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是在新形勢下提出的偉大戰略,通過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農村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興起,正是在新形勢下出現的新生事物。通過幾年的發展,湟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和經營,在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中開辟了一條新型的道路,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轉變了以農戶為單位的個體化農業生產模式,進入了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格局。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農村經濟;新生力量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28-02
一、發展現狀
自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湟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興起,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業績和經濟效益。至2012年底,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24家,其中種植業79家、養殖業99家、林業19家、農機服務業10家、其他17家。合作社組織成員達到2 520人,帶動農戶20 496戶,注冊資金達22 442.7萬元。共和鎮蘇爾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建于2011年3月,基礎設施齊全,入會社員多,經營情況較好,被青海省列為省級示范社。2012年重點扶持發展了攔隆口鎮班仲營村長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多巴鎮韋家莊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多巴鎮雙寨村祥云花卉種植銷售專業合作社、上五莊鎮世元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0個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農民自愿組織,自主經營的新型集體組織,它不同于“大鍋飯”時期的生產隊,那時候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農村發展十分緩慢。現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那時期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是在農民完全自愿的情況下自發組織的,各個方面都達成了共識,有比較合理的利益形成機制,各成員都有積極性,能通過這個組織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采取的措施
湟中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出臺扶持政策,強化指導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一)構建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了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組長,發改局、財政局、農業局、工商局等部門為成員的農民合作組織領導小組,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指導、協調與服務小組,層層建立了目標責任制,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二)建立輔導員制度,進行指導培訓
由農民合作組織領導小組抽調專人成立了專業技術輔導組,下鄉宣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建立了領導定點聯系制度。同時,制訂培訓計劃,分批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進行培訓,提高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印發有關資料免費發放給農民,普及合作社知識,引導農民自主發展專業合作社。截至2012年底,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20期,培訓成員達4 210人次,組織合作社負責人到省外培訓36人次,增長了知識,為更好地發展合作社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三)制定發展措施,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政策上扶持。合作社與其他農業項目一視同仁,同等對待,制定優惠政策。二是資金上支持,制定獎補政策,對新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資金上給予支持,用于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
(四)堅持示范引導,做好基礎服務
湟中縣委、縣政府在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上,堅持“扶持,不干予”的政策,在不違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地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是立足基地抓建設。重點推進優質無公害蔬菜、特色農產品和農機作業服務領域的合作社發展。二是把典型示范作為指導工作的重點,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的指導思想。在種植業、養殖業等行業分別選擇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合作社作為示范社,如共和鎮蘇爾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多巴鎮雙寨村祥瑞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上五莊鎮世元牛羊養殖合作社,把他們的經驗加以總結和推廣,給其他農民以借鑒。三是加強技術服務。聘請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和省、市、縣專業技術人員為合作社成員授課,不斷充實和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知識面,提高技術水平,以技術促效益,以技術促發展。
(五)抓制度,促規范
引導和督促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組織、財務等各項制度,以保障合作社及成員的切身利益,進行合法組織和經營,已有65家合作社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合作社各項制度,有效解決了各種問題和糾紛。
(六)充分發揮村支書和能人的帶頭作用
充分發揮村支書、種植業和養植業大戶、以及科技等“能人”的作用,聯合農民創辦各類專業合作社,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從而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共和鎮蘇爾吉蔬菜種植合作社、多巴鎮雙寨村土地流轉合作社、多巴鎮韋家莊蔬菜種植合作社、攔隆口鎮班仲營蔬菜種植合作社、上新莊鎮地廣牛羊養殖合作社等。都是在村支書或是種植業和養植業大戶、以及科技等“能人”的帶領下組建起來的,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業績。
三、取得的成效
(一)實現了農業經營的規模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了農戶的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形成群體優勢,解決了分散經營中銷售商品規模小、經營效益低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市場地位,降低了交易費用,合作社成員比一般非成員農戶人均增收30%以上,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發展致富的信心。
(二)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提高了農業競爭力
合作社依托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以此來調整地區農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上新莊鎮國財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他們發揮高地草山優勢,南繁北育,80%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牛羊養殖,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攔隆口鎮班仲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95%以上的農戶進行蔬菜生產,建成蔬菜大棚621棟,露天面積達46 hm2,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成為附近地區有名的蔬菜生產基地,為省會城市西寧及周邊地區提供了可觀的新鮮蔬菜,也為經營戶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提高。多巴鎮一村富民源中藏藥材合作社租賃農戶土地,種植中藏藥14 hm2,同樣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三)推進了產業化經營,完善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湟中縣的農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形成了“企業+合作組織”的模式,比如,威斯頓湟中分公司的企業運作,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企業與眾多分散的小農戶直接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農戶得到了企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多巴鎮雙寨村祥瑞花卉公司與土地流轉合作社合作,種植各類花卉11 hm2,銷售各類花卉50多萬枝,產值達40萬元。推進了產業化經營,完善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提升了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
隨著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合作社的出現為實施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礎條件。以共和鎮蘇爾吉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他們多渠道爭取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實行無公害蔬菜生產,并購置了農藥殘留檢測儀等檢測儀器,嚴格把關,努力提高產品質量,贏得了廣大客戶的的信任,擴大了銷量,增加了收入。
(五)實現了品牌戰略
品牌的效應是巨大的,一個優秀的品牌可以帶來無限的商機。只有加快品牌戰略,才能提高農產品的綜合效益。共和鎮蘇爾吉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蘇爾吉”牌蔬菜商標,李家山鎮存林馬鈴薯合作社注冊了“云谷紅”馬鈴薯商標,多巴鎮韋家莊村蔬菜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注冊了“韋家莊”牌蔬菜商標,通過商標的注冊,提高了品牌的影響力,擴大了產品的市場知名度,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合作社走向市場化運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六)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開拓了市場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參加合作社的成員越來越多,這就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為他們創造了致富的新途徑。攔隆口鎮班仲營村蔬菜合作社不僅吸收了本村勞動力,為了擴大生產,還從附近村莊吸納了100多名農民就地務工,免除了到處奔波的麻煩。合作社積極發揮中介和紐帶作用,注重市場信息,不斷提高合作社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拓寬銷售渠道和市場空間,在搞好本地區市場經營的同時,還不斷向縣外、省外拓展,擴大經營范圍。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多巴鎮富倉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創建于2010年4月,有成員16人,各類農機具38臺,其中聯合收割機9臺,為了擴大經營面積,他們組織人員和機具奔赴甘肅省、陜西省和省內的貴德等縣進行跨區機收作業服務,延長了作業時間,擴大了作業面積,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他們的經營收入,僅2012年度,他們實現機械化耕地、播種和收獲作業總面積達720 hm2,創收7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