最快的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產品,2001年出口額為362.2億美元,2011年達到3 929.4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10倍多,增速快于中國高技術產品總的出口增速。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產品在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據2011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分類統計,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和電子技術產品的出口額是4 795.2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87.4%,而其他7項只占總額的12.6%。
(四)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近幾年,中國高技術企業逐步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創造自主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中國RD強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過于依賴外資企業,缺少核心技術與品牌優勢,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基本上是在承接國外成熟技術、產品轉移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導致其創新缺乏核心競爭力。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總體科學技術和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力還不強,所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水平和數量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這種狀況制約著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因此,盡快提升中國技術創新能力,提高高技術產品的質量與結構,對于擴大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創新對高技術產品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
以下利用中國的經驗數據,測算創新能力提升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作用的發揮程度,對創新與高技術產品出口二者關系進行協整分析。本文運用的是Granger協整檢驗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兩個或多個時間序列變量是不平穩的,但它們的同階差分是平穩的,則這些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變量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在經濟學意義上,這種協整關系的存在便可以通過一個變量的絕對值的變化影響另一個變量的絕對值的變化。如果二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可以說明創新能力與高技術產品出口之間存在長期動態均衡關系,即存在創新能力的變化引致高技術產品變化的因果關系,表征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高技術產品出口。
(一)指標選取
在對創新能力促進高技術產品出口進行驗證和測算之前,必須選擇合適的創新能力和高技術產品出口指標。高技術產品出口指標采用高技術產品出口額、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較多。一般來說,技術創新能力指標主要包括創新動力指標、創新投入指標、創新過程指標和創新績效指標。根據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創新投入指標和創新績效指標產出(結果)指標來檢驗創新能力。創新投入指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創新經費投入,二是創新人力資源投入。目前,基于創新經費投入對于創新能力乃至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作用已有眾多學者進行了論述與證實,而創新人力資源投入的視角卻很少涉及。因此,本文選取RD人員全時當量作為創新人力資源投入指標。該指標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于比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標,該指標由參加RD項目人員的全時當量及應分攤在RD項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務人員的全時當量兩部分相加計算。在創新績效指標中我們選擇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授權量是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高低的體現。因此,本文選取RD人員全時當量和發明專利授權數作為解釋變量分別與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進行協整分析,以研究RD人員全時當量和發明專利授權數是否與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動態均衡關系。
(二)協整分析
1.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本文分析中選取 2001—2011年的數據作為樣本空間。相關數據分別記為:高技術產品出口額(EX)、RD人員全時當量 (RD)和發明專利授權數 ( FM)。數據如表3所示。
為了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分別對每個變量取對數,即:LNEX=Log ( EX),LNRD=Log(RD),LNFM=Log (FM)。其相應的一階差分變量和二階差分變量分別用 DLNEX、DLNRD、DLNFM 和DDLNEX、DDLNRD、DDLNFM 表示。在 Eviews6.0中,生成各變量對數化后的折線圖,如圖 1。
由圖1可見,各變量對數化后的折線圖帶有明顯的趨勢性,因此可能是非平穩序列,需要對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
2.平穩性檢驗
利用ADF方法,對表3中三個變量及其一階差分變量和二階差分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4。
(2)滯后階數的選擇按照SC和AIC最小原則
分析結果表明:時間序列變量 LNEX、LNRD、LNFM及其一階差分變量都屬于非平穩的時間序列,但其二階差分變量是平穩的時間序列,因此,LNEX、LNRD、LNFM都是二階單整序列。
3.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的前提是各待檢驗變量必須是同階單整,而上面的平穩性檢驗中已經揭示出模型中各變量均為二階單整。因此,可以繼續進行協整分析。常用的協整檢驗方法包括 Engle 和 Granger提出的 EG 兩步檢驗法以及 Johansen 協整檢驗法,前者適用于雙變量協整檢驗,后者適用于多變量協整檢驗。本分析中采用的是 EG 兩步法,先分別對LNEX和LNRD 、LNEX和LNFM 進行回歸分析,然后對其殘差序列(分別記為E1和E2)進行平穩性檢驗。其殘差序列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5。
可以得到協整方程:
LNEX=-4.080694+2.428788*LNRD (1)
DW=0.416729
LNEX=-0.633933+0.869712*LNFM (2)
DW=0.731670
檢驗結果表明:LNEX 和LNRD、LNEX和LNFM 均存在長期均衡。
4.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對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以進一步說明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由于各變量存在協整關系,因此,滿足該檢驗的前提。結果見表6。
由表 6可知,第一個檢驗LNEX 不是LNRD 的格蘭杰成因,對于 LNRD 不是LNEX的格蘭杰成因的原假設,在1%顯著水平下LNRD不是LNEX 的格蘭杰成因的概率較大,不能拒絕原假設。而在5%的顯著水平下卻可以拒絕原假設,認為LNRD 是LNEX 的格蘭杰成因。第三個檢驗LNEX不是引起LNFM的原因。第四個檢驗的相伴概率只0.0004,表明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認為LNFM是LNEX的格蘭杰成因。
三、結論和對策
協整分析表明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與RD人員全時當量和發明專利授權數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從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得知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與RD人員全時當量和發明專利授權數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RD人員全時當量和發明專利授權數變化是引起高技術產品出口變化的原因,而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變化不是引起RD人員全時當量和發明專利授權數變化的原因。從而,我們可以考慮通過以下途徑來提升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一)穩步提升研發人員的數量與質量,擴大高技術產品出口額
前文研究結果表明,每增加1單位的RD人員全時當量,將帶來同期高技術產品出口增加2.429個單位。可以看出,創新人力資源的投入對擴大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意義重大。高技術產品出口有拉動作用的更重要的力量應該是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即RD人員包括科技活動人員中的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活動的人員。這也說明了RD人員這類直接從事創新活動的高級人才的增加有助于拉動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因此,目前最為重要的是應建立有利于促進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發展的研發創新型人力資本吸聚機制,以吸納、集聚國內外優秀的研發創新型人力資本。 第一,實施人才戰略,吸引國內外各類優秀人才加盟到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隊伍中來。第二,加大人力資本的支持。人才是高新技術企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政府應為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制定人才支持政策。第三,加大科教投入并提高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
(二)增強中國高技術產品的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水平
前文研究結果表明,每增加1單位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將帶來同期高技術產品出口增加0.87個單位。發明專利是高技術產品出口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要擴大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必須提升中國自主創新的水平。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對中國的高技術產業來說,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一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進步,根本上還得依靠國內力量、自力更生。引進那些被發達國家管制程度高、而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強、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大但有發展的可行性的部分高技術領域,從而使引進先進技術與培育提高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加大自主研發力度,真正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爭取在關鍵領域趕超對手。
第一,繼續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第二,以創新為導向制定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政府可以在兩個方向上制定產業規劃。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創新規劃;二是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新能源、新料等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但由于是在全新的技術路徑上創新,其風險性更為巨大,需要政府制定產業規劃予以支持。
參考文獻:
[1] 郭紅斌.科技創新投入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1):38-40.
[2] 王明嚴.技術創新對中國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影響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8.
[3] 辛月,姜延書.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0,(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