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今社會,信息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毋庸置疑。宏觀層面,無論是對傳統行業的產業結構改善,還是由于技術進步所孕育的新產業和新發展,信息產業以種種方式拉動著經濟增長;微觀層面,信息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引發了新的供求關系,與傳統的制造業產品不同,價格不再是決定產品銷售情況的最重要因素,技術含量、個性化等新的需求越來越得到重視,從而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產品創新。試圖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對信息生產力的經濟貢獻機制加以分析。
關鍵詞:信息生產力;信息化;經濟增長;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09-04
信息生產力不是單一(比如經濟信息)要素或者某個要素的子集,而是針對傳統工業生產力而言,是整個社會生產力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的標志,也是當代最活躍、最重要、更加社會化的核心生產力體系。信息生產力主要是由信息或知識勞動者,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傳輸、監測、協調、控制、管理)網絡,以及適應各行各業生產、服務和人們生活需要的信息資源形成的新型的、社會化的生產能力。它與現代能量、材料和機械系統密切結合組成信息時代的生產力。
信息生產力與信息化、信息社會密切關聯。信息化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結構框架的重心從物理性空間向信息或知識性空間轉移的過程。它表現為以高科技的信息技術為手段,對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進行改造或重新定向,通過提高產品以經濟活動中信息與知識的含量,推動全社會達到更高級、更有組織、更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水平。信息化的過程就是信息生產力逐步成長和發揮作用的過程。
在由工業社會逐步向信息社會邁進的今天,信息生產力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五大要素,包括信息資源、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化人力資源、信息技術普及與應用、信息產業發展。這五個要素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演化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五個要素是一種互動關系,而五大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就構成了信息化的全部內容,全社會信息化的過程即是信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過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R.索洛(1956,1957)的模型和實證研究表明,技術進步是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動力。索洛通過研究美國1909—1949年的數據發現,技術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87.5%,而資本存量的增加對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僅為12.5%。
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專門研究信息化與國民經濟間關系的產值增長理論應運而生,即信息產業和非信息產業信息部門直接創造的產值對地區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由于信息產業具有知識技術密集、高滲透、高增長的特點,使得它在經濟增長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具體來說,信息化對國民生產總量增長的貢獻可分為兩部分來考察,一部分是信息產業的增加值,另一部分是非信息產業信息部門的增加值,比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美國波拉特法(1977)。
為了科學制定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國學者近年來也加強了中國信息化發展與應用水平的量化研究工作,用以比較和評價中國信息化水平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以及中國各省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和發展差距。國家“信息化統計評價研究組”研究編制了信息化發展指數(IDI,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的指標體系,將信息化發展指數劃分為基礎設施指數、使用指數、應用消費指數、知識支撐指數以及發展效果指數五個方面。
本文一方面關注信息生產力對宏觀經濟數據的影響效應,另一方面則試圖從消費者需求的微觀層面入手,分析信息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
一、信息生產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測算
所謂信息生產力不僅僅指信息產業的創新和生產活動,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過程,正是通過信息技術、信息內容、信息服務等方式改變經濟結構、轉變核心生產力,進而推動傳統產業發展。
眾所周知,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是投資、出口和消費。投資方面,2010年,中國信息產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 993億元,同比增長44.5%,比上年高27個百分點,比工業投資增速高21.7個百分點(見圖1)。
十八大以來,隨著政府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智慧城市的建設將再掀電信投資高潮。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已經公布,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第二批50個智慧城市試點將公布,這體現了政府堅定不移推動信息化。另外,國開行在未來三 年內提供不低于800 億投資額度支援智慧城市的建設。預計城鎮化建設將帶來一波信息化建設的浪潮,將涌現大量的投資機會。
出口方面,從1999—2008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出口數據看,十多年間,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對外貿易急劇上升,占全國對外貿易比重逐年增長,2007年達到38.5%,對中國的對外貿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見表1)。
消費方面,數據顯示,2008 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約6.3萬億元,同比增長12.5%。隨著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信息內容的不斷擴充,一方面信息及信息產品的價值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借助于信息產業的消費方式(電子商務等)更是蓬勃發展,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增長點。
為了進一步衡量信息生產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引入修正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定量測算。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數學家柯布和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與20世紀30年代所提出的,其一般函數形式為:Y=AKαLβ,其中K表示資本要素投入,L表示勞動要素投入,a是常數。α表示資本彈性,即當生產資本增加1%時,產出平均增長α%,β表示勞動力彈性,當勞動力增加1%時,產出平均增長β%,a是技術進步因子,表示在考察期內技術進步的平均作用。隨著全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信息化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成為了影響經濟增長舉足輕重的因素,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也加入了信息投入量這一要素,將模型修正為:Y=AKαLβIγ,其中I代表信息要素投入。
將生產函數取自然對數,得到回歸模型:
LnY=LnA+αLnK+βLnL+γLnI
數據選取:
產出量Y:選取《中國統計年鑒》“地區生產總值”(以當年價格計算,按三次產業分別統計),單位:億元。
資本投入量K:選取《中國統計年鑒》中“各地區按主要行業分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三次產業分類標準對行業數據進行按產業統計),單位:億元。
勞動投入量L:選取《中國統計年鑒》中“各地區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數”,單位:萬人。
信息化投入量I :選取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發布的“信息化發展指數”。
選取2007—2009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相關數據,樣本量為93,滿足大樣本數量的要求。運用SPSS 18.0對數據進行基于OLS的回歸分析,得到信息化程度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模型:
LnY=1.605+0.63LnK+0.369LnL+1.567LnI
Y=1.605K0.63L0.369I1.567
其中R2=0.972,F=1 027.527,各自變量均通過t檢驗,且檢驗結果顯著。殘差分布滿足均值為0的假設,共線性統計量VIF均小于10,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
根據生產函數的性質,表明資本要素投入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1%,將使GDP增長0.63%;勞動要素投入(就業人員)增長1%,將使GDP增長0.369%;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發展指數)增長1%,將使GDP增長1.567%。三種要素中,信息化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是資本投入貢獻率的2.5倍,勞動投入的4.2倍。
可見,從宏觀層面來看,信息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從制造業入手逐漸將中國的信息產業融入世界格局。綜觀整個信息產業,在傳統產業改造、提供決策支持、信息系統應用等方面逐漸成熟,在通信、軟件服務等新興產業中也迅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保障。
二、信息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因
眾所周知,信息產業的技術更新快、產品生命周期短,例如蘋果公司平均每一年更新一次硬件產品,CPU每二三年更新一代,內存條的記憶單元每18個月翻一倍等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信息產業持續創新的機制,不妨先考慮消費者的需求。
在信息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上,消費者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需求,即價格昂貴但性能好的產品和價格低廉但性能較差的產品在市場上同時存在且都擁有大量用戶。為方便研究,我們就選取這兩類有代表性的消費者,性能偏好型消費者a和價格偏好型消費者b,并定義當市場上同時存在高性能高價格產品和低性能低價格產品時,消費者a群體傾向于前者而消費者b群體傾向于后者。可見,消費者a對于性能的敏感程度高于消費者b而對價格的敏感程度較低,消費者b對價格的敏感程度高于消費者a,表現在需求函數上則是消費者a的需求曲線斜率更大。同時,由于消費者a更傾向于高價格,因此其需求曲線在縱軸上的截距也大于消費者b的需求曲線。綜上,需求曲線表現為(見圖2):
圖2 信息產品的需求曲線
三、信息產業廠商的經營戰略選擇
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函數,廠商可以選擇不同的經營策略,而為了利潤最大化,廠商勢必將根據不同群體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特質的產品。為簡化分析過程,假設在某一財務期間內,某廠商面向消費者a的產品A定價為Pa、銷售量為Qa,面向消費者b的產品B定價為Pb、銷售量為Qb,設A、B產品的研發、生產等總成本分別為Ca、Cb,則企業當期利潤V為:
V=Pa*Qa+Pb*Qb-Ca-Cb
企業可以通過調節兩種產品的價格以實現利潤最大化,但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企業往往是一個長期經營的主體,因而更優化的一種經營策略是:對于消費者b的市場,企業采取在當期低價銷售上一期所研發的產品,而對于消費者a則銷售新研發的高性能產品。即假設在第N期,企業向消費者a銷售的是產品A,向消費者b銷售的是產品B,而在第N+1期,向消費者a銷售的是更新的產品A’,而向消費者b銷售的則是上一期的產品A。這樣做的優勢是即節省了高昂的研發費用,又保證了現有產品的規模優勢。
那么產品創新的周期又取決于哪些因素呢?顯然,當面向消費者b的低價格低性能產品的價格降低到低于成本時,廠商就會選擇將其淘汰出市場,并將原來面向消費者a的高價格高性能產品降價以滿足消費者b的需求。同時為了保持在消費者a中的市場份額,廠商勢必會進行技術創新,推出更高性能的新產品。產品和技術的革新就是以這樣的循環形式展開的。
再來考慮信息產業的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對于消費者a偏好的高性能高價格市場,新技術出現伊始,市場一般呈現出完全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形式,如果有新的競爭者開發出類似甚至更優質的替代品,原來占有市場的壟斷廠商利潤會大大降低,因此該廠商也會加大投入進行新的研發以應對競爭。為了保證新產品研發所需要的資金以及最大額度的利潤,該廠商就會放緩在消費者b市場上的降價速度。而新的競爭者由于前期投入了高額的研發費用,以及學習曲線、規模優勢等原因,也只能選擇緩慢的降價策略。可見,這種市場結構減緩了降價,而更關注創新能力,使消費者a群體收益。
而在消費者b偏好的低性能低價格市場,由于不存在技術壁壘,往往是壟斷競爭甚至接近完全競爭市場。針對市場上已有廠商推出的產品,新加入的競爭者必須以更低的價格推出類似的新產品。又由于消費者b是低價格的偏好者,因此已有廠商和競爭者會展開價格戰,市場將很快無利可圖。此時,已有的廠商會及時調整,將原先消費者a所在市場的產品A在b市場降價銷售。而新加入的競爭者則無法承受價格戰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損失較大。因而,對競爭者而言,加入消費者b所在市場顯然是不明智的,激烈的競爭和不斷的價格戰只會使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低,而通過技術創新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打入a市場才是實現利潤增長和保證企業長期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樣,對已經存在于市場上的壟斷廠商而言,由于消費者對產品性能的高需求以及很多信息產品之間的可替代性和可移植性,壟斷廠商同樣重視技術創新,顯然技術優勢才是實現企業在行業內領先的核心。
四、結束語
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與信息技術的持續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創新帶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了社會經濟活動的繁榮,從根本上促進了經濟增長。表現在國民經濟數據上,信息化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比較顯著,通過修正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定量分析,表明信息化要素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已超過資本要素和投入要素,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是決定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信息產業的規劃與布局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在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
[2] R.M 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12-320.
[3] Porat.M.U.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U.S.Department of Commerce.Washington,D.C.:Offioe of Telecom-munications.OT Special Publication,1977
[4] 劉文云,葛敬民.國內外信息化水平測度理論研究比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2):144-147.
[5] 何偉,夏莘棟.信息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研究述評[J].情報雜志,2006,(1):47-48.
[6] 邢志強,趙秀恒.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量化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2,(2):95-99.
[7]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統計監測年度報告[R].2011.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