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西方國家的人們相互交往時,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文化碰撞,主要表現為價值觀念的差異。在中西文化差異日益凸現的今天,中西文化的融合更為重要。要正確看待中西文化的碰撞,自覺地融合與發展文化,傳承和創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使中國的文化真正融入世界的文化。
關鍵詞:中西文化;文化碰撞;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58-02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微電子通訊網絡的發展,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往的強烈欲望,全球性的交往已經形成。人們正面臨著全新的國際生活。這種新生活無論從心理學、社會學和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都是各種文化交織多變的產物。不同社會和文化相互交往已是不可回避的現實[1]。在中西方國家的人們相互交往時,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文化碰撞,主要表現為價值觀念的差異。在中西文化差異日益凸現的今天,中西文化的融合更為重要。我們要正確看待中西文化的碰撞,自覺地融合與發展文化,傳承和創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使中國的文化真正融入世界的文化。
一、文化的理解
根據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即知識組成”[2]。
筆者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活動而形成的產物,是相對于自然而產生的。文化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每一代人都繼承原有的文化,同時又在不斷地揚棄和創新原有的文化,對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內容通過民族形成的表現映射出鮮明的民族色彩。文化的范疇包括三個層次:(1)物質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制作的各種實物產品表現出來的,包括建筑、服飾、食品、工具等。(2)制度、風俗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表現出來的,包括制度、法規、風俗習慣等。(3)精神文化,它是通過人們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方式和產品表現出來的,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
二、中西文化的碰撞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導致文化碰撞與沖突,價值觀念的碰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強調整體和推崇自我的碰撞
中國文化中表現出的整體主義思想,是以國家、民族、社會整體利益為中心,個人利益依附并服從于整體利益,在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一切個人利益只有在滿足并實現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滿足自己的價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僅體現了整體利益至上的精神,而且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民族精神。在整體主義思想影響下,他人取向是一種延伸,表現在:中國人交往時,總是先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要顧及到自己的面子,言行上養成對他人說好話的習慣,有時還會說假話,造成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作為整體主義的對立面,個人主義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社會是達到個人生存目的的手段。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尊嚴與權利,平等與自由,個人不受國家和集體的干涉與限制。個人主義強調自我是實現價值的主體。個人主義使得西方人追求個人享受、自由發展、崇尚競爭、滿足個人意志,在不影響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得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是西方人崇尚的個人主義也有其弊端的表現。人們容易把個人主義異化為謀取功利的工具,轉變為利己主義,把個人利益視為人生唯一目標而扭曲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求穩定與求變化的碰撞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人的生活追求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穩定中求進步。統一和穩定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家庭、家族和睦的保證。扎根于中國人心靈深處的觀念是“國不能不穩”,“家不能不和”。“安居樂業”被中國人當作永恒的幸福。由此,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得以延續,并保存完整。
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追求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出打破常規、不斷創新的精神。他們打破家庭、經濟、教育,乃至個人能力的束縛,永不停息地變化,永不停息地創新。對美國人來說,沒有變化、發展、進步、創新,就等于沒有未來。美國人的求變表現在各方面,如職業、社會地位、家庭危機等等。這種求變的民族氣質正是美國發展的基本動力之所在。
(三)過去取向與未來取向的碰撞
中國是過去取向的國家,它注重祖先的傳統,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做事循規蹈矩、追根溯源。在時間觀念上,中國是圓式時間觀,這意味著時間的變化與自然相協調,時間以其自身運動的永恒周期性圓弧式運動,如晝夜的更替、季節的往復、植物的生長周期等都有周而復始的周期性循環運動。中國人對時間的使用采用多向記時制,即時間被看作是分散的,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做不同的事情。所以中國人使用時間比較靈活,隨意性強,時間顯得十分充裕,生活節奏慢。其消極之處在于中國人缺乏時間意識,辦事效率較低。
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是以未來取向的國家,它注重未來,不斷地為未來制訂計劃,喜歡革新與變化,很少注重過去的傳統與習慣。在時間觀念上,美國是線式時間觀,這意味著時間是一種線性的單向運動,如果美國人回歸過去就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只有經過個人的奮斗努力,未來才會更加幸福,死后才會升入天堂。美國人對時間的使用采用單向記時制,即時間被看作是有始有終的一條線,所以美國人特別珍惜時間,時時刻刻有一種時間緊缺的意識,做事情時間觀念強,講究效率。其消極之處在于美國人不重視過去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時間的奴隸”。
三、中西文化的融合
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必然導致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的碰撞與沖突。為了保證中西方文化的順利交流,就要進行文化融合,即各民族文化通過互滲、互補,使文化主體通過對多元文化的批判、選擇、吸納,轉變為人類共享的文化資源,在中西方文化融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樹立主體文化意識
在中西文化融合過程中,努力維護本民族文化的主體特色,堅持本民族文化應有的主體地位。在學習與借鑒西方文化過程中,不能無視本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和現實需求。我們要堅信社會主義文化的全球化必然取代資本主義文化的全球化。同時我們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主體合作中,樹立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展現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促進文化全球化體系的建設。
(二)堅持主體文化的開放性
在中西文化交流頻繁的趨勢下,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須堅持民族文化的開放性,即理解、包容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大膽吸取借鑒科學、健康、有益的西方各民族文化,堅決抵制和摒棄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各種因素,同時提高警惕,加強防范西方各民族文化的加劇滲透,防止本民族愛國主義思想受到動搖和打擊,堅決阻止文化殖民化的傾向。
(三)堅持求同存異的思想
透過各民族多樣性文化的表面,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對真、善、美、假、惡、丑等標準的判斷具有普遍性。中西文化交際越深入,各民族存在的共同思想認識就越多,這是進行全球文化融合的前提條件。求同,就是在尋求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基礎之上,努力尋求各民族文化共有的價值觀。存異,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求同存異的結果使中西方各民族文化多元并存。
(四)堅持文化創新
在中西文化融合過程中,創新是最重要的原則。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展的動力。我們在進行中西文化融合過程中,從本民族的實際需求出發,在保持本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充分發揚本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充分吸收其他各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要堅持文化創新,建立體現時代特點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創新文化。
隨著中西文化交往空間進一步地擴大,中西價值觀念的差異引起的文化碰撞日益凸現,而文化全球化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以正確的眼光和心態審視中西文化,實現中西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同時,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借鑒西方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不斷創新文化內容與形式,真正地使中國民族文化融入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2.
[2] Hall,E.T.Beyond Culture p85-105,Anchor Press,1976.
[責任編輯 陳丹丹]