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為增長正在付出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的巨大代價。如果不盡快轉變目前資源消耗大、污染強度高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今后有可能導致資源,尤其是能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嚴重后果。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關系和諧,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目標。旨在對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政策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循環經濟;特征;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07-02
一、循環經濟及其特征
1.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清潔生產、市場機制、社會調控等方式,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在生產生活中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旨在最終實現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目標可以從技術和經濟兩個層次界定。技術層次,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機制。需要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利益分配。
2.循環經濟的特征。(1)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2)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3)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4)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生產過程中要求遵循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原則、產品的再使用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原則。(5)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提倡物質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二、循環經濟發展中的環境要素
1.大氣環境。中國目前的空氣污染相當于發達國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嚴重時的水平。大氣污染以煤煙性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煙塵和二氧化硫,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約占70%;全國大城市汽車尾氣污染趨勢加重。氮氧化物已成為一些大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廣州、北京為首,其次是上海、鞍山、武漢、鄭州、沈陽、蘭州、大連、杭州等城市;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
2.水資源和水環境。中國水資源緊張,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4;全國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近百個城市嚴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減少的產值達1 200億元;中國著名的五大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減少,湖面縮小了1/4甚至一半;中國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業較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3.固體廢棄物。中國廢棄物排放量大,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積在城市的郊區和河流荒灘上,已成為嚴重的污染源,由于綜合利用和處置率低,累計堆存量達65億噸,占地5萬余公頃。
4.環境噪聲。中國噪聲污染較嚴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較高的噪聲環境中;區域環境噪聲達標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超過了國家規定的70分貝,全國每年因道路交通噪聲污染導致的經濟損失約合人民幣216億元;社會生活噪聲呈明顯上升趨勢。
5.鄉鎮工業污染排放驚人。中國鄉鎮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國污染排放總量30%,局部地區占50%以上;全國已有2/3的河流和1千多萬公頃土地受鄉鎮企業污染;小造紙、小印染、小電鍍、小化工、農藥、小制革、小釀酒、小化肥、食品等使農林地區的水受到嚴重污染。
6.土地資源。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085公頃,是世界人均的1/5;全國耕地面積以每年平均30萬公頃左右的速度遞減,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設占用耕地上升;中國耕地土壤質量呈下降趨勢。全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顯低于歐美國家2.5%~4%的水平。東北黑土地帶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剛開墾時的8%~10%已降為目前的1%~5%。
三、中國加強循環經濟發展對策
1.樹立節約資源的個人生活風氣。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城市和農村的消費行為和為消費服務的行業,如零售業、旅館酒店業、餐飲業等,都應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改變其方式。首先是提倡在消費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反對鋪張浪費,并重視源頭控制;其次是要重視循環利用和回收利用廢棄物,實施全民的自覺行動和經濟有效的管理系統;另外在消費引導方面,需要各級政府起表率作用,通過政府的綠色采購和消費,影響其他事業單位、企業和公眾。全民的主動和積極參與是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一個共同特征,這主要得益于長期以來政府對社會民眾循環經濟意識的培養和宣傳。公眾的積極參與對循環社會的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成效顯著。
2.必須徹底轉變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這要求各級政府切實轉變觀念,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把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宗旨。從國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作為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評價的重要參數。各省市應在普遍開展循環經濟區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
3.要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明確消費者、企業、各級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之內。鑒于中國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環境意識比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忽視環境保護,甚至對污染企業提供保護的現狀,應大力進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制度創新,改革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防范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創造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新的環境保護機制,提高管理的權威性和環境管理的效率。
4.在政策層面上,要建立消費拉動、政府采購、政策激勵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體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產品的標示制度,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二要在政府采購中,確定購買循環經濟產品的法定比例,推動政府綠色采購;三要通過政策調整,使得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例如,對于一些虧損或微利的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產業,對于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產業,可以通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政策,使其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在增加環境(污染排放)稅、資源使用稅的同時可以對于企業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實行稅收抵扣。建議專門設立環境技術開發基金,重點支持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促進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等公用性事業方面適用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
5.完善國家環境信息公開發布制度。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實和監督執行更重要。在公布城市環境質量、重點流域省界斷面水質狀況的同時,建立企業環境表現公開制度,鼓勵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評估和巡察制度,通過權威媒體向社會公布結果,促進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
6.積極開展資源節約和環保技術的研發,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注重加大對科技的投入,突破技術瓶頸,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建立”綠色支撐體系是加速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從總體上來說,“綠色技術與支撐體系”主要包括:一是資源化技術,二是環境無害化技術,三是高附加價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術。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要以發展高新技術為基礎,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行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
7.探索建立與中國相適應的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模式和體系。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區域與區域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目前還找不到一個同一層次的循環經濟模式在全國推廣。因此,分析區域發展狀況和經濟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適合當地的循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可以選擇典型企業進行生態工業試點,選擇一批工業園區,建立廢物交換系統,企業間的閉路循環和生態鏈等。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級政府的職責,需要經濟綜合部門和資源環境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能定位,從不同角度共同發揮主導作用。中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建立一個協調的管理體制,科技、財政、金融、稅務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其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發展循環經濟,政府既有引導責任,又應通過制定各種經濟激勵措施,給予企業資金和政策支持。企業作為循環經濟的實踐主體,應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建立污染者付費制度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負責其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生產、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處理處置。
參考文獻:
[1] 劉旌.循環經濟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2] 林敬松,楊勇.基于循環經濟下的綠色物流對策[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1).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