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寧安市21世紀的十年為研究區間,從資源條件、經濟、社會、文化等多角度深入系統地分析影響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以及制約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問題。提出持續增強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積極推進擴大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規模經濟效益、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和農民的市場地位、發展地方優質特色農產品、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三化”協調發展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增收;影響因素;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44-05
引言
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得到快速發展,農村發生很大變化,農民收入逐步增加,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起農民收入增長趨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如何破解農民增收難題,事關社會穩定和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1~3],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以寧安市為例,分析研究農民增收的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寧安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南與吉林省接壤,北與牡丹江市相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低山丘陵區,地貌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總面積7 924平方公里。轄7鎮5鄉共240個行政村,2010年總人口43.69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4.68萬,農業人口29.01萬,占總人口66.4%。交通發達,國道201高速公路和牡圖鐵路縱貫境內,距牡丹江海浪民航機場只有19公里。貿易渠道通暢,距綏芬河口岸150公里,有國道301高速公路和綏滿鐵路相通。寧安歷史悠久,唐代稱渤海王國,明代稱寧古塔路,清代(1903年)設寧安府,民間文化體具有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特點。
一、農民收入現狀分析
2010年寧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0 005元,是2000年的3.5倍,年均增長13.33%,達到較高水平,同比寧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高于黑龍江省和全國平均水平61.09%和69.03%。該市201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為1.70,同比國平均值3.23、黑龍江省平均值2.23,該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
該市農村經營收入、經營費用、凈收入年均增長在10.66%~12.63%之間,反映了農村生產的投入和產出較為均衡的發展趨勢,以及較為穩定的農業資本回報率,農業生產處于較高速度的穩定發展階段。
2010年該市農村收入中農林牧漁業收入呈上升趨勢,占農村經營收入總額75.09%,特別是種植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達59.04%,比2000年增長了22.18個百分點,成為該市農村收入的主要途徑和增長點。同比非農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其中工業收入所占比重只有15.14%,下降了12.54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是勞務收入,十年增長了4.32倍,成為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問題
(一)自然資源條件
寧安土地資源豐富,適合各業全面發展。一是土地資源適宜農業生產。2010年常用耕地14.8萬hm2,其中:旱田12.7萬hm2(擁有水澆地1 252hm2),水田2.1萬hm2,水田和水澆地比例達到15%,土地肥沃,物理機械性能好,宜種植各類作物,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土地資源。二是水力資源較為充足。寧安市河道縱橫,境內有牡丹江、鏡泊湖等55條河流和3處湖泊,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水力資源。三是林業和野生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多。四是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較為有利。無霜期約135天,年平均降雨400毫米~600毫米;年平均日照約2 638小時,積溫2 100℃~2 700℃,由第四積溫帶到第二積溫帶上限,在山區、丘陵、沖積平原升序排列,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素有黑龍江小江南之稱。
主要問題是農用地資源有限。農民人均占有集體農用地只有6.33畝,受土地報酬遞減規律作用[5],農民依靠農業持續增收的潛力將受到人均土地資源較少的約束。
(二)農業產業結構與特色
較為有利的自然資源條件為農林牧漁等各業的產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形成了以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和特色,為農民增收提供了主要貢獻。2000—2010年的十一年間,寧安市種植業產業結構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80.9%,蔬菜、瓜果類占8.1%,煙葉占2.7%,甜菜占2.3%,油料占1.5%,麻類、藥材和其他作物占4.2%。十年間,農林牧漁總產值年均增長了13.24%,其中,農業11.61%,林業16.61%,牧業17.03%,漁業8.22%,農林牧漁服務業22.73%,農林牧漁各業均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特別是農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牧業、林業在“十一五”中后期有了較快發展。
問題是產業結構發展不夠協調。一是在市域經濟層面,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偏高。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別由2001年的31.4、33.9、34.7,到2010年的31.1∶32.2∶36.7,十年間變化較小。2010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是10.2∶46.8∶43.0;黑龍江省是12.7∶49.8∶37.5。該市的三次產業結構表明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影響市域經濟整體快速協調發展。二是在農村產業結構層面,農林牧漁業所占比重偏大,非農產業所占比重偏小。2010年農林牧漁業收入占農村經營收入總額75.09%,工商服務業等非農收入占24.91%,其中工業收入占15.14%,農村收入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農牧業收入所占比重,10年間增長了24.41個百分點,顯示了農業在農村經濟中處于主導產業地位;同期的非農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了26.84個百分點,工業收入在農村經營收入中所占比重由1/4強,下降到不足1/6。這種情況表明,農村的工商服務等非農產業發展較慢,制約農民多元化增收途徑的拓展。三是在農業產業結構層面,農業所占比重偏大。2010年農林牧漁各業的產值結構是69.25∶6.24∶22.26∶2.25,農業產值所占比重接近70%,表明農林牧漁各業的互補增值協調發展不夠。
(三)農業經營體制和政策
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改善,推動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特別是2004—2012年又連續九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促進農業加快發展。一是推動了農業生產規模較快速擴大,作物種植面積得到較大幅度增長。2004—2010年的七年間,寧安市農作物播種面積年均增長6.21%,比本世紀初的同比增長了6.48個百分點,扭轉了本世紀初農業生產規模徘徊下降的勢頭。二是促進了農業產值較大幅度增長。2004—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業總產值年均分別遞增了16.08%和17.06%,分別高于本世紀初同比的9.2個百分點和17.18個百分點,農業產值增長強勁,并帶動了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以年均22.73%的速度高速增長,農業經濟總量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三是拉動了農村經營收入和農民純收入較快增長。2004—2010年全市農村經營收入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增速達到15.39%和17.94%,同比是本世紀初的5.2倍和5.5倍。此外,農民從集體外轉移收入,自2004年之后以年均33.33%的高速增長,到2010年農民年人均得到補貼收入達369元,占同年農民人均所得的3.83%,對直接拉動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問題是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小、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制約農業規模經濟效益。2010年有71.14%的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在30畝以下,有1/4的農戶經營耕地在10畝以下,只有1.45%的農戶經營耕地在100畝以上;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3.05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0.56%。由此可見,寧安市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仍然是以較小塊耕地分散經營的農戶為主,整體上規模經營程度較低,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制約農民增收的潛在機會。此外,該市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無論是總體規模、服務類型、專業化水平、參與農戶范圍、營銷金額、市場影響力等方面,都還處在起步階段,對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有限。
(四)農產品價格
農產品價格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市場經濟中它不僅引領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刺激農產品生產者供給農產品的積極性,而且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1995年以來十五年區間的農產品價格走勢看(見圖3、圖4),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價格都經歷了由上世紀末期到本世紀初價格走低,到2003年前后價格開始逐步走高的發展趨勢,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成為較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的積極影響因素。
經濟作物產品的價格雖然不如糧食整體的走高趨勢,但是烤煙、蔬菜等價格上升的幅度較大,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成因。例如烤煙每公斤價格2000年5.15元,2010年10.12元,上漲96.5%;蔬菜每公斤價格2001年0.49元,2010年2.12元,上漲3.33倍。
問題是農民對農產品價格的被動性依賴較大。由于農產品價格與農民的心理預期相比偏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價格的期間波動和區域波動較大,千家萬戶的農業個體承包生產經營者,難以把握和應對國內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的變化,因而形成了對農產品價格的被動依賴性。特別是農產品價格對市場預期的影響具有滯后性,農戶一般根據前一生產周期農產品的價格來預期當年農產品價格,并安排投入生產,這就造成了兩個難以預料的后果,一是農業生產者的價格依賴偏好導致前期較高價格的農產品在當期生產規模較大,前期較低價格的農產品在當期生產規模較小,引起供求關系變化,導致未來農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波動;二是農產生產周期較長,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具有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不確定性,亦對農產品實際銷售價格產生影響。由此可能導致一定區域或者一些農戶的收入波動。
(五)農業新技術應用
農業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較大提高。寧安市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以及技術推廣組織,重視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通過試驗、示范大力引進推廣適宜的各類農作物新品種,以及相配套的栽培、植保和管理等技術,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率和投入產出率。以三年移動平均單產水平計算,2000—2010年糧食平均畝產量由313.3公斤增加到398.2公斤,增長了27.10%;同比主要經濟作物單產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油料、甜菜、烤煙、蔬菜、瓜類的平均單產水平分別增長了18%、163.52%、82.49%、38.1%、51.86%,農業科技進步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成果得到顯現,農產品生產水平顯著提高,配合這一時期農產品價格逐步攀升的趨勢,實現了農業收入較大幅度增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是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重要標志。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寧安市農業機械投入大量增加,農業機械總值和總動力達到2.74億元和55.4萬千瓦,增長了1.59倍和0.59倍;農業機械化作業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機耕面積增長了72.44%,占耕地總面積的98.48%,機播面積增長了205.09%,占播種總面積的87.05%,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7.7%。農業機械化水平較快提高,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為農民節約生產成本、增加收入提供了必要的物質裝備條件。
問題是農業收獲機械裝備缺乏,農機配套作業能力不足?,F有農業機械收獲面積為8.1萬hm2,占播種面積的51.68%,其中52.89%用于大豆收獲,而其他農作物的機械收獲面積只占33.5%,大量的農產品收獲依靠人力,導致收獲等農忙季節農村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勞動日工價已達200元,對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具有較大影響。農業機械作業配套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大馬力耕作機械及其配套農機具較少,深耕作業和聯合配套作業欠佳;在整地、播種、中耕、收獲等各個環節的機械配備、作業標準等不夠協調,影響機械作業的綜合效果。
(七)城鄉二元結構影響
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最突出的資源流動是較低收入水平的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和來源。2003—2010年,寧安市農村勞動力分布變化趨勢:一是從事家庭經營的勞動力所占比重下降較快,由86.63%降至67.88%,務農人數有所減少;二是外出務工人數大量增加,增長速度較快,2010年常年外出務工的人數達到48 368人,是2003年的3.87倍,年均增長速度為21.32%。全市農民外出勞務收入由2003年的11 511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45 888萬元,年均增長21.84%。
問題是勞動力轉移以及收入比例較低。寧安市農村勞動力實質性轉移出農村的比例偏低,農村人口并沒有較大規模減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下的人多地少的局面改變甚少,農業生產的土地承載力壓力依舊沉重。此外現有勞動力轉移的勞務收入水平不高,所占農民總收入比例較低。2010年,寧安市農民外出勞務收入人均為1 936元,占人均純收入的19.35%。
(八)農民文化程度較低
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文化素質關系到文化知識的傳承、發展,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的積極高效推進作用。對于文化素質而言,除了實踐知識和文化習俗的傳承、發展之外,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成為文化素質質量的關鍵標志。據筆者對寧安市一百農戶統計,戶主文化程度為初中的占2/3,小學的占1/5,高中和大專文化的不足1/6,大專文化的只有2%,現階段農民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和小學水平。這種文化素質狀況,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業新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農業的持續高效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形成重要約束。
三、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一)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以資源條件為依據,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在農業方面,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適度擴大經濟作物的生產規模,增加經濟作物產出的比重。在農林牧漁方面,以農業發展為基礎,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漁業,使畜牧、林、漁各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和總產值、收入所占比重,都得到明顯提升。在農村產業方面,要加快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線、以農林牧漁服務業為重點、以旅游商服為特色的非農產業,制定農村非農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多元化的投資和項目建設,提高非農產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份額。
(二)積極推進擴大農業規模經營
一是積極支持和切實引導土地流轉。使長期外出就業或者沒有從事農業生產能力的農戶,把承包的土地向農業大戶和生產能手流轉。二是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依法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明確合同雙方的要約和承諾,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程序、合同的監督管理,使土地流轉合法有序進行。三是推進土地連片制度。承包土地雖然流轉,但是不能連片,不利于規模生產。鄉村政府部門可通過組織干預的手段,制定以村民組為單位土地統一規劃、發包、調整、輪作、補償等制度,推進流轉后的土地連片,適宜機械作業、輪作制度的規模生產經營要求,促進實現規模經濟。
(三)發展農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快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和農民的市場地位。一是對現有的18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分類扶持和指導,增加入社農民數量,充分發揮他們在市場中的作用,擴大其影響力。二是由政府部門協調,整合農業合作組織,建立農業生產者聯合會組織,擴大農業合作組織的市場影響力、話語權、定價權和談判協調能力,推進集體市場模式。三是加強供給管理。通過農業合作組織,規劃協調管理農業生產布局、規模、結構和農產品的產量、品質,以及農產品的貯藏和運輸,適應市場供求關系變化,保障市場的有效供給,避免供過于求造成損失,構建農業合作組織+農戶的供給管理模式。四是發揮龍頭企業的統領作用。以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建設發展來組合帶動農業生產力要素,推進農產品產、供、加、銷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的發展,構建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
(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一是加大農作物收獲機械的投入,加快購置適用的大宗農作物產品收獲機械裝備,提高農作物的機械收獲面積和農產品的收獲質量,解決勞動力供應緊張和收獲成本上漲問題。二是要改善農機具聯合作業能力,協調配置成套農業機械和設備,滿足農業復合作用要求,提高農業機械綜合配套作業效率。三是根據農作物生產要求,配備適用的農機具,培訓農機操作人員,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促進精準農業的發展。
(五)持續增強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現階段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一是通過多種渠道引進、篩選新品種,加快推廣應用。加強與相關農業科研單位和種業公司的聯系和信息交流,運用競爭機制多渠道引進、多點次規范試驗,篩選出適宜本區域生產的優化的新品種組合,通過建立新品種示范區、召開現場推介會等有效形式,組織農民參觀培訓,加快推廣應用,擴大新品種在適宜區域的覆蓋面。二是采用配套的技術方法保障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效果。通過引進、示范,引導農民選擇應用優化的生產技術模式,實現農產品的高產、優質、高效的生產目標。三是與科研單位和種業公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和聯合創新機制,針對本區域特點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為持續技術創新奠定基礎。
(六)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
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和技術條件,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增加值。一是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打造并擴大“石板米”等名優產品,形成區域優質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二是以居民消費、工業需求和外貿出口為依托,大力發展優質蔬菜、瓜果、烤煙等經濟作物,提高農產品的價值。三是圍繞旅游業生產供應具有地方特色的瓜、果、山貨、水產品等農副產品,擴大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
(七)加強教育培訓,培育現代農業生產者
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要把培育現代農業生產者列入重要日程,加強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針對農民從事的行業開展專業知識教育,組織農民參加農廣校或農業職業學校的專業學習,較系統地提高農民的專業知識水平。針對農業生產經營問題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通過業務技能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等有效形式,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技能。在教育培訓中,要做到文化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掌握相結合,理論知識學習與生產實踐案例相結合,學歷教育與普及知識相結合。在學習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文化傳承、道德規范、法制觀念、市場競爭意識等觀念和意識的培養,不斷培育出有道德、守法紀、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現代農民,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要求和需求。
(八)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支農補貼機制
國家層面應在穩定持續實施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對補貼增量進行調整,使補貼增量向農產品商品率較高的地區傾斜,加大農產品商品特別是糧食輸出地區的補貼強度,可采用農產品商品率作為補貼參數,制定增量補貼政策,鼓勵和扶持農產品商品化供給地區和農戶,支持這些地區加強農產品供給基地建設,保障其農戶增加收入,維護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供給安全。要加強區域性的農產品儲備制度,增加儲備設施建設,增加儲備流量,保障儲備質量,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調劑農產品余缺的能力;持續推行合理的農產品保護價收購政策,應對市場農產品供求關系的異常變化和大幅波動。地方政府要多元化爭取和安排支農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功能性平臺項目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一是加強水利設施和田間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增強抗災減災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二是要多渠道爭取或引進項目資金,擴大農產品生產示范區、生態園區等基礎平臺建設,為農業生產服務。三是要加大金融保險業對農業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政府協調和扶持農業生產經營低息或貼息貸款;幫助協調推進農業生產保險業務,增強農戶抵御生產風險的能力。四是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改善設施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水平。五是加大投入支持和完善農村勞動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提高農村社會福利建設和保障水平。
(九)城鄉統籌規劃,促進“三化”協調發展
一是從本市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實際出發,以“三化”協調發展為戰略視角,制定城鄉統籌發展的一體化建設規劃和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把中心城鎮和小城鎮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長遠規劃,分階段逐步實施,增強中心城鎮和小城鎮建設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二是要加快發展地方工業,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利用本地資源條件,制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協調安排城鄉統籌的工業布局,實現資源優勢、生產力要素和資本配置的區域優化組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園區和產業帶,逐步擴大縣域經濟中工業產業資本的運營總量。三是把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設融入到城鄉統籌規劃之中,統籌考慮,協調安排。建立集體所有土地資本化的市場運營機制,使農村集體所有土地與國有土地享有同等的市場待遇 [5~6]。依據國家戶籍管理規定,制定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戶籍遷移政策,并享有城鎮居民的經濟活動、社會福利、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四是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傾斜,適度增加財政補貼投入,促進優化、美化、凈化的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有關當前農村政策的幾點意見[J].農業經濟問題,2003,(6):4-7.
[2] 陳錫文.試析新階段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1,(11):12-19.
[3] 楊曉,王青.在城鄉統籌框架下增加農民收入[J].河北農業科學,2008,(11):111-113.
[4] 牡丹江市統計局.牡丹江統計年鑒(2001—2011)[K].
[5] 吳敬璉,林光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三農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2,(6):6-9.
[6] 遲福林.給農民全面國民待遇[J].農村工作通訊,2003,(3):41.[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